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樊登读书福建执行会长徐君宝,这是我“每天1篇文章”的第516篇文章(2019年9月15日)。

1、钢琴之岛——鼓浪屿

位于厦门岛西南隅的鼓浪屿,原名“圆沙洲”,在岛的西南有一个海蚀岩洞,日夜受海浪冲击,声如擂鼓,故得名“鼓浪屿”。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鼓浪屿仿佛天生就有了属于音乐的强烈气质。

在这座面积约1.88平方公里的小岛上,有大大小小的钢琴600余台,其密度居全国之冠,百人拥有钢琴量在全国排名第一,所以它拥有了一个美丽的称号“钢琴之岛”。鼓浪屿人更把这个称号亲切地浓缩为两个字:琴岛。

2、鼓浪屿的钢琴发展历程

由于历史的原因,鼓浪屿早早浸润了中西文化合璧的人文底蕴。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弹丸小岛”鼓浪屿遍布着外国的领事馆、洋行和教会。150多年前,随着基督教的传入、发展,作为“世界乐器之王”的钢琴开始进入鼓浪屿的教堂,西方音乐也在鼓浪屿全面兴盛。

1857年7月,鼓浪屿第一次回响出钢琴的乐音,那是在美国传教士多蒂举办的家庭聚会中。1863年,鼓浪屿上的钢琴已有十数架。1913年,林尔嘉在建造菽庄花园的同时,购进一台钢琴,这是鼓浪屿第一台由中国人购买引进的钢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包括钢琴在内的西洋乐器逐渐从鼓浪屿的教堂、学校进入家庭。与此同时,许多留洋归来在鼓浪屿居住的国南人,因为具有很高的西洋音乐造诣,把音乐视为高雅的休闲娱乐方式,又使得钢琴等西洋乐器更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了鼓浪屿的社会文化成为它独特的人文内涵,是钢琴和音乐,培育了鼓浪屿人健康祥和的心态与人格。

3、鼓浪屿的钢琴与音乐元素

随着厦门被辟为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吹进了鼓浪屿,“音乐之岛”、“钢琴之岛”的音乐事业蒸蒸日上。如今,鼓浪屿已经有太多与钢琴和音乐密不可分的“标志”——钢琴博物馆、风琴博物馆、钢琴码头、鼓浪屿音乐厅、音乐路、厦门市音乐学校、中央音乐学院鼓浪屿钢琴学校、爱乐乐团、鼓浪屿钢琴艺术研究会……

鼓浪屿音乐厅,这个被许多热爱鼓浪屿音乐文化的人们当成朝拜“圣地”的音乐厅,也是国内外许多音乐家向往的地方,鼓浪屿上大部分重要的音乐演出活动,都是在鼓浪屿音乐厅举办的。

当然,最与众不同的,还有岛上独具特色的“家庭音乐会”,不但在鼓浪屿居民的家中,就连在鼓浪屿的某一家咖啡馆、某一个家庭旅馆,你都有可能随时邂逅琴声。在鼓浪屿的轮渡广场、菽庄花园、港仔后沙滩、日光岩琴园,经常举办大型露天音乐会,琴声袅袅,歌声悠悠,构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音乐风景线。

4、《鼓浪屿之波》

《鼓浪屿之波》,是1981年由著名作曲家钟立民作曲,张藜、红曙作词的一首歌唱祖国统一的音乐作品,1982年由著名歌唱家李光曦首唱,1984年女高音歌唱家张暴默在央视春节晚会上演唱,经过多年的传唱,已成为厦门的品牌之歌。

厦门航空公司的各个航班主题背景音乐就是这首著名的《鼓浪屿之波》。

厦门环岛路上有同名音乐雕塑——鼓浪屿之波,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五线谱音乐雕塑”,已被列入吉尼斯世界之最,是厦门的著名旅游景点之一。

5、鼓浪屿音乐名人

鼓浪屿音乐人才辈出,孕育出举世闻名的钢琴、提琴演奏家、指挥家和音乐教育家,如:有“中国第一个声乐女指挥”称号的周淑安;前上海声乐研究所所长林俊卿;钢琴演奏家殷承宗、许斐平、许斐星、许兴艾、卓一龙;指挥家陈佐湟;小提琴演琴家许斐尼;钢琴教育家李嘉禄,以及殷承基、洪昶、吴天球等音乐家。

周淑安

周淑安(1894年5月4日-1974年1月5日)曾用名胡周淑安。1894年5月4日生于福建省厦门市鼓浪屿一个基督教传教士家庭。1914年作为清华学校官费女留学生赴美,先后在哈佛大学、新英格兰音乐学校、纽约音乐学院攻读音乐理论、钢琴与声乐等科目,取得哈佛大学艺术学士学位。她是中国现代第一位专业声乐教育家、第一位合唱女指挥家、第一位女作曲家。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