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东风扬帆——浅谈“中国风歌曲”在民族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高州市第七中学 车碧燕【摘要】中国风歌曲以兼容并蓄的姿态,融合多元曲风,极受年轻人热捧。中学生对“中国风歌曲”爱不释“口”,但对学习民族音乐兴趣却不高。为了引导学生关注和学习“民族音乐”,笔者认为应巧借“中国风歌曲”来教学“民族音乐”,让学生从“中国风歌曲”中寻找民族的根,从而增强民族意识,增强文化自信。本文将从巧借“中国风歌曲”的素材与歌词、配乐与演奏、曲调与演唱等三个维度来展开论述。

【关键词】中国风歌曲 民族音乐教学

在多元化的今天,流行已经是时代的象征,它引领着时代的潮流。对正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学生来说,追逐潮流、崇尚歌星、听自己喜爱的流行音乐是他们多彩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在音乐课上讲授民族音乐时,和学生谈起我国的国乐大师刘天华,殊不知知其者寥寥无几。于是笔者换了一个话题——讨论周杰伦。教室里一下子沸腾了起来,学生们娓娓而谈周杰伦的风格,有学生指出周杰伦曾说过:“每一张专辑一定要有一首中国风的歌曲。”谈到现今流行乐坛兴起的“中国风”,意想不到的是,学生滔滔不绝地说出许多“中国风歌曲”的曲名,如周杰伦的《东风破》《兰亭序》《青花瓷》,柳岩、后弦的《孙尚香》,牡丹江的《南拳妈妈》,许嵩的《庐州月》,李宇春的《蜀绣》,后弦的《西厢》,王力宏的《花田错》,信乐团的《one night in北京》,陶喆的《Susan说》,薛之谦的《钗头凤》,林俊杰的《江南》《曹操》等等,学生们高涨的情绪竟让笔者措手不及。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要求:“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笔者认为,既然学生那么酷爱“中国风歌曲”,何不巧借学生酷爱的“中国风歌曲”这股东风来扬“民族音乐教学”之帆呢?

一、何为“中国风歌曲”

何为“中国风歌曲”?这是音乐教育者首先要弄透的问题。“中国风歌曲”是独特的东方符号与流行歌曲相融合的产物,它在演奏、作词、旋律和配器等方面都体现了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中国风音乐史》中说:“中国风就是三古三新(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和新唱法、新演奏、新概念)结合的中国独特乐种。”词人方文山说:“在中国民族调式上创作,加入民族传统乐器,如琵琶、月琴、古筝、二胡等等,在歌词间融入古典背景元素,如拱桥、月下、唐装、绣花鞋等,均可视同为所谓的中国风歌曲。”周杰伦的《东风破》被誉为中国风歌曲的分水岭。

中国风歌曲植根于传统民族音乐的土壤之中。从创作歌词上来说,中国风歌曲大量使用古典词汇,使其在拥有古典韵味的同时又极尽奢华瑰丽;从创作曲风上来说,中国风歌曲采取借鉴中国古典音乐的方法,或是直接改编戏曲音乐;从创作配器上来说,中国风歌曲常穿插二胡、古筝、琵琶、箫等民族器乐;从演唱方式上来说,中国风歌曲大多喜欢加入戏曲唱腔;从流行度来说,中国风歌曲不仅仅停留在华语乐坛,在整个亚洲,甚至整个世界都受到推崇。如在电子游戏《真·三国无双》中的多首音乐就是带有明显的中国风特色。当我们的学生了解什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流行音乐,什么是属于我们自己国家的流行音乐时,就会觉得那五声音阶所构成的和谐旋律、运用中国戏曲和民歌唱法的歌曲、有着中国源远流长的深厚文化基础的流行风更新颖、更悦耳、更亲切!所以教师要学会顺势引导,巧借学生酷爱的“中国风歌曲”来教学“民族音乐”。

