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的音乐魅力解析

[摘 要] 影片《海上钢琴师》是由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创造的电影奇迹,由意大利作曲大师埃尼奥•莫里康内创作剧中音乐,并获得了第57界金球奖最佳音乐奖。影片以音画的完美结合,展示了钢琴师1900传奇的一生。在该片中,音乐本身就是影片的内容之一,音乐在塑造人物形象、推动影片情节发展和烘托影片气氛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让我们感受到了一段音画完美结合的诗意旅程。

ぃ酃丶词] 《海上钢琴师》; 埃尼奥•莫里康内;音乐解析

一、《海上钢琴师》的创作背景和剧情简介

《海上钢琴师》又译为《传奇的1900》,诞生于1999年,是意大利著名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的代表作品。担任这部影片音乐创作的是配乐大师埃尼奥•莫里康内,在这部影片之前,两人已经合作过了《天堂影院》和《命运之力》,都获得了极大的好评,影片的配乐也都富有创意和内涵。“在这部影片中,两位天才的艺术家再次通力合作,为我们献上了一部横跨整个世界的传奇,使得意大利当代电影史上的艺术三部曲得到了最完美的组成。”①

影片采用倒叙的手法,讲述了一位天才钢琴家的故事。1900年,青年小号演奏家麦克斯在伦敦的一家乐器店内,因为迫于生计,不得不忍痛将自己的小号卖掉,在临走的时候,他跟老板商议,让自己再演奏一次。伴随着他的小号声,我们的故事也正式开始了。1900年,一艘名为“弗尼吉亚号”的大客轮上,有一个襁褓中的孩子,被遗弃在角落里,好心的船员丹尼收留了这个孩子,为了给这个无姓无名的孩子起一个有意义的名字,丹尼索性叫他“1900”,以纪念他是在1900年被发现的。为了逃避移民局的调查,丹尼只能让他在船上生活,1900就在船上开始了他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后来丹尼在一次意外中不幸去世,1900也失去了惟一的依靠。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与他一生命运交织在一起的乐器――钢琴。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悄悄溜进了舞厅,坐在钢琴前,开始了他一生中的第一次演奏,没有任何基础,也没有任何人的指导,完全是上天给他的艺术天赋。船上的乘客循着声音,在头等舱里发现了这个弹琴的孩子,那柔和动人的琴声震惊了船上的每一个人,他也自此开始了自己的演奏生涯。1900引起的巨大轰动也遭到了一些人嫉妒,一位黑人音乐家莫顿出场了,他不但奚落了1900,还对他发起了挑战,第一回合里,莫顿演奏了莫扎特的名曲,而1900只是演奏了一曲再简单不过的《平安夜》;第二回合里,莫顿演奏了由他自己作曲的作品,令人意想不到的是1900竟然在仅仅听过一遍的情况下,又重新演奏了一遍;第三回合,莫顿演奏了一首超高难度的作品,1900也将自己最大的技巧发挥出来,完全战胜了莫顿。这场比赛之后,有音像商人邀请1900录音,在即将演奏的时候,他突然看到了窗外一位美丽的女孩,于是他即兴演奏出了一曲“爱的旋律”,但是当轮船靠岸时,他却没有和这位女孩一起走下船。直到许多年后,大战结束,早已离开弗吉尼亚号的麦克斯偶然发现破旧的弗尼吉亚号就要被炸掉,他坚信1900在船上,经过疯狂的寻找,在一个角落里发现了1900,但是1900最终没有下船,麦克斯悲伤地离去,在远处目睹弗尼吉亚号和1900一同被炸得粉碎……

二、《海上钢琴师》的配乐解析

(一)片中音乐出色地塑造了人物形象,表达了人物的性格和内心的情感

“中国古代的音乐理论著述《乐记》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意思是说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对于音乐的欣赏、创作和演奏,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宣泄。”②在这部讲述一个钢琴家故事的影片中,音乐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塑造人物形象和抒发人物情感了。在影片的开始部分,1900被丹尼在角落里捡起,两个人相依为命,过着困苦但是快乐的生活,当在大海中漂泊的轮船载着轻微晃动的吊床时,被放在吊床上的1900的耳边想起了铃铛的叮当声和双簧管的单旋律音乐,营造出一种温馨幸福的场景,丹尼这位朴实、善良的船员,带着这个捡来的孩子,给我们以深深地触动,一方面我们被他这种善良所感动,一方面也为这个举目无亲的小男孩感到庆幸和欣慰。

