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鸣曲萨克斯巴赫曲_萨克斯奏鸣曲_萨克斯奏鸣曲第一乐章

文 | 莫敏妮

今年是贝多芬诞辰250周年,全世界古典音乐领域最重要的事件就是隆重纪念这位音乐历史中最至高无上的巨擘。我们也将推出一系列纪念文章。首先推出的是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完整分析和唱片推荐试听。值得收藏!

早期点此阅读

中期点此阅读

晚期

晚期5首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大概在1816年-1825年期间。由于失聪而与感受力极度隔离,精神上孤寂痛苦。从中期英雄风格,走向晚期哲人沉思的意境,初听几分苦涩、几分狂狷,但这正意味着他不妥协、不忍让的最后内心挣扎。贝多芬晚期创造出他的音乐的新思维形式,对教堂调式有新的理解并开始运用巴洛克的主题类型。创作倾向——自由式、即兴式、心理式、深刻的哲理性、对复调与对位的探索和浪漫主义的思维。作品风格传达出一种悲剧力量。徘徊不去的旧秩序构成了一种放逐形式,把作品推向崇高。

16

步入晚期,崭新路线的开展

《A大调第二十八钢琴奏鸣曲》(Op.101)

神性之光传遍人类,这时根本不存在更崇高的了。

《A大调钢琴奏鸣曲》(Op.101)1816年11月完成。这首幻想曲般的奏鸣曲融诗意和哲理的沉思于一体,展露了贝多芬对民歌的关注,整个旋律与和声运动频繁,使用的对位法也加深了乐曲抒情内省的意味。作品的结构类似于早年间的那些如幻想曲般的钢琴奏鸣曲,表现力丰富的引子(“缓慢并充满渴望地”)引向戏剧性的、对位的奏鸣曲式,其呈示部由一个四声部的赋格组成。这就清楚地看到同时期他的两首大提琴奏鸣曲(Op.102)之二的终乐章中的赋格不是零星的音乐意外,而是真正令人着迷的表现。此时期,传统的形式不知不觉被掏空了,通往浪漫派之门轻轻地开启。

17

雄霸古今的巨作

《降B大调第二十九钢琴奏鸣曲》(Op.106)(锤子键)

孤独的美与伟大的时空转换,造就了波澜壮阔。

所谓的“槌子键”是18世纪和19世界初欧洲的一种古钢琴。倔犟的“槌子键”采用古典的四乐章形式,是贝多芬篇幅最长的钢琴奏鸣曲。1817-1818年创作的“槌子键”堪比交响曲的庞大规模和技术方面非同寻常的复杂性,丝毫没有为理解提供任何轻松容易的线索。如豹子野猪打拉锯战,艰涩的演奏过程,让近两个世纪杰出的钢琴家忙碌不已。但我们知道,作品里面一定是蕴含秘密,暗藏玄机的。Op.106最终在车尔尼、李斯特等名家的努力之下,在钢琴文献中被当作最伟大和最高品位的作品之一。

首乐章以三个粗野的和弦,给听众施加暴力,展开这首宏大的诗歌。中间两个乐章自然是长路漫漫的跋山涉水。末乐章是一首壮丽的赋格,除了十五个非常庄严而缓慢的广板过渡节拍,整个尾声由一段充满深奥对位技巧的三声部赋格组成。这些加强了乐章的攻击性和反叛性,并且试图以其倔犟的、冷酷无情的突进(果断有力的快板)压倒巨大的内心障碍。或许,Op.106体现了贝多芬心底的愿望,不仅固守古典派和传统的奏鸣曲风格,而且要坚守戏剧的典范。“槌子键”还是德国钢琴家威廉·巴克豪斯演奏够劲,那股力量仿佛为此曲而生。

18

生涯后期的境界

最后三首奏鸣曲,是贝多芬在结束了侄儿的监护权诉讼之后,在创作《庄严弥撒》期间写的。相继完成于1820年晚夏、1821年底和1822年初。贝多芬此时不再力图给他的奏鸣曲风格以交响乐式的宽度,他返璞归真,回到了较小的规模编制,赋予它们多样的严格复调音乐结构和一种超凡脱俗的即兴性格。在三部作品里,乐章顺序的高潮再次被置于终乐章中,音乐在高潮中戛然而止。

《E大调第三十钢琴奏鸣曲》(Op.109)

