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六七十年代,二胡曲的各个方面可谓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飞跃的发展。本文通过六七十年代二胡曲的文化背景、音乐的曲调来源、特点及音乐背景等的分析入手,并通过对《山村变了样》这首代表性作品的多方面梳理,总结出六七十年代二胡曲的风格特征。

关键词 六七十年代 二胡曲 背景 曲调来源 风格特征

中图分类号:J632.21 文献标识码:A

1歌颂新农村主题的创作背景

由于当时的中国传统音乐史上并没有专业的作曲家概念,一首乐曲在传承过程中都要经过许多演奏者的加工和改编,演奏者和作曲者通常合二为一创作乐曲。曾加庆的二胡作品既有中国传统音乐语言比较浓郁的民族风格,同时遵循中西合璧的创作理念,不拘泥于固定的创作模式,在创作手法上有很大的创新与突破。他的二胡独奏曲《山村变了样》创作于1958年,1959年在上海市音乐舞蹈汇演中首演,并获得成功,自此被广泛传播。这些年来,这首乐曲经久不衰,传遍海内外。

《山村变了样》以鲜明的音乐形象与清新的主题旋律,描绘了山村旧貌变新颜的景象,体现了农民当家作主兴奋昂扬的情绪,借景抒情,曲趣横生。音乐中,含有泥土芳香的韵味,创作上,富有反映现实的魅力。它给我们展现了山村的美景,……朝气蓬勃的旋律好似阵阵春风扑面,使人陶醉在大自然、新农村生机勃勃的万千气象之中。

2小调改编的曲调来源

纵观六七十年代的二胡作品,可以看出在音乐表现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较为紧密,其中一些作品较好地反映了时代特征和人民的精神风貌,作品的创作形式也日趋多样化。另外,当时的文艺创作提倡“写中心”、“唱中心”,因此二胡曲的创作题材也受到了一定影响,这一时期的作品题材大多以“欢歌”、“丰收”、“赞美”性的单一主题为主,结构大多采用A、B、A的结构模式,许多作品侧重于外部形象特征描写。

《山村变了样》的创作和演奏汲取了民间音乐的特色,把丝竹乐、民歌、小调等江南民间音乐的旋律和特点融会贯通到自己的作品中继承和发展,变成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用于表达心中的深层情感。作品中运用了特性音调的展衍发展、旋律重复和联缀手段、乐句循环手段,还有一部分乐段中运用中西结合的旋律发展手法,如快板段中,作者运用民间的句句双、展衍与西洋的变奏、扩充等手法相结合,较好地推进了音乐层次的发展。

3专业作曲家创作

曾加庆是上述六七十年代中的专业作曲家,在他创作的二胡作品中,既有中国传统语言及浓郁的民族风格,同时遵循中西合璧的创作理念,不拘泥于固定的民乐创作模式,在创作手法上也有很大的创新与突破。他的作品中运用了较多的新技法,风格较为独特,《山村变了样》(是曾加庆先生的成名作)和曾先生另一首作品《赶集》(作于1960年)被二胡界称为“曾氏‘新农村姊妹篇’”。它们既是曾先生的代表作,也是我国二胡音乐宝库中的传世经典佳作。曾先生的作品在创作思维上和旋律发展手法上中、西结合的结构布局等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及借鉴。

4三段体结构

《山村变了样》的调式结构既不是西方音乐中典型的结构形式,也不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典型的结构形式,它是融合了中西音乐文化的旋律发展、曲式结构的种种手法而创造出的一种新颖的曲式形式。全曲由引子和四个大的乐段组成,每个乐段中又包含两个或多个对答式的乐句,使乐曲充满了歌唱性和叙述性。

其中引子是沿用第一段的音乐素材,采用提示法写作,将主题的主要音调及特征节奏型、特征音型浓缩再现,给主题的出现与乐曲的展开,做了充分的铺垫。

全曲的第一乐段由42小节组成,第一乐段可分为5个乐句。第一乐句由4小节分句组成,它可称为全曲旋律发展的“核心”,它以属音开始,主音终止。终止处的上行四度进行,具有一定的动力感,而整个乐句的旋律框架是建立在主属两音的基础之上,只是在弱拍或弱音上加些装饰;第二乐句由一个4小节的分句和一个5小节的分句构成,前一分句完全重复第一乐句的前一分句,后一分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尾重复。两者相比,后者比前者的流动感更强些;第三乐句由5小节构成。这一乐句发展得很巧妙,给人感觉其材料是新的,但实际上这些材料均是前面材料在音区上、音列上转换位置及方向变化而来;第四乐句由8小节构成,这个乐句与第三乐句有对偶的因素。它延续了第三乐句的材料,又是第三乐句的发展;第五乐句由3个乐句构成,共12个小节。第一乐段从整体上看,相互间的关系为“起承转合”。

