2009年9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岍alofCh如ngUlliVersi哆(S0c.Sci)V01.30No.9Sep.2009钢琴协奏曲《黄河》的音乐分析与解读(嘉应学院音乐学院,广东梅州514031)摘要:钢琴曲《黄河》是我国最具影响力的钢琴协奏曲之一。它以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中的主要曲调作为各乐章的主体旋律基础。但乐曲发挥了钢琴协奏曲的表现特长,从新的角度阐发了原作的精神气概。从而赋予了它更新的艺术特色。本文首先对作品进行了音乐分析。然后对美学意蕴和文化底蕴进行了解读。关键词:《黄河》;音乐分析;钢琴协奏曲中图分类号:J647.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09)09-0140也一、作品的音乐分析1.第一乐章本乐章《黄河船夫曲》是由同名大合唱的同名乐章歌曲原形改编创作的,音乐材料的运用均来自原大合唱第一乐章,次序也基本按原“黄河船夫曲”进行安排。它表现了船工1—15们万众一心、同狂风巨浪搏斗的顽强场面,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斗争的民族精神。该乐章为回旋曲式结构(见下方第一乐章结构图1),总体上属于急速而有力的快板乐章,运用了船工号子为主题动机,通过曲调不断变化反复进行自由发展。

回旋式华彩1BA1华彩2DA31617—2425-3839—7475—828384-9293—113图l第一乐章曲式结构图式主部A(1—15小节)具有引子性质,一开始便由乐队中浓密的定音鼓声和紧随其后的竖琴由弱渐强地刮奏引出原大合唱中“咳哟”一句的旋律。乐队以磅礴的气势奏出船工粗犷而悠长的呼声,其后协奏曲把原歌曲中的长时值用半音阶急速的上下进行填补起来,以表现黄河浪急汹涌的凶险场景,两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主部的第一个音乐动机a。插部B(17—24小节)之主题以钢琴与乐队“一领众和”的船工号子形式出现【l】。将主部主题变化再现的A1部(25—38小节),此处钢琴独奏部分带变化地呈示了原由乐队演奏的动机a的旋律因素,并与乐队奏出急促的“划哟”号子叠置在一起,在急促的号子由钢琴和乐队演奏后,乐队又一次重复了动机a船工粗犷、悠长的呼唤和半音阶上下进行所刻画的黄河奔涌的形象,强化了船工与黄河搏斗的情景。其后,协奏曲在钢琴部分再现B部(39—46小节)主题,并把插部主题旋律提高了八度,以双手和弦的形式再现,速度、力度稍有加快的同时也使情感进一步高昂。弦乐急促的“划哟”的号子不再独立出现,仅与长音衬托的呼唤音型相叠置,由此不断加剧的紧张气氛逐渐将音乐推向了高潮,并过渡到更为激烈的钢琴独奏之华彩乐句2(83小节),双手快速交替由下至上的和弦进行好似描绘出行船冲过了急流险滩。

最后一个插部D部紧接着出现,舒缓而平静的主题音调先后两次分别由乐队与钢琴奏出,四小节的抒情乐段中,协奏曲再次以提高八度、加入高音音层的一140一衬音来反复,以表明船工们看到河岸后的喜悦心情。最后。钢琴用强烈的刮奏把音乐引回到紧张的搏斗中,A3部(93—113小节)中船工号子变得更加坚定,呼唤声也由此变得更为响亮。乐曲在船工同惊涛骇浪新一轮的搏斗高潮中结束。2.第二乐章从此乐章的标题《黄河颂》中可以得知,该乐章主要是以“颂”为重点,旨在颂扬、赞美活生生、有生命力的、既像母亲又如巨人般的黄河,通过对黄河的热情歌颂引申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博大胸怀。这个乐章属于抒情性行板乐章,在音乐素材的使用上类似前一乐章,根据原大合唱同名第二乐章稍加改编而成。它在音乐形象上是单纯的颂歌类型,其音乐的写作具有类似西方歌剧咏叹调的结构特点,运用了复二部曲式结构,并带有引子和尾声,和声安排基本上都在降B大调上展开。3.第三乐章分析相比于一、二乐章,第三乐章《黄河愤》对于原作声乐材料加以综合使用而改编较大,其中的音乐素材,以原大合唱第四部分“黄水谣”的全部音调和第六部分“黄河怨”的部分音调穿插使用,综合而成带有引子的多段体的曲式结构。