二、如何巧借“中国风歌曲”这东风扬“民族音乐教学”之帆

据调查,在中小学音乐实际教学中,一直存在“重技轻乐”的倾向。教师过多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兴趣爱好、艺术审美和艺术表现的培养,再加上许多教师过分强调民族音乐教学,忽略身边广为传唱的流行音乐,忽略了学生对情感的需求,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传统民族音乐的积极性。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音乐课程标准》中也提出:“关注和重视学生音乐兴趣,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既是音乐学习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动力,同时亦是学生在音乐上持续发展,终生热爱音乐的根本保证。”面对学生热衷“中国风歌曲”这些流行音乐的现象,音乐教师应采取哪种有效的方法开展民族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巧借“中国风歌曲”的素材与歌词,增强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积极性。

从音乐素材方面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史典故、民间传说自然成为中国风歌曲取材的来源。周杰伦的《乱舞春秋》以“三国演义”为素材,描写一个现代少年通过时光机穿越回到古代的三国时期的所见所闻及他对三国时期的理解;《爷爷泡的茶》以“茶神”陆羽为主角,展现茶文化的历史芳香;《本草纲目》以李时珍的“东方药物巨典”为素材,表达我们的民族财富。王力宏的《在梅边》以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牡丹亭》为素材,将古代爱情、生活和现代爱情、生活进行对比。五月天的《孙悟空》以吴承恩文学古典名著《西游记》为素材,道出对人类和世界的思考。另外,武侠文化也常出现在中国风歌曲中,如《双节棍》《龙拳》《霍元甲》等。

从音乐体裁方面看,歌曲、舞曲、说唱、戏曲和器乐等民间音乐素材,也是“中国风歌曲”创作的源泉。阎肃的《你走进咱这胡同》《前门情思——大碗茶》以说唱音乐“京韵大鼓”的曲调谱写;唐朝乐队的《梦回唐朝》把京剧的韵白与摇滚乐共揉和;邰正宵的《九百九十九朵玫瑰》汲取了王蕙然创作的琵琶独奏曲《彝族舞曲》中的音律;戚建波的《常回家看看》将东北二人转和评剧的曲调渗透其中。

从音乐歌词方面看,中国风歌曲有着融合古文用语与古文经典的特性。《青花瓷》用素胚、仕女、泼墨等一系列词汇描摹了青花瓷“喜、亮”的风采。《娘子》一曲有词道:“娘子她人在江南等我,泪不休,语沉默。”娘子为古语妻子的称呼,而歌词亦仿古文故事情节,描绘出中国古诗词的凄美意境。《千年之恋》的歌词“谁在悬崖沏一壶茶温热前世的牵挂”结合了水墨画的意境、轮回宿命的文学元素,传达了一种中国特有的文化气息。《爷爷泡的茶》的歌词“爷爷泡的茶,有一种味道叫做家;陆羽泡的茶,像幅泼墨山水画”则借“茶”阐述生活的禅意,当茶叶旋转飞舞时,两代人之间的沟通显得亲切又特别。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都表现出中国风歌曲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我们音乐教育者可以巧借“中国风歌曲”的创作素材与歌词、音乐体裁作为教学“民族音乐”的“东风”,扬起“民族音乐教学”之帆,从而鼓起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热情。

2.巧借“中国风歌曲”的配乐与演奏,增强学生对民族器乐音韵的了解。

流行音乐的配乐与演奏是构成一首歌和形塑氛围不可或缺的灵魂,在“中国风”歌曲中,大量使用了中国民族传统乐器营造音乐气氛,例如:胡琴、扬琴、琵琶、竹笛、锣、铙、钹等。《芒种》歌曲间奏部分是古筝和小提琴的“对话”,并配以国风电音。《悟空》把戏曲和流行音乐结合在一起,配上钢琴、二胡、架子鼓等中外乐器,将古典、传统和流行有机结合。《超时空爱情》中扬琴的开场和二胡的缓缓淡入,营造了一个古色古香的大唐氛围。《东风破》中运用了钢琴、二胡、琵琶、扬琴四种乐器,二胡的余音仿似词中男主人公的愁肠百结。《在那遥远的地方》首先加入了民谣,然后又反复出现扬琴、陶笛与钢琴的相互穿插。

