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林黛玉这首作品的命名,红学界似乎显示出了一种让人出乎意料的“宽容”。2010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了增订本的《红楼梦大辞典》,由冯其庸、李希凡二位先生当主编,编写小组的成员都是当今红学界的大家,所以这本大辞典是如今最具权威的红学工具书。对此,词典中选取的是流传最广的“葬花吟”这个名称,然而在作品注解里又出现了这样的话:“这首诗又称《葬花辞》,是小说中最优秀的诗篇之一。”并且也提到了明义的“葬花词”。

那么对于林黛玉的这篇诗作,三个名称中,哪一个最为合适呢?在我读过的所有红楼诗词评注的集子中,都没有谈及这个问题。我认为还是“葬花吟”最为恰当,原因有这样两点:

第一,使用“词”与“辞”为这首作品命名,实质上运用了一个笼统的概念。“词”是诗的别体,这种文学形式兴起于唐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到了宋代便进入了全盛时期,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配合曲谱唱出来。“辞”也是古诗的一种,它讲究句式和押韵,因为这种文体最早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所以又称为楚辞。到了汉代辞与赋被统称为“辞赋”一直沿用至今。

林黛玉的这首诗,从风格上看是仿效了初唐时期的歌行,如果按照风格来命名,那么就应该叫“葬花行”。林黛玉另外一首作品就是按照这个来命名的,那就是书中第七十回的《桃花行》,这是曹雪芹在书中明白无误的帮助林黛玉确定的题目,所以没有争议。

“歌行”说白了,就是如同现代的流行歌曲,它很少表达忧国忧民,展示个人宏图大志,更不会抒发“为天地立心,为生灵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种体裁的诗词大多都是女儿情长,这也符合《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状态。这些关闭在大观园中的女儿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她们没有太多的人生阅历,没有血洒沙场,没有流落边关,也没有仕途坎坷。除了寄情以外别无它叙,所以吟唱这样的诗句最为合适。

第二,林黛玉的这首诗作,出现在《红楼梦》中的第二十七回,她借景抒情,以花喻己,两者在诗作中结合的十分完美。其实从这首诗词中透露出来的是中国文人历来对命运和死亡的焦虑,林黛玉葬的虽然是花,其实质是埋葬未来的自己。从林妹妹的吟唱中我们听到了她对命运的感叹,听到了她对爱的渴求,听到了她对自由的向往,这是天命与人命交织而成的深沉旋律,这也是作者最为焦虑痛苦的呼唤。

然而当我们阅读这首诗作的时候,除了感受文字唯美与凄楚以外,留给读者最大的印象是“苦吟葬花”的行为艺术。此时葬花的动作与飘零着桃花瓣的背景会在林黛玉哭哭啼啼的念叨声中合二为一,融为一个整体,所以“吟”是读者听不见但是又能感受到的美学意象。无论是“词”“辞”还是“行”都太务实了,然而诗词创作追求的境界是“意与境浑”,唯有一个“吟”字方能体现动与静的结合,方能渲染黛玉葬花的美学意蕴。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