该乐章的音乐发展具有戏剧性因素。作为一个在整个协奏曲中具有隋绪产生转折意义的乐章,它在情绪表现上经历了由田园风光般恬静美好的描述,到外来敌寇入侵给人们生活带来沉重的苦难,以及由此激发起人民满腔悲愤的过程。为此,该乐章的音乐在利用多种艺术手法进行刻画的同时,还一反前面两个乐章基本上都在同一调性上展衍的惯例,多次借助转调来深化音乐的戏剧性表现。从图示中不难看出,随着音乐形象的展衍,诸如速度、节拍调式调性等音乐的艺术处理手段也相应改变,加上上述的钢琴与乐队织体的有机变化,综合着推进了音乐的发展。4.第四乐章分析第四乐章是极富战斗性的快板乐章,它承载着第三乐章末尾悲愤至极的情绪,并且使这种愤恨的情感得以延续,进一步化作了战斗的动力,从而将整部协奏曲推向了高潮。该乐章所采用的曲式结构为变奏曲式,同时带有引子、插部及尾声,全曲自始至终贯穿着原大合唱中同名乐章“保卫黄河”之音调,并将其作为主部材料的基础进行了五次不同程度的变奏处理。与此同时,音乐材料中还融合了歌曲《东方红>、国际歌以及大合唱中《怒吼吧,黄河》的旋律片断,衬托之余更使主题旋律得以强化。二、美学意蕴赏析作为一种极具抽象性的物质,音乐只有在被感知的时候才能作为艺术而存在,显示自身所拥有的艺术价值。

它通过乐音音响作用于欣赏者,从旋律、速度、节奏等诸方面使人们获得感官刺激和情感体验。若要把握交织在这些物质动态中深刻的情感内涵,则需依靠审美体验去做进一步的分析。《黄河》借助于对大自然中景物的描绘,抒发了曲作者们内心所拥有的强烈的情感,堪称借景抒情之佳作,同时也使其作品增加了绚丽的色彩和诗意般描绘田。在《黄河》中还蕴藏着丰富的绘画美,其中每一个乐章都可以称得上浓墨重彩的油画。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所描绘的画面可以想象为:急流勇进、惊涛骇浪中,单薄的船只上几个赤裸上身的船夫正在与狂风巨浪进行殊死搏斗,船夫们脸上所透出的凝重的表情以及顽强的斗志彰显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第二乐章《黄河颂》则仿佛描绘了一幅黄河壶口一泻千里的壮美图景,氯势磅礴,使人不免联想起诗仙李白诗云“飞流直下三千尺”那种震撼人心的画面,她象征着我们的民族如同巨人一般屹立在东方。不论是庄严缓慢的引子、气息宽广的沉思般a乐段主题、具有感叹性的b乐段主题,还是逐渐推向高潮的c段、雄伟铿锵的d段以及最后的尾声。无不渗透着作者心中无尽的颂扬与赞美。第三乐章《黄河愤》是所有乐章中最具戏剧性冲突的部分,因而仅用一幅画来诠释其中的音乐内容未免有些片面,此处可借用两幅小的组图作描绘,其一是革命根据地欣欣向荣景象的描摹,金黄色的阳光哺育着万物,麦苗、稻谷茁壮生长。

