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之所以出现在中国,可以说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产物,是典型的“舶来品”。在19世纪上半期,西欧国家的钢琴音乐发展已步入浪漫主义时期,而此时,钢琴随着传教士与外国商人才刚刚走进中国。随着20世纪初期创办的新学堂,开设相关钢琴课程,不断深入理论教材,并聘请国外演奏家、钢琴教授等,再加上各种钢琴音乐会的举办,钢琴文化开始了中国的传播之旅,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相融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钢琴的中国起源之路

据相关史料记载,早在公元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北京,拜见了明朝皇帝朱翊钧,当时进献一台击弦古钢琴,而这台钢琴进宫之后,引起了皇帝的好奇,命令四名太监向西班牙传教士庞迪学习钢琴的演奏方法,而四名太监历时一个月学会了《西琴曲意》的弹奏,再加上赞美之词,获取皇帝的开心。因此可以说,庞迪俄就是我国第一个外籍的古钢琴教师,而四名太监则是我国最早一批古钢琴学生,这也是我国史料上有关钢琴的最早记载。

钢琴真正在我国获得一定社会地位,源自上世纪初“学堂乐歌”运动的开展,这也是我国在音乐道路上从未有过的一股潮流,主要以学校教育为中心,逐渐扩展到整个社会范围内。钢琴作为一种效果较好的伴奏乐器,在中国广泛应用起来。随着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再加上西方文化的深入渗透,人们对这一西洋乐器越来越熟悉、越来越喜欢,钢琴文化在中国掀起一道狂潮。

著名的钢琴诗人肖邦,在钢琴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与民族精神,表达出深刻、高贵的钢琴语言,不仅在欧洲贵族中引起了深刻反响,同时中国西方文化艺术的知识分子也对此深感兴趣。在随后的几十年时间中,学习钢琴已经成为一种贵族的文化风气。这些钢琴爱好者,不仅深爱钢琴文化、钢琴音乐,而且深入探讨钢琴的精髓,甚至出国学习与深造,掌握有关钢琴音乐的文化内涵与高潮技术,最终成为钢琴教育家及演奏家,为钢琴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做出贡献。

钢琴在中国的前世与今生

利玛窦像

二、钢琴音乐的创作探索

1915年,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赵元任老师正式创作了中国第一首钢琴曲《和平进行曲》。紧接着又相继创作了《偶成》、《小朋友进行曲》等作品,将欧洲流行的钢琴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思维方式、表现手法相结合,为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开辟先河。1934年,俄国的著名作曲家亚历山大•车列浦宁在中国举办了一场“征求中国风格钢琴曲”的创作评选工作,其中贺绿汀凭借一曲《牧童短笛》获取一等奖。随后,旅居日本的江文也先生也创作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钢琴曲,如《卖糖小贩的金芦笛》、《午夜的琵琶》等。H J1938年他回到中国后,又创作了《北京素描》,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深深依恋之情,以及北京文化的归依。到了上世纪的30年代,以贺绿汀为代表的一批中国作曲家,通过辛勤的创造,为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夯实基础。以我国著名钢琴家、作曲家丁善德先生为例,他对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热爱。1945年写出他的第一部钢琴作品——《春之旅》组曲,其中包括《杨柳岸》、《舟中》、《晓风之舞》、《待曙》四部分,具有鲜明的音乐形象、旋律轻快优美、和声独特。1946年,丁善德又创作了著名的套曲《E大调奏鸣曲》;而他的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以及《新疆舞曲第一号》、《新疆舞曲第二号》等也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为中国最早的钢琴音乐发展做出贡献。

到了1966年,一场“文化大革命”的到来,钢琴文化在我国的发展戛然而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仅创作了两部钢琴音乐作品,一是钢琴协奏曲《黄河》,二是钢琴伴奏曲《红灯记》。其中,《黄河》是将著名的《黄河大合唱》改编而成钢琴和乐队配合演奏的乐曲;《红灯记》也是给京剧唱腔的钢琴伴奏。由于处于特殊的年代、特殊的背景,钢琴的角色也趋向尴尬。但是到了上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为了满足特殊时代的政治宣传,一些钢琴改编曲涌现出来,就是将已有的乐曲、歌曲或者样板戏等,在保持原有曲目的基础上,将其改变成钢琴演奏曲。直到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中国社会进入新时代,思想解放,钢琴在中国的发展又看到了光明。

到了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钢琴音乐在中国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这也是中国一批钢琴曲作家、演奏家长期压抑之后的集中爆发,凭借国外先进的创作思维,再加上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进行一次全新尝试。例如《第一钢琴奏鸣曲》、《新疆随想曲》等。回顾钢琴文化在中国的起步发展,既有兴旺,也有衰落;既有继承,也有创新。但是我国优秀的钢琴教育家、作曲家、演奏家从未停止前进、努力的步伐。虽然与世界钢琴音乐创作发展相比,我国还有很大差距,但是差距将转化为未来发展的动力,钢琴文化在我国的发展将更上一层楼。

