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钢琴家》中的配乐主要有两类音乐来源构成:

其一是由波兰现代著名音乐家沃伊切赫·吉拉尔(Wojciech Kilar)专门为本片创作编配的乐曲,吉拉尔曾为《吸血鬼》(Dracula,1992)、《贵妇画像》(The Portrait of a Lady 1996)等影片谱曲,有着丰富的电影配乐经验。在影片中,兹皮尔曼一家在迁入犹太区时的背景音乐《Moving to the Ghetto, Oct. 31, 1940’》,正是由他创作而成,也是本片种唯一的一首非钢琴曲目

其二是影片中根据历史事件及剧情需要,选用了一些经典的钢琴曲目,导演主要选用了70年代于华沙国际萧邦钢琴大赛赢得大奖的波兰钢琴家雅纽兹·奥列伊尼扎克(Janusz Olejniczak)演绎的八段萧邦的乐章作为主线,贯穿始终。

经再次考证,影片中的经典音乐片段主要出处如下:

电影的开头,钢琴家在电台录制的是肖邦的"升c小调夜曲"。

导演之所以选择这首曲目,一是着力于还原历史事件的本来面目,1939年9月,德国闪电占领波兰,首都华沙遭受轰炸。当时弗拉迪斯拉夫·兹皮尔曼正在电台现场弹奏萧邦(Chopin)的夜曲时。二是这首曲子正是肖邦的代表作。Gazebo( 80年代的著名欧洲电子乐队)曾经把这首曲子改编成了一首现代作品《I Like Chopin》,广为流传。)

德国军官在废弃的房间里,再杀害了藏匿的犹太人之后,演奏的是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

在夜幕下,导演拿这位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的经典柔情曲目去反衬德国纳粹的穷凶极恶,艺术反差巨大,令人震撼。

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兹皮尔曼用自己的琴声,打动了德国纳粹军官,得以幸存,当时演奏的曲目是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

这首曲子在肖邦创作之时,正值当时波兰亡国,是一首具有波兰民族解放斗争英雄主义精神的钢琴作品,其中满怀了作者深切的思乡情、亡国恨,《降A 大调波兰舞曲》也是类似的创作。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片原著中的曲子应该是《升c小调即兴幻想曲〉,导演之所以换成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可能正是基于以上情感的需要。

主人公兹皮尔曼在咖啡店中作为乐手打工时,演奏的是肖邦的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肖邦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是一首极为专业的钢琴曲目,尤其是第一和第三乐章,抛开音乐表现和理解,即使从技术层面上讲,也非一般乐手可以演奏,难怪很多大师会把这首曲子作为演奏会的保留曲目,导演把此作为主人公在咖啡店中混生活的乐曲,颇具匠心。

片尾主角在音乐会上演奏的那首协奏曲是肖邦的《华丽大波兰舞曲》里的第二乐章。作品22号。

在肖邦创作的16首波兰舞曲中,这首曲子无疑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导演选择其作为主人公最后在辉煌大厅里的演奏曲目,其寓意不用赘言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部电影的电影原声中,收录了兹皮尔曼在1948年于波兰演奏肖邦《马祖卡舞曲》(Mazurka)第17号第4段乐曲的历史录音。虽然这段录音音质不是很好,有些不可避免的杂音,足以让每一个听者感受到一个艺术家在劫后余生之后的悲怆情感。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