百姓们安居乐业——乐章一开始在竹笛吹奏出带有陕北风格的开阔引子后,钢琴于降E大调上以一连串五声音阶构成的琶音进行,营造出一派清澈明媚的风光。第四乐章《保卫黄河》则承接着三乐章的情绪,将整部协奏曲推向了高潮,其音乐为我们勾画出了抗日战争激烈的战斗场面,画面上充满斗志的人们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领土而严阵以待,眼中充满着对胜利的渴望。 从整体上的结构来看钢琴协奏曲《黄河》,某种程度上 她遵循了我国传统音乐结构中“移步不变形”的变化发展原 则,由于每个乐章都是在基本同一的音乐形象中,以“移步 不变形”的渐变方式来进行发展的,因此各乐章的音乐形象 都具有鲜明而又完整、统一的独立性。在作品整体套曲结构 的处理上,同样带有“移步不变形”的痕迹。以第一乐章“前 奏:黄河船夫曲”的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作为《黄 河》全曲音乐的起呈。以第二乐章“黄河颂”对中华民族光荣 悠久历史的缅怀、追溯作为前一乐章情绪的承续,第三乐章 的“黄河愤”的情绪由华夏子民和平生活的恬静愉悦,转折 为因遭入侵者蹂躏而激起的愤怒,第四乐章“保卫黄河”自 然承接着前乐章的愤怒,由此掀起民族解放斗争的巨浪,并 同第一乐章形成了前后呼应。

也正是以此相袭递进的传统 音乐结构原则来进行套曲结构处理,使得钢琴协奏曲《黄 河》各个乐章虽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却联系紧凑而密集, 乐章间相互递进,从而使整个作品一气呵成,在相互关系上 成为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另外,从器乐音乐的特殊要求来 说,她相比完全套用原大合唱,显然在结构上更为严密,从 而使之成为了一幅结构严谨有序、徐徐展开的史诗性历史 画卷。总之,“钢琴协奏曲《黄河》虽然以冼星海《黄河大合 唱》中的主要曲调作为各乐章的主体旋律基础,但乐曲发挥 了钢琴协奏曲的表现特长,从新的角度阐发了原作的精神 气概,从而赋予了它自身的艺术特色。这些特色中实际上内 涵着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发展讲究有限变化,追求自然、完 整、统一的基本审美原则”。 三、文化底蕴解读 协奏曲《黄河》选题的立足点其母本同名大合唱,决定 了该作品必然有深厚的文化根基。谈起她的选题,应该说立 足点是比较高的,作品看准了中华民族当时广泛被关注的 最核心问题,书写了一部中国人民的“命运交响曲”,容易引 起国人的共鸣。还有—个重要的原因,即黄河这条历史悠久 的大河与中华民族有着抹不去的历史渊源,见证了中国土 地上历史的变迁,古往今来,黄河记录着我们民族的年代, 承载着民族的发展历史,在他的身边产生多少英雄豪杰。

沿 着历史的长河,数不清的浪头过去了,勤劳智慧的先民,在 黄河两岸,留下了众多文化奇迹!这里有一系列远古文化遗 址,诉说我国最古老的祖先怎样生养过来、拼搏过来,改造 着环境也改造着自己的面貌。 此外,《:黄河》的艺术魅力还在于它不同于一般标语口 号式的应景之作,它的酝酿与生成,与中国几千年古国文化 的沉积有着不可切断的联系。这一点从与其有着千丝万缕 联系的《黄河大合唱》中便可以找到答案。大合唱因为采用 了声乐的形式,因而更为直观地继承了“中国古代诗、歌相 伴和‘以诗明志’的传统”,体现在协奏曲中我们也能感受到 古往今来类似曹操、李白、苏轼、乃至****那样英雄主义 加浪漫主义的文学气度,进而仿佛置身于带有史诗性的绘 声绘色的壮观场面。不可否认的是,《黄河>在继承了以上优 良传统的基础之上。以其新的历史观和艺术处理,使作品更 富于了新的时代特点,所以才能受到民众的欢迎。 参考文献: (1)王次炻.音乐美学新论【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 【2]廖明旗.中国民歌的地理背景与地域特色浅析】.文史博 览,2006(02). (责任编辑主文江J —14l一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