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E大调钢琴奏鸣曲》(Op.109),最初动笔追溯到1820年首月,贝多芬应邀而作,将手头的《庄严弥撒》予以搁置。次月,贝多芬把康德名言“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写进谈话本。Op.109呈献给布伦塔诺小姐,题词中写道:“此曲最要呈现给你的,这并不是一般常见的东西能比拟,这是精神,这是把地球上高贵、杰出的人性连接起来的精神,这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将其摧毁的作品。”

E大调和降A大调是贝多芬最喜欢的抒情调,而肖邦则把他最美妙的旋律写在降D大调上。此曲抽象思维已凌驾在钢琴技巧之上,他用崇高、简洁,甚至苦涩、生硬的音响来震撼我们的心灵。Op.109的核心在终乐章,亟需激动人心的意外放在结局。贝多芬用优美的主题旋律抒写“如歌似的,并充满感情的行板”,六个华丽精彩的变奏,心性如孩地嬉戏,似乎尘世的一切烦恼纷扰都破坏不了这种美好。这是否与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较劲?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噢,人啊,你当自助!门德尔松、勃拉姆斯关注贝多芬身上的“权威”;李斯特、瓦格纳关注贝多芬身上的“自由”。我们关注什么?音乐大师之所以受人仰视,是因为他们的音乐之中蕴藏着人类最伟大的精神。我们清楚记得,英国钢琴家密拉·海斯晚年饱受关节炎、心脏病、中风等疾病之苦,她无比虔诚地以Op.109向亲友们道别,演奏完,在长长的沉默之后,她盖上史坦威琴盖,献上深情的一吻。

《降A大调第三十一钢琴奏鸣曲》(Op.110)

所有的不幸都无法用理智解释,而且寂寂一身只会更严重。

《降A大调钢琴奏鸣曲》(Op.110),贝多芬在这部手稿上题辞:出自心灵,但愿它能到达心灵。1821年对于贝多芬而言,正是异常惨淡的日子。春天,他忍受着黄疸病的折磨,这是肝脏疾病的先兆,而正是这一疾病最终夺去作曲家的生命。秋天,贝多芬在病情恢复后重新点燃热情去创作。

全曲笼罩着一层深沉的悲叹色彩,显示了贝多芬的音乐逐渐转为追求个人内心的层面。终乐章是一个多层次的长赋格,为了奏鸣曲和谐结束,安排了如怨如歌的段落,这段悲诉之歌成了贝多芬最动人心魄的赋格形式终乐章之一。贝多芬一如既往的激情在一种若有所思的空灵之境中化为如歌的感动。世事磨砺心灵,使之变粗粝至硬质刚强,而音乐能润泽心灵,使之柔软再柔软。

19

封笔之作

《C小调第三十二钢琴奏鸣曲》(Op.111)

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

《C小调钢琴奏鸣曲》(Op.111),人心并不是平静的金色池塘,并不是牧歌式的林间湖泊。如同语言终止,音乐将起,人至暮年,如何超越宿命?一个庄严肃穆的序奏与朴素而如歌的慢板,风骨萧然,旅途尽头的怅然。独特的终曲乐章在表面上带有一种超验的,甚至宗教性的特征。一首小咏叹和赋格曲,完成一个男人无人知晓的内心历程,包含了他暮年所经历的痛苦和绝望,以及为克服这一切苦难所做的艰难挣扎。

最后快速的装饰音群,上升绵亘天宇的永生之感,在暮年鲁道夫·塞尔金(Rudolf Serkin)的诠释中神秘地捕捉到。在此,他作了一个深刻有力的总结:经过漫长的挣扎才达到这收放自如的甘美。青山晓兮白云飞,青山暮兮白云归。

巴伦博伊姆(第24—32)

世上任何伟大的事物都是伴随着激情的,32首钢琴奏鸣曲,充满了“狂飙突进”的全部感情尺度——狂热、幻想、英雄主义、庄严、崇高的信念和戏剧性的激情。任何时候相遇,都如同初见,如见故人,如同皈依。它形式的古典浪漫,它旋律的不断盘旋,它影响它渗透我对文字的醉迷。音乐总是作为最后的丰收物而出现,我们不惜踏过荆棘密林去攫取。逻辑严密的古典诵唱,狂风疾雨的浪漫啸吟,贝多芬是冰山之上坚韧的持守者。他的作品历经两百多年的流传,它是高贵的,美丽的,总结起来说:“ 它是对于黑暗的抵御。”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