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玉刚 图/来自互联网

包楞调是一种流行在山东成武的传统民歌,活泼、欢快、奔放、飘然。

1962年10月,成武县文化馆干部魏传经(男,1931年生)在大田集乡小程楼村采集民歌,找到了会唱小曲的65岁的周金英(女,1898年生)。周金英给他唱了《包楞调》(《包楞戏》)。魏传经记录下歌词,又找到成武县第一中学教师孙啸天(男,1934年生),一起到大田集乡小程楼村听周金英歌唱,记录下曲谱。

历史上,成武的梁王庙、白浮图、九女集、天宫庙、孙寺、纪河寺、玉皇庙等寺庙的庙会常有妇女挑着半寸宽的5尺多长的竹片担子,一头是个莲花盆,一头是个大鲤鱼,边舞边唱小曲。《包楞调》就是其中的一首。

周金英演唱的包楞调,是由一首诗发展成的64段词。诗为:"晴空明镜,松峰凤鸣,星亭清静,景动风轻。"唱词内容表现广泛,春夏秋冬、风云雨露、山水花草、飞禽走兽、日月星辰、君王贤士、文官武将、公子小姐、天仙神怪、名胜古迹、琴棋书画、格言哲理、土特产品、乡土民情等等,无所不包,应有尽有。歌词的格式严密:第一句末尾是白楞楞楞,第二句末尾是一点红,第三句是组诗中的字眼,第四句是紧包楞。

1963年2月,魏传经改词、孙啸天记谱的《包楞调》,由成武一中学生宋慧芳学唱,参加7县文艺汇演,受到了热烈欢迎。3月,菏泽地区民歌手姚月兰在山东省民歌汇演时演唱了《包楞调》这首歌,受到了中央及省音乐界人士的赞赏和关注。上海唱片社还灌制了姚月兰演唱的《包楞调》唱片,《歌曲》杂志同年第四期发表了《包楞调》的词谱。1964年5月24日晚,山东省歌舞团独唱演员张英在《上海之春》音乐会上演唱了《包楞调》,被学术界誉为"中国民间的花腔女高音独唱曲"。

1980年,山东艺术学校王音旋教授带领学生彭丽媛参加北京全国民间民族唱法会演。彭丽媛演唱了《包楞调》,引起了轰动。1982年,解放军总政歌舞团的彭丽媛在春节文艺晚会上演唱了《包楞调》。1983年,山东省民歌演唱会中郑宝华演唱的《包楞调》由上海唱片厂录制了录音带和唱片,被山东电视台制作成电视艺术片。从此《包楞调》唱片和磁带广泛流传于大江南北,久唱不衰,并且改编成合唱歌曲、筝曲、二胡曲、钢琴曲、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传出中国,走向世界。

成武民歌、花腔独唱曲《包楞调》填补了中国声乐史上民间花腔的空白,打破了国外音乐界认为只有欧美才有民间花腔的论断。

魏传经改词的《包楞调》美中不足,但瑕不掩瑜。

1、根据有关资料解释,紧包楞是紧紧相连、不可分割的意思。包楞应该是包括、包含、包裹的意思。楞字本义是物体不同方向的两个平面的连接线。"如:楞子(棱角)、楞缘(楞角边缘)。

在成武北部,有楞字重叠使用的习惯,如:摇起卜楞鼓,卜楞楞楞楞……鸽子飞起来,扑楞楞楞楞……在《包楞调》中,"镜"字的歌词:"天上的银河白楞楞楞,织女的头绳一点红,鹊桥通天水如镜,牛郎织女紧包楞。”

魏传经改词的《包楞调》中先出现了唱词"棉花桃那个开花来,白楞楞楞楞……"就是这样的用字方法。但其后出现了"大姐来唱罢了紧那个包楞姐来,送给二姐紧那个包楞楞楞楞……"这里,"紧那个包楞"显然是另外一个意思了,要"紧"的"包楞"究竟是什么?颇为费解。而"包楞姐"里的"姐"应该是表演唱中另外一个人的词,不应该出现在独唱的歌词里面。可能魏传经记录下的周金英唱的就是这样子,但音乐界应该有所删改。

2、第一句歌词"月亮地儿那个出来了,白楞楞楞楞……"中的"月亮地儿"是个错词。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成武北部,老百姓把月亮叫"月姥娘"或者"月明地儿",就是不叫"月亮地儿"。相应的,太阳叫"天蓝地儿"。第一句歌词应该改为"月明地儿那个出来了,白楞楞楞楞……天蓝地儿出来了一呀点红。"或者"月亮哎那个出来了,白楞楞楞楞……太阳哎出来了一呀点红。"

我指出这些问题,丝毫没有指责魏传经和歌唱者的意思,只是想让我的老家的《包楞调》更完美一些。也许,我多虑了。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