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建栋胡琴演奏:《五声新韵》二胡(战马奔腾)、中胡(赞歌)、板胡(红军哥哥回来了)、高胡(步步高)、京胡(夜深沉)指挥:彭家鹏

影响中国现代二胡发展的无锡籍音乐家--邓建栋

20世纪以来,翻开中国现代二胡的历史,你会惊奇地发现,一个个熟悉的堪称二胡历史上的巨人都出自于美丽的江南名城——无锡。无锡音乐家是一个群体,这个群体以无锡人特有的灵性和智慧,从不同的层面推动着中国二胡的发展,在这段历史进程中树立了一座又一座丰碑。这是无锡籍音乐家对中国音乐乃至世界音乐的巨大贡献。1992年“20世纪华音乐经典”入选的5首二胡曲中,竟然四首是出自无锡籍音乐家的作品——《病中吟》、《空山鸟语》、《良宵》、《二泉映月》。这一独特的现象,我想有必要介绍给大家,与大家一同分享这个无锡籍音乐家群体对民族音乐发展,尤其是对二胡的贡献。特别引人注目的是,20世纪中国现代二胡艺术从初创到成熟繁荣的百年历程中,有一个地区、一个群体,影响了这一件乐器的发展,无锡籍的杰出音乐家周少梅、刘天华、华彦钧、杨荫浏、刘北茂、蒋风之、储师竹、闵惠芬、王建民等就是这个群体中杰出的代表,他们就像一颗颗发光的星星闪耀在这一艺术的天空中……让我们来一个个认识他们。

周少梅江阴顾山镇人,生于1885年。周少梅自幼随父亲习琴,其父周静梅是顾山镇上有名的“琵琶圣手”,10多岁时,周少梅的二胡、琵琶已精通。他是我国最早的民乐教师。周少梅20岁那年,被无锡实业家华铎之先生聘为“华氏鸿模高等小学校”的国乐指导员,这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第一次登上学校的讲台。从此周少梅开始了民族音乐的教学生涯,历任无锡、苏州、常州、武进的20多所学校的音乐教导、国乐指导员。在30多年民族音乐的教学生涯中,培养出了不少有成就的学生,如古琴名家吴景略等。当然,最著名和最重要的学生是刘天华,他是在1917~1922年之间向周少梅学习二胡、琵琶的。他是我国最早的乐器改革家。他在实践中,根据演奏的需要将二胡进行了改革,加长了二胡的琴杆,加大了琴筒的尺寸,使二胡的音量、音色有了很大改进。他还将过去仅局限在上把位的演奏,扩展到上、中、下三个把位来演奏,被誉为“周少梅三把头胡琴”,拓展了二胡的音域,提高了二胡的技巧,所以,他的演奏在苏、锡、常地区名盛一时。周少梅的这些创举无疑是开拓性的,对刘天华后来在二胡上的改革和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是弘扬和普及民族音乐的实践者。在他的从艺生涯里,演奏活动很活跃,曾多次应邀去电台表演二胡、琵琶、单弦拉戏、丝竹合奏等,并应邀到北平大戏院举办过三场民族器乐演奏会,还到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录制了《三六》、《虞舜熏风曲》等乐曲,解放后此唱片还在上海电台播放过,现珍藏在中央音乐学院。抗日战争开始,周少梅失业,独自靠卖艺为生。1938年夏天,终于穷极潦倒在无锡县的东湖塘镇上。之后,由他的友人和学生赶几十里长路,把他抬回顾山老家,不久便逝去,终年53岁,死后葬于顾山。过去对他的宣传不够,使得大家对他不熟悉、不了解,但他在二胡历史上的功绩和地位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对刘天华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周少梅对二胡的改革,也许刘天华还要摸索更长的时间。

刘天华 江阴人,生于1895年。中国现代民族音乐的奠基人、开拓者,民族音乐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在中国音乐史上,他是第一个把二胡引进现代高等音乐学府教学的人。刘天华把当时被称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二胡,引进了北京大学“音乐讲习所”这一高等学府,设立了二胡专业,并编写了最早的二胡教本和练习曲,并吸收小提琴的演奏技法,有意识地从中吸取有益的养料,丰富了二胡的表现力。他创作了二胡十大名曲,意义深远。刘天华把西方先进的创作技法和理念,运用到二胡作品的创作中,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他的十大名曲不仅继承了我国的民族音乐传统,又开辟了一条中西结合的创作新路,为后人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和重要的理论基础。他的作品健康向上,旋律优美,富有时代气启、,不仅手法娴熟,技巧多变,并且个性鲜明,多姿多彩。作品流传至今,经演不衰,也使二胡从伴奏乐器上升为独奏乐器的地位,把二胡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开创了二胡艺术的新纪元。他筹组“国乐改进社”,编辑出版《音乐杂志》,坚持“改进国乐”的远大抱负。还致力于二胡乐器的研究和改革,他参考西洋乐器的构造原理,对二胡琴筒、琴杆、琴轴、琴码、弓子等乐器的尺寸、工艺进行了改进,设计了新规格的二胡,现在的二胡,就是在刘天华改革的基础上定型的。并对定弦、揉弦、换把等演奏技法进行了规范,使二胡向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上迈进了一大步。同时,将周少梅创立的二胡三把位技艺拓展到五个把位,音域扩大到三个八度,使二胡的表现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他创立了刘天华二胡学派,并教授了刘北茂、蒋风之、储师竹、陈振铎等大家,他的这些学生继承了刘天华的教学理念和艺术思想,使他开拓的事业得以发展和延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在的二胡从业者无一不是出自刘天华二胡学派,与其都有师承关系。可以说中国现代二胡的历史是从刘天华开始的,他是第一位里程碑式的演奏家、作曲家和教育家。