三、钢琴文化的“中西合璧”

大量历史实践表明,文化的进步,必然离不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创新。所有的技术创新都会带动人文创新的发展。在中国,随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日益成熟与发展,若想实现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必然离不开先进文化的引导。音乐文化作为表达人类情感最直接的形式,对人类精神的升华具有无可取代的地位。通过音乐,点亮了人们的心灵、点缀了幸福生活。人们在音乐中寄托美好的人生理想,激发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可以说音乐是人生的最大快乐、是生命的源泉,陶冶人们的情操、丰富审美情趣,在继承与发展中,推动民族进步,发挥重要作用。

钢琴作为一种西方音乐文化在中国的重要使者,其独特的地位是其他乐器不可取代的,钢琴丰富的音色、宽广的音域以及五花八门的演奏技巧,甚至可以同大型管弦乐队媲美。另外,钢琴的应用十分广泛,表达情趣非常丰富,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钢琴作为“乐器之王”,在中国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并形成一道独特的、中西合璧的中国钢琴文化风景。正是这一特殊的经历,预示着我国钢琴教学、钢琴表演艺术等不断推向世界的最高水平,探索新发展、新高度。而无数的成就也表明了中国历代钢琴艺术家的顽强奋进、披荆斩棘的不懈精神,为钢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标志着我国钢琴表演艺术、钢琴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一跃步人世界一流行列。这一西方传统音乐文化,已经深深扎根于中华文明沃土,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结出丰硕的文化之果。如今我国著名的钢琴天才李云迪、郎朗、叶子、陈萨、沈文裕、胡丁琦等等,都将成为我国钢琴界的明珠。这一批新生代的“小钢琴家”,在为我国创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高雅、清新的艺术氛围,积极向上的城市文化等而不懈努力。

钢琴在中国的前世与今生

李云迪 郎朗

以钢琴在我国的地域分布来看,可划分为一南(上海)一北(北京)两个中心,九大音乐学院分别分布在全国各大行政区,再加上深圳、厦门、宁波三大东南沿海特区。中国的钢琴文化,正在肥沃的土壤中欣欣向荣:①由于深圳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深受香港钢琴文化的影响作用。香港素有“东方明珠”的美誉,在钢琴制造、钢琴演奏、钢琴教育以及钢琴文化传播等方面开拓先河,国际交流非常频繁,再加上深圳自身的繁荣发展,深圳与香港人文沟通活跃,对钢琴文化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②一直以来,厦门鼓浪屿是外侨的聚集地,可以说家家户户有钢琴,岛中琴声不断,正所谓“琴岛”。而我国著名钢琴家徐斐平、殷承宗就来自“琴岛”。在岛中,具备一所音乐学校和一家钢琴博物馆,福建指挥家郑小瑛也在此地创建了“爱乐乐团”,引入诸多全国性、国际性的音乐大赛;③钢琴文化在宁波拥有悠久的历史,在国内外小有名气。可以说,钢琴文化已成为宁波特有的精神文化,其中融合了宁波儒商文化与浙东传统文化,为宁波历史名城的构建与发展提供了力量,也为中国钢琴文化的发展谱写了绚烂篇章。

四、近期钢琴文化的发展

随着钢琴文化的普及与发展,钢琴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日益提高,钢琴学习者数量激增。很多父母为了能让孩子成为钢琴天才,不惜节衣缩食,为孩子铺垫一条钢琴之路。学习钢琴的热潮只增不减,而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工薪家庭购买钢琴、聘请钢琴教师,钢琴文化走进了寻常百姓家。随着时代的变迁,学习钢琴已经不再为了“铁饭碗”,更多的是为了提升文化素养,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加入到钢琴学习的业余群体中,而中国逐渐成为世界上生产钢琴、钢琴文化消费大国。作为家长的心态越来越客观,过去抱有虚荣心理,钢琴往往成为摆设,或者是一种炫耀与心理安慰,而如今钢琴学习越来越理性,大多是孩子的兴趣使然。通过学习钢琴,传播钢琴乐曲、提升文化素质与心理素质,锻炼审美意识,才能真正发挥钢琴文化的内涵意义。

总之,音乐作为一个国家精神风貌、民族气质的最好体现,对国家现代化发展贡献了不可估量的力量。从古至今,钢琴文化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艰难的发展过程,但是从未停止前进的步伐。不难发现,在这一过程中,钢琴文化循序渐进的发展,促进我国大众从认识钢琴、了解钢琴文化,直到深入钢琴文化,深刻体会了钢琴的特质与文化精神,促进钢琴文化在我国的积极向上发展。通过西方钢琴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将一道钢琴艺术大餐呈现在中国乃至世界面前。

钢琴在中国的前世与今生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