乐曲的第二乐段为较慢的快板,全段以“”为主题音调,采用延展、模拟和对比的手法,巧妙的发展而成。此段结合旋律进行中跳跃的弓法,轻快活跃的节奏,和有力的切分音相结合,使音乐充满着活力和激情。采用了民间曲调“句句双”、“反复递减”、“紧拉慢唱”等手法,让人不禁联想起山村人民正乐悠悠地挑着泥土,迈着富有弹性的步伐,穿梭般地来往在工地上,一派你追我赶的建设新农村的热烈场面。曲调以减慢减弱的特殊处理给人以恬静之感。

乐曲第三段是一个华彩乐段,采用散板的形式和多变的手法写成,节奏自由,速度、力度多变而富有表情,音乐中带有回忆的情绪和幻想的色彩。“乐段的开始,二胡从最低音起奏,以渐快的速度上行摸进,旋律相距八度的两次向上冲击,这是目睹山乡巨变而引起的内心激动。接着,出现带着倚音和尾滑音的长音(),八度跳进地渐弱下行,音乐略带伤感、不安和沉郁的情绪,好像是对过去痛苦生活的回忆”。随后出现用渐强渐快的八连音旋律(),将人们从回忆中唤醒,引入现实的欢欣之中。最后用强有力的分弓演奏的颤音,将欢乐激动的心潮滚动,表现得活灵活现,给人以极大的信心与鼓舞。由于此段的曲调音浪迭起,激情洋溢,使全曲情绪达到了高潮,令人犹如面对变了样的山村而思绪万千。

乐曲的第四段是第一段的变化再现,但由于乐曲的紧缩变化,演奏速度的加快,所以旋律显得更加流畅、轻快和精神,感情的抒发也更加舒展有热情,表现出蓬勃的朝气和对未来更加美好的信心。

5创新技法的应用

《山村变了样》这首乐曲要把那种内心的热情和对家乡的热爱变现出来,所以速度要稍微偏快一点。同时在音乐的线条中也带有一种节奏感,表现出走在家乡小路上内心的喜悦之情。

第一乐段要注意弓段的安排,如第一句中“”的后十六要靠近弓根演奏,以连接下一句中的长音的二分音符,接着后边几小节的后十六也同样注意弓段安排。第七小节的“5”音是连续的四拍,弓速要由弱到强,这样更显得丰满有力。在山歌风格的旋律中也夹杂了一些滑音,如“”第一“”和后一个的“”都带有小下滑音。

乐曲的第二乐段节奏变得欢快起来,同时气氛也活跃了起来,其中加些小滑音就会使曲子变得风趣而兴高采烈,如“”前边带个小下滑音,使乐曲更加生动可爱。前边的一个过渡句,旋律逐渐上行,通过一个切分音“”,增加了乐曲的动感与力度。在主题反复号的小节时更显得情绪饱满,在这一小段中出现了很多切分音弓段长弓的运用和大量十六分音符,而且是推弓起句,为了节奏鲜明的表现,要注重推弓起句的重音感。在这一乐段的结尾,通过渐慢过渡到华彩乐段。

华彩乐段通过展现二胡的技巧,表现了人们内心的感慨。如谱例:

此段音区较高,需要演奏的饱满、连贯,右手的运弓也要比较连贯、绵长,左手在演奏装饰音时,要注意下指的弹性,让曲子听起来更有颗粒性,如下面乐谱:

“”

以上这种对答式的音符,弓子演奏时要注重强弱对比,也要注意呼吸记号的停顿。下边的句子中有几段这样的节奏音型“”演奏时要由弱渐强,弓子平稳。如乐谱中的“”都带有很强的旋律性。“”这一句要注意左手的滑音,要求细腻、委婉。

最后一个乐段是再现段,情绪更加的饱满,右手运弓要展开,同时运弓的幅度和给弦的压力都比较大,这样演奏出来的旋律显得更加流畅、轻快有精神,情绪也更加热情、生动。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