华彦钧(阿炳) 无锡人,生于1893年,杰出的民间音乐家。他创作的著名二胡曲《二泉映月》,以其委婉流畅的旋律,深邃无限的情感,无数次打动了国内外观众。这首充满江南泥土气息的优秀作品,不仅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在世界乐坛上也享有盛誉,堪称为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宝库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纵观中国音乐史,几乎没有一位民间音乐家像阿炳这样为国内外音乐爱好者所熟知,也几乎没有一位民间音乐家的作品像《二泉映月》这样有如此持久的艺术生命力。所以,他是无锡人的骄傲,也是中国民族音乐的骄傲,更是中国人的骄傲。可以说,中国音乐真正走向世界,被大家熟悉和喜爱,《二泉映月》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民间艺人,会很多种乐器,对二胡、琵琶尤为擅长。他会数百首不同乐器的作品,可惜的是,由于阿炳病体急剧恶化,加之抢录工作未抓紧进行,以致他的许多得意之作没有被留下。1950年12月,也就是在1950年9月2 l日录音后的三个月便去世了,终年57岁。尽管如此,他的作品已成为传世之作,他为中国音乐乃至世界音乐作出了杰出贡献。

说到阿炳,一定要说到另外一个人,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个人,也可能就没有阿炳了,他就是杨荫浏先生。杨荫浏无锡人,生于1899年,我围著名的音乐史学家、音律学家、民族音乐学家。他的巨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在中国民族音乐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又一个重要贡献是发现了阿炳,并录下了后来成为世界名曲的《二泉映月》等六首二胡、琵琶作品。1950年,时任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的杨荫浏、曹安和回家乡无锡过暑假,带回了钢丝录音机。录音前,阿炳由于身体多病,已完全荒废演奏达三年之久,自己的二胡和琵琶也已不知所终,借了乐器,经过三天的恢复性练习,于9月2日,录下了《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曲,次日,又录了《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曲。《二泉映月》、《大浪淘沙》获“20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杨荫浏1984年去世,终年85岁。

下面要介绍的是刘天华的著名弟子:刘北茂、蒋风之、储师竹等,他们既是刘天华二胡学派的传承者,又是忠实的实践者。刘北茂 江阴人,1903年出生。作为刘天华的胞弟,努力把继承哥哥天华的未竟事业为己任,他以极大的热情和毅力,投入到教育、演奏和创作工作中,分别任教于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安徽艺术学院,培养了一批演奏家和教育家,并任教第一个盲人训练班,教出了甘柏林等一批盲人演奏家。他还创作了《小花鼓》等数十部二胡作品。1981年去世,终年78岁。

蒋风之 宜兴后留墅村人,1908年出生,著名的二胡演奏大师,教育家,蒋氏二胡学派奠基人,曾任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他1929年拜刘天华为师,学习二胡、小提琴。在长期的演奏实践中,他继承了刘天华创立的二胡艺术体系,在此基础上又不断创新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蒋派二胡艺术”。著名的二胡曲《汉宫秋月》就是他演奏的代表作,此曲奠定了蒋氏二胡学派的基础。他从事音乐教育50个春秋,培养了一批声誉中外的著名演奏家,为二胡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86年病逝于北京,享年78岁。

储师竹 宜兴藏林镇人,1901年出生。他是刘天华创办的北大音乐传习所第一期师范班学员,跟随刘天华学习二胡。曾任重庆围立音乐学院教授、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组主任,他承袭了天华先生开创的现代民族音乐学派的优秀传统,经他教授的学生,许多都成了现代二胡界的著名演奏家,如张韶等。同时,他对民族音乐的重要贡献还在于,他为阿炳的二胡曲拟订了弓指法,为传播阿炳的作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55年去世,终年54岁。

闵惠芬 宜兴人,1945年出生,上海民族乐团国家一级演员,著名二胡演奏家。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父亲闵季骞是著名二胡演奏家刘天华的再传弟子。受到家庭的熏陶,8岁时便随其父亲学习二胡。在1963年举行的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中,年仅17岁的闵惠芬获得了一等奖,这是建国后第一次全国性的比赛。她创作改编了《洪湖人民的心愿》、《阳关三叠》、《宝玉哭灵》等多首二胡曲,首演了《新婚别》、《长城随想》等优秀作品,并独创了“器乐声腔化”的理论,尝试用戏曲唱腔来拓宽二胡演奏的空间。作为演奏家,她曾到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访问演出,在国际乐坛上享有盛誉,被评价为“世界最著名的弦乐演奏家之一”、“连休止符也充满音乐”。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曾被她演奏的《江河水》所感动,称赞她“奏出了人间悲切”。因高超的二胡艺术造诣,她已成了“二胡”的代名词,成为二胡界一面响当当的旗帜。

