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写了几部交响曲贝多芬写了几部交响

贝多芬的九首交响曲在音乐史上立下了难以逾越的丰碑,其中以附有标题的《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第九交响曲“合唱”》最为风行。比较起来,还是朴素清新而又词韵丰美的《田园》最容易让人感到亲近,处身于这样的音乐,那真是“十万八千个毛孔都舒服”!这是大自然的气息,秀美的旋律浃着清风纷飞,处处是咂之不尽的甘甜。 贝多芬亲笔为它们写下标题:“第一乐章,初睹田园景色时的喜悦心情;第二乐章,溪畔景色;第三乐章,村人欢聚;第四乐章,电闪雷鸣,暴风雨;第五乐章,牧歌,暴风雨后的欣喜与谢天之歌。”他在自己的笔记中原打算还要对音乐场景作更多的解释,可是后来又认为“任何对...全部

贝多芬的九首交响曲在音乐史上立下了难以逾越的丰碑,其中以附有标题的《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第九交响曲“合唱”》最为风行。比较起来,还是朴素清新而又词韵丰美的《田园》最容易让人感到亲近,处身于这样的音乐,那真是“十万八千个毛孔都舒服”!这是大自然的气息,秀美的旋律浃着清风纷飞,处处是咂之不尽的甘甜。

贝多芬亲笔为它们写下标题:“第一乐章,初睹田园景色时的喜悦心情;第二乐章,溪畔景色;第三乐章,村人欢聚;第四乐章,电闪雷鸣,暴风雨;第五乐章,牧歌,暴风雨后的欣喜与谢天之歌。”他在自己的笔记中原打算还要对音乐场景作更多的解释,可是后来又认为“任何对乡村生活有所了解的人都会自己去体会作者的意图,无须写上一大堆标题”。

在这部交响曲首次演出时,节目单上的标题为“田园生活的回忆,F大调”,并特别在第一小提琴声部的乐谱上注明“着重于感情的表现,较少绘画似的描写”。所以,面对这部音乐史上最出名的标题音乐,我们在音乐里作出与每个乐章的标题相似的联想固然是合情合理,但是听不出相应的画面也并非就是“听不懂”,因为贝多芬本人就坚持要“由听众各自体会乐曲的感想”。

甚至就连全曲最著名的“仿真”段落,第二乐章末尾用长笛模仿夜莺、双簧管模仿鹌鹑、单簧管模仿杜鹃,我们就是没有把它们听成小鸟鸣叫,那一份飞扬灵动的风趣活泼又何尝不能让我们陶然其中?听《田园》,只需要你的胸怀向大自然开放,音乐里流淌的田野气息就会把你的身心都托起来,与之一起荡漾。

《英雄》的名头虽也十分响亮,但是因为《命运》《田园》《合唱》在爱好者中更加流行,所以实际上还是受到一些冷落。我们无法在这几部交响曲里排出高低上下,只能再一次指出实际上有不少论述认为《英雄》是贝多芬九大交响曲里最杰出的一部,贝多芬本人(在写作《合唱》之前)也把《英雄》看作自己最得意的交响乐作品。

美国音乐学者朗格的名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与《英雄》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十分凝练的巨著。他说“第三交响曲是新思想的缩影,是文艺中不可思议的伟迹之一,是一个作曲家在交响乐的历史和一般音乐史上迈出的最伟大的一步。

……贝多芬自己也没有再创造出像这样如火如荼般的想象力的伟迹。他写的其他作品可能更伟大,但从来没有再像这样气贯长虹。每一个成分都是不平凡的、新颖的,但都奇妙地为他的目的服务:不是歌颂一个人,而是歌颂一个理想、歌颂英雄主义。

”如果要我们为人类的音乐文化推举一部作品作为代表,怎么办?这个令人恼怒的问题,通过美国人在1979年的一次壮举向我们提了出来:他们把《合唱》送上了宇宙飞船,发射到太空,用它来作地球人类给外星生命的介绍信。

我们从未听到有人对这个选择发表不同意见!“贝九”享有至高无上的声誉,是公认的宏伟庄严的巨作。它具有最强大而又最直接的表现力,就是第一次听,也很容易受到感染。需要提醒初听者的是,宁可把人声看作一种乐器,而不要只把器乐部分当成人声的引子和伴奏。

更不必为第四乐章“欢乐颂”的盛名所累,而忽视了前面三个乐章。在这四部交响曲之外,没有标题的“第一”、“第二”、“第四”、“第七”、“第八”几乎都不容半点忽视。尤其是“第七”,被称为“酒神的舞蹈”。

它的末乐章“写酒神狂怒的胜利,无人能望其项背”。以上九大交响曲全部是贝多芬的胜利,“无人能望其项背”!另外有人所说的贝多芬有十部交响曲,其实是错误的。具体情况如下:因为1909年,德国音乐家施泰因(Fritz Stein,1879-1961)在耶那大学图书馆发现一部不知姓名的人抄写的>,在两份分谱上都写着"Par Louis Van Beethoven"(路易斯。

凡。贝多芬)。施泰因以为是贝多芬的早期作品,1911年交给莱比锡Breitkopf & Hartel 乐谱出版社出版了这部"贝多芬作曲"的>,并由世界各国的交响乐队公开演出。施泰因还写了篇>,发表与>。

当时这一非同小可的发现,闹的沸沸扬扬,使施泰因声名鹊起。实际上这是一部大量剽窃海顿,用剪刀和浆糊拼凑起来的拙劣作品。把这部伪劣的交响曲归在贝多芬名下,是对贝多芬极大的侮辱。幸而1957年现代美国音乐学家兰顿(Robbins Landon,1926-)在哥特魏格(Gottweig)发现这部交响曲的另一抄本,上面写着"di witt"(维特作曲)。

经研究认定是贝多芬的同时代人,德国大提琴家和作曲家维特(Friedrich Witt,1700-1836)所作。从此,维特以>的作曲者闻名于世。二世纪六十年代曾重新出版他的另外两部交响曲,风格近似>,但写得不像>那样草率,也不想>那样有明显的抄袭现象,但两者风格的近似,题工了一个旁证,证明维特确实是>的作曲者。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