这些俯拾皆是的“中国风歌曲”,配乐与演奏虽然借鉴了民族器乐音韵,但它不像民族音乐那么曲高和寡,所以学生们欣赏“中国风歌曲”,无需正襟危坐。所以在教学中用中国风歌曲来铺垫,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会大增,继而引导学生欣赏二胡曲《空山鸟语》、琵琶曲《阳春白雪》、琴曲《梅花三弄》等,就会轻而易举。

3.巧借“中国风歌曲”的曲调与演唱,拉近学生与京剧或其他戏曲唱腔的距离。

在中国风歌曲的演唱上,每个歌手都会在保持各自唱法的基础上,把戏剧的演唱方式加进来,形成“中国风”的特色。王力宏在《盖世英雄》加入了《霸王别姬》中扮演霸王的京腔:“霸气傲中原,王者扬烽烟,力拔山河天,宏威征凯旋”;周杰伦在《霍元甲》中加入了花旦的唱腔:“小城里岁月流过去,清澈的勇气,洗涤过的回忆,我记得你,骄傲的活下去”;陈升在《One Night in北京》中用京腔哀怨地唱出:“人说百花的深处,住着老情人,缝着绣花鞋”;零点乐队在《粉墨人生》中也加入京剧旋律,以此表达国粹的精髓。像这些中国风歌曲中,加入京剧唱腔或其他唱腔元素的数不胜数。中国风歌曲虽然旋律上吸收了传统戏曲元素,但又不像戏曲音乐那样拖沓缓慢,而是呈现出清新的面孔。笔者认为,有“中国风歌曲”作为铺垫,就会拉近学生与京剧或其他戏曲的距离,使学生乐于去了解它、欣赏它。

无论是素材与歌词、配乐与演奏还是曲调与演唱,中国风歌曲都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气息,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实践证明,巧借“中国风歌曲”教学“民族音乐”,可让民族音乐教学过程化单调为有趣,化抽象为具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真正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课后有学生在作文中写道“中国风歌曲让我联想到中国特色、中国元素和中国味道,我喜欢那一首首融合着京剧、二胡、琵琶、箫的中国风”,“中国风歌曲让我们喜欢古筝的撩拨,喜欢琵琶淙淙的音乐”,“民族调式的主旋律、民乐的搭配与及民歌的唱腔,为我们拉开一幅幅别具一格的画面”……言为心声,一段精彩的文字深刻的说明了学生完全乐意接受民族音乐,且会为之深深陶醉,只要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能充分挖掘中国风歌曲的民族音乐元素,将其巧妙融进课堂教学中,必定会对学生产生极大地影响。

总之,音乐课堂应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音乐教师要以新课标为指引,结合时代实际,深化教育改革,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在提倡民族文化自信、发扬传统文化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中国风歌曲”这一音乐素材,巧借东风扬帆,让音乐课堂与时俱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民族音乐,让学生从“中国风歌曲”中寻找民族的根,感受“民族音乐”带来的快乐,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1]刘再升《论新音乐的历史观》[J].1999年第1期。

[2]黄晓亮《中国风音乐史》[J].2002年第11期。

[3]金兆钧.光天化日下的流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4]王澄翔《走过流行音乐的四分之一世纪》[M].上海画报出版社,2004。

[5]义晓《他们为何大红大紫》[M].武汉出版社,2005。

[6]金兆钧《光天化日下的流行》:亲历中国流行音乐[M].人民音像。

[7]金铁宏《发展民族音乐教育之我见》高等教育出版社。

[8]倾蓝紫.锦瑟无端五十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