当麦克斯问1900,他的创作和演奏灵感到底是从哪里得来的时候,1900用音乐描绘出四个场景,四个人物作为答案:第一个场景是一个老女人,她杀害了自己的丈夫,和自己的情人私奔,此时的音乐带有明显的吉普赛风格,给人以狂野不羁的感觉,与这位雍容华贵、心狠手辣的老女人的形象十分契合;第二个场景是一个陷入了沉思的男子,像是想起了以往的伤心事,一言不发,叫人觉得感伤和凄惨,这时音乐柔和,带有淡淡的哀伤,生动地刻画了这个沉思的男子;第三个场景是一名女子,她正在和自己的情人跳舞,但是内心却是十分纠结,以至于流下了泪水,1900用一段探戈的旋律,描绘出这个女人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挣扎所特有的情感状态;第四个场景是一个为了能够混进头等舱而不惜偷别人礼服的人,这时的音乐有一些诙谐幽默的风格,巧妙地嘲讽了这位一心怀着美国梦的移民者。这四段音乐,每一段都准确地抓住了人物的形象特征和情感特征,是整部影片中的音乐精华所在。

影片中最为著名的一段音乐――《爱的旋律》,出现于1900初识自己真爱的一场戏中,音乐的抒情功能在此刻得到了最完美的展现。音像商说服了1900录音,1900先是随意地演奏了几句华彩,然后看到了船舱的玻璃外有一个清秀、质朴的女孩子把窗户当做镜子在整理妆容,一下子触动了1900的心弦,这时观众听到了一曲最淳朴、最真挚、最感人的爱的旋律,他由四个乐句组成,是整个电影音乐的核心。窗外把窗户当镜子照的少女正若无其事地整理着自己的妆容,给人以单纯和善良的感觉,而窗内的1900此时却呆住了,目不转睛地望着船外的女孩,手指尖划出一道温情的、动人的旋律。他迫不及待地抢走刚刚录制好的模板,想把它送给自己这位心仪的姑娘,当他从别人的谈话中确认了这位姑娘是和自己交心的那位移民的女儿时,这段旋律再次响起。在与心仪的女孩热情交谈之后,女孩儿也要下船了,临别前女孩儿给了他深情的一吻,他却始终没有把自己手中的礼物送出,这时“爱的旋律”再次响起,表达出了他的无奈、失落与怅然……将主人公单纯、敏感、富于艺术气质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二)片中音乐恰如其分的烘托了背景气氛

在影片中,作者运用不同的乐器,不同的音色和多变的音乐风格,渲染了不同色彩的影片氛围,让观众得以迅速地融入到影片的特定情境之中。例如,影片一开始,是由小号手麦克斯的思绪引入的,在轻微的抒情拨弦的衬托下,麦克斯站在潮湿、阴冷的阶梯上,惆怅而又失落,只是几下竖琴琴弦的轻拨,就给了我们一个思绪飘远的心情,让我们不自觉地和麦克斯融为了一体。然后是小号的独奏,像是麦克斯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开始了他的回忆,配乐乐器也随之转换,画面开始了实景的追忆,我们也带着兴趣和怅然开始了对全片的欣赏。

当麦克斯想要登上船时,不得不用自己的小号来征服征工者,他演奏了一曲带有鲜明爵士风格、狂放不羁的乐曲,成功地征服了征工者,踌躇满志地登上了船。而当他因为晕船呕吐不止的时候,这时的配乐是一段由大号演奏的滑稽音乐,配以巴松、短笛等木管乐器,像是刻画了一个笨拙的狗熊,而麦克斯正是这样一个肥肥胖胖的形象,描写得惟妙惟肖。

