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潘清泉 李云胜

第一次听吴安明老师演奏唢呐,是在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年会上。当唢呐演奏模仿人声的时候,将唱腔吹奏得惟妙惟肖,“三分像吹,七分像唱”,观众早已乐得开怀大笑。吴老师是上海音乐学院特聘教授,国家一级演奏员。走进他的书房,满眼的乐器伴着茶香扑面而来。数不清的竹笛箫管插在瓷瓶里,一张古琴用富有江南特色的青花棉布盖着。除了二胡,陶笛和埙,还有许多不常见的民族管乐器。

适合年会表演的二胡曲_年会二胡曲目_年会二胡曲表演适合什么歌

吴老师耐心地介绍:“这是筚篥……”“这是尺八……”。有的管乐器还是手工制作的,可以吹歌曲和戏曲,擅长模拟各种唱腔艺术。墙上挂着一幅书法“家无长物琴书自乐”,六个唢呐整齐地放在柜子上。

吴老师笑道:“我有时候坐在阳台上吹《百鸟朝凤》,树林子里鸟也在叫,觉得很有意思,有种进入大自然的感觉。”

说起他与民族管乐的不解之缘,还是从家乡的唢呐开始的。

“我老家在砀山县,砀山是唢呐之乡,有两千多人吹唢呐,几乎相隔十里左右的村庄就有一个唢呐班。比如有人家要送礼,唢呐班要从村头就开始一直吹,有时候抬礼品的人为了听唢呐会故意放慢脚步。我是从小受家乡风土人情的影响。凡是有吹唢呐的地方,我就去看,一直听到唢呐班演出结束,看着它们收东西了,我才离开。”

第一个属于自己的乐器是启蒙老师送的,小学的时候没有笔记本,大家都是拿粉笔在石板上写字。有一位姓夏的老师,每天奖励最早上学的孩子三支粉笔,而他那时候常常是这三支粉笔的获得者。因此受到夏老师的关注。

“夏老师会吹笛子,那时候他吹笛子,我就在旁边听。有一天,老师问我是不是喜欢竹笛,我说是。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把竹笛送给了我。我如获至宝,随身携带。上学放学的时候边走边吹。”

想起童年的启蒙老师,吴老师非常感激。后来学习期间还经常去看望老师。成为国家一级演员后,特意回乡看望老师,老师非常高兴。

忆起儿时师生情谊,吴老师很感动:“就是那只竹笛,让我走向了音乐之路。我能够今天这样,就是源于那只竹笛。”

适合年会表演的二胡曲_年会二胡曲表演适合什么歌_年会二胡曲目

初中毕业后,由于会吹竹笛而考入安徽省艺术学院,被分配专业学习吹唢呐,遇见一生的恩师刘凤鸣。

在三个月的初步学习后,老师与他单独约谈,说想重点培养他成为安徽省内排得上名的演奏家,问有没有决心好好学。

回想起当年,吴老师心情非常激动:“那时候我受宠若惊。我和老师说,当然愿意,我有决心!”

从那之后,他每天早上五点多起床,那时,学校的起床铃还没打响。当起床铃响起时,他唢呐的练习声也响起了。

“我一年四季就在学校水塘的边上练习吹唢呐,从不间断,就算外面下大雪,也要早起吹半个多小时。”

说到这里,吴老喝了一口茶。

“我师父年轻时候也特别喜欢喝茶。那时候他经常拿着茶壶在水塘边上转,听我吹唢呐。我很感谢我师父,感谢他的教导。”

“后来我创作《美丽的校园》的时候,就是根据校园铃声来作曲的。想起校园生活,真是太怀念,太有意思啦。”

谈到这儿,吴老师满含笑意,不由自主地哼唱起当时的校园铃声来,脚还不时地打着节拍。

唱了几句后实在记不起来了,像孩子似地开心一笑:“老喽,记忆力下降喽!”

年会二胡曲目_适合年会表演的二胡曲_年会二胡曲表演适合什么歌

1983年,刘凤鸣老先生逝世,吴老师开始替师教徒。哪怕冬天下大雪,晚上八点半还要到教室去检查学生是否在好好练琴。

“我与学生的关系都很好,常常和他们一起玩,甚至邀到家里吃饭。因为我上学的时候,师父家烧了好吃的都喊我去。但是在学习上,只要把乐器拿在手里,就一定要严格起来,吹什么戏就要像什么戏。”

“中国民族传统乐曲的特点就是,随着演奏者技术的娴熟,可以在主旋律中不断的‘加花’。这点就是要多听多学。唢呐一孔多音,有‘吞、尖、拔、憨’等多种演奏技法,表现力很丰富。有时候乐曲的节奏速度不一样,音乐感受也是不同的。”

吴老师现在教学生,也是有一半以上的时间要教中国传统的民乐。

“不仅是唢呐,很多好的民间传统都需要传承。”

唢呐,讲述的大多是老百姓的生活故事。比如唢呐曲《锔大缸》讲述的就是专门补锅补缸的民间手艺。

他将传统的《锔大缸》重新改写,浓缩成六分钟的乐曲搬上舞台。1988年,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全国性的龙年音乐周,他创作的《锔大缸》成为音乐周的开幕式曲。后来,这首唢呐曲的录像成为美国电影《虹》的一个片段。

“一次在国外的孔子学院,一曲《锔大缸》,当时有很多海外华侨听到乡音泪流满面。他们说能够听到故土的乡音,真是太难得了。”

唢呐一曲,是对家乡的思念,亦是对家乡浓浓的情。

现在吴老师的家乡每逢婚丧嫁娶、节日庆典、小孩满月、老人过寿依然保存吹唢呐的习俗,例如《百鸟朝凤》、《一枝花》等。客人远道而来,都要先吹上一段唢呐表示欢迎。

适合年会表演的二胡曲_年会二胡曲目_年会二胡曲表演适合什么歌

“昨天晚上和朋友还有学生在一起聚会,大家也是把自己的乐器拿出来,以音乐会友高兴高兴。”

逢年过节走亲访友再常见不过,可是像吴老师这样以音乐会友,富有风雅的聚会已然不多。城市里亲朋好友相互拜访,再听不到欢乐喜庆的唢呐声,少了许多节日气氛,也少了以往那种浓浓的人情味。

吴老师说:“我是我们家族第一个吹唢呐的,后来侄子侄孙也成为唢呐的传承人。传统的传承很重要。”

一个唢呐,传承的不仅仅是民间艺术,也是师风家风,更是民俗民风,是地方历史的沉淀和文化发展的基础。

随着《百鸟朝凤》的唢呐声,耳畔仿佛听到鸟儿们的鸣叫应和,大地梦醒春又来……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