王建民 无锡人,著名作曲家,教授。曾任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院长,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常务副校长,现任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1988年,创作了他的代表作之一《第一二胡狂想曲》,20多年来,王建民又创作了《天山风情》、《第二二胡狂想曲》、《姑苏吟》、《幻想叙事曲》、《第三二胡狂想曲》、《第四二胡狂想曲》等一批有影响的优秀作品,为二胡事业的发展和二胡作品的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被业内称为现代二胡历史上第三位里程碑式的作曲家。因其作品有着广泛的演奏群体,以及作品本身的影响力和代表性,王建民的作品在海内外举行的重大二胡比赛中,都作为指定曲目和自选曲目被选手选用。同时,他的作品也无数次在国内外的舞台上被众多演奏家演奏,已成为许多演奏家的保留曲目和音乐会上经常演奏的作品。

现代二胡发展到了21世纪的今天,我作为无锡籍的新生代音乐人,历史老人把二胡发展的接力棒交给了我们年轻的一代,我们这一代是承前启后的一代,有责任把二胡发扬光大,培养更多的接班人,扩大更广阔的演奏领域,拓展演奏曲目,继承前辈的优秀传统,努力把他们开创的事业进行下去,赋予二胡新的意义和新的生命。同时,也有责任把二胡介绍给世界,融入世界音乐中去,让世界了解中国音乐,了解中国二胡,这是我们这一代的历史责任。2008年1月8日,我有幸作为第一位到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金色大厅举行音乐会的中国器乐演奏家,与捷克园家交响乐团合作,成功举行了“《二泉映月》——邓建栋二胡独奏音乐会”,为推广中国民族音乐作了一次有益的尝试,受到各界的高度评价!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无锡籍音乐家这个群体成功的必然和内在的联系,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一.、对民问音乐的学习 刘天华向各地的民间音乐家学习二胡、琵琶、古琴、三弦拉戏和昆曲等,还学习佛教音乐。他的不幸早逝,也是凶赴北京天桥收集锣鼓谱,罹病不治所致。阿炳自幼就拜道教乐手和民间艺人为师,从仅留下的《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作品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这是他长期学习民间音乐,又从宗教音乐、地方戏曲、评弹中吸取了丰富养分的结果。闵惠芬专门去青海听花儿,到海南岛听裙戏,去四川看川剧高腔,听扬琴和清音。王建民的作品中能看到苗族飞歌的特点、汉族民间锣鼓的递减性数列结构,听到彝族阿细跳月的音调、湖南花鼓戏的音程、苏州评弹的音调、新疆少数民族和陕北音乐的音乐素材。这些完全得益于他们主动学习民间音乐,并深深扎根其土壤里吸取养分的必然结果。二、中西音乐的融合 20世纪初西方音乐的传入,是促使中国音乐在20世纪转型的因素之一。刘天华从中学学习小号开始,接触西洋音乐,并向俄籍教授托诺夫学习小提琴长达9年时间。同时,他还很重视西洋音乐理论的学习,努力从中借鉴和吸取。王建民用我国优秀的民间民族音乐素材,结合一切可用的传统及近现代西方作曲技法来融合、创作,取得了成功。

从他们的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到走的是中西相结合的创作之路。三、二胡作品的雅俗共赏 二胡,是一件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在各个阶层广为流传的民族乐器,它既保持了传统的“俗”音乐的面貌,又有“雅”音乐的追求,使“雅”与“俗”在二胡艺术中走向合流,两者相互借鉴、交叉渗透、取长补短,达到了一定程度的融合。如以上无锡籍音乐家创作的《二泉映月》、《听松》、《良宵》、《光明行》、《天山风情》等等作品,其成功之处,便是它具有雅俗共赏的艺术魅力。甚至连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听完《二泉映月》后,也感动得泪流满面,他说:“这种音乐只应该跪着听。”可见《二泉映月》的艺术感染力之强烈,也证明了雅与俗彼此间是可以融合相渗,达到雅俗相通的艺术境界的。四、作品浓郁的民族风格与鲜明的时代精神相结合 以上所提到的这些无锡籍音乐家的成功之作,在这方面都做出了可贵的艺术实践。在作品中,他们采用老百姓喜闻乐听的音乐语言,表现不同时代的现实生活,选取富于时代意义的题材,并从我国众多民族丰富多彩的音乐中吸取营养,将其成为特有的二胡语言来为广大的群众服务。

作为“二胡之乡”的无锡,这些年来无锡市政府也非常重视文化的建设,努力打造民族音乐品牌,把二胡作为无锡城市文化的一张名片,建造了民乐博物馆,举办民乐艺术节、二胡比赛等活动。将来还可成立二胡学校、二胡培训基地,成立二胡发展基金会,为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培养出更多的二胡演奏人才,成为名副其实的“二胡之乡”,来告慰这些无锡籍的音乐家。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