当演奏家莫顿演奏完他的自创作品《扭断你的手指》之后,人们对1900的演奏技术产生了质疑,这时候,1900演奏了俄国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著名的钢琴作品――《野蜂飞舞》,这本是一首四手联弹的作品,需要两个人同时演奏,影片中,导演用摄影机位的变化和1900双手的特写,造成了一种夸张的艺术效果,意在表明1900超人的演奏技能。当他开始演奏时,莫顿惊奇地转过身来,麦克斯从沙发上爬起来,观众嘴中燃着的雪茄掉了下来,老女人的假发被侍者的托盘带到地上也一无所知,每一个人都张大了眼睛和嘴巴,直到1900演奏完,全场悄无声息,人们连鼓掌都忘记了。1900用发烫的琴弦将香烟点着,送给莫顿的时候,全场才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我们紧绷的心此时才算放松下来,紧接着,交响乐响起,有对1900的庆祝,有对麦克斯的欣慰,有对莫顿的嘲讽,我们的心情,跟随着音乐,在音乐渲染的气氛中,达到了最顶点。

(三)片中音乐推动了情节发展,贯穿了影片结构

“电影配乐在影片中除了塑造人物形象和渲染主题气氛之外,还是参与叙事的主要元素,承担着一定的叙事功能,通过刻画人物的情感矛盾或者表现剧情的情节冲突,直接推动剧情的发展。”③特别是同样旋律的音乐在影片的不同场景下出现多次,不仅能够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起到连接的作用,还能使整部电影结构完整,风格统一,情感呼应,给人以浑然一体的感觉。

在影片一开始,丹尼和1900过着平淡和幸福的日子,当丹尼不幸去世,举行葬礼的时候,1900隐约听到了从上等舱里传来的欢快音乐声,一面是自己养父的葬礼,一面却是欢快的歌舞,两者形成了强烈和鲜明的对比。1900身边的一个女人告诉他,那就是音乐,也正是从这时起,1900对音乐有了最初的印象,幼小的心中萌发出对音乐最初的向往,也为他一生和船、音乐永不分离埋下了伏笔。1900常去三等舱里为那些贫苦移民们演奏,并且和他们成为好朋友。有一个意大利人想听一段《塔兰泰拉》,1900向他询问了大概的节奏型,然后一曲热情奔放的拉丁舞曲就在我们的耳边响起了。在众人的欢呼声中,一位绅士用手绢捂住口鼻,他就是日后找1900录制碟片的音像商,正是在这次舞会上,他见识到了1900过人的音乐天赋和出色的演奏技巧。可以说,这段情节和音乐,就是为了音像商发现1900而专门设置的,正是有了这样一个情节,才有了日后的录音,才有了与心仪女子的相遇,这段音乐虽然没有什么强烈的感彩,但是却客观地推动了影片情节的发展。

三、结 语

《海上钢琴师》作为上个世纪最伟大的影片之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音乐部分,在这部影片中,音乐作为叙述者和情感的功能性代表,本身既是音乐,又是内容,脱离了单独配乐的孤独,增加了电影的丰富性,这类电影相对数量较少的原因也正是因为音乐环节的难以把握。同样,也正是出色的音乐表现,才会产生像《海上钢琴师》这样优秀的影片,才会塑造出1900这一传奇生动的艺术形象,这正是电影和音乐珠联璧合的魅力所在。

注释:

① 钟源:《〈海上钢琴师〉音乐浅析》,《电影文学》,2007年第24期。

② 黄菁:《音乐的魅力――浅评〈海上钢琴师〉的声音创作》,《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③ 孙娜:《天堂里的音乐――〈海上钢琴师〉评析》,《电影文学》,2008年第9期。

[参考文献]

[1] 杨大林.海上传奇钢琴师[J].音乐周报,2001(07).

[2] 黄余亭子.用死亡见证生命――《海上钢琴师》荧屏[J].今日湖北,2007(02).

[作者简介] 刘冬昕(1979― ),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齐齐哈尔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学。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