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动心弦的《二泉映月

■李近朱

【诚如阿炳所说:“这支曲子是没有名字的,信手拉来,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1978年,一位深谙西方古典音乐的指挥大师,在一首中国乐曲的声响中,跪了下来。

这位指挥大师是小泽征尔,这首乐曲是中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即阿炳,创作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当年,来华访问的指挥家指挥了已改编为以小提琴为主的弦乐合奏《二泉映月》。但他想听二胡演奏的“原版”。在北京,他聆听了中央音乐学院一位女生在两根弦上吟哦的《二泉映月》。即刻,小泽征尔热泪盈眶,呢喃自语:“如果我听了这次演奏,我昨天绝对不敢指挥这个曲目。因为我并没有理解这首音乐。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说着,他就真的跪了下来,并真诚地说:“以‘断肠之感’说这音乐,太合适了。”

这一举动,经各国媒体以题为《小泽先生感动的泪》的传播之后,便成为音乐史上的一段轶事,并以此感人行为道出了对于一首东方音韵的绝高评价。

阿炳是一个为生活所迫颠沛流离的流浪乐师。在民国末年,他贫病交加,以二胡和琵琶卖艺为生。与其他民间乐师不同的是,他可以创作乐曲。终其未过花甲的一生,他创作和演奏了270多首民间乐曲,留存于世的有三首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三首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

阿炳没有谱纸,也不用笔,他在演奏中默记下了音符;他在演奏中不断修改和完善心血之作;他在演奏中将音乐传布于世。阿炳蘸着心血,完成了他颠沛人生的音乐写照。

他的二胡独奏之作《二泉映月》,那是他在心中蕴聚了多少辛酸血泪的音符,一经从二根丝弦上缠绵而吟,正是一个音符一滴泪!如此,这乐曲才打动了几代人以至从西方跑来的指挥家。

《二泉映月》乐曲开头,就是一声揪住人心的长长叹息。那是集一生苦楚的悲哀至深的长叹。只这开首一叹,便催人潸然泪下。接下来,不是刻意的作曲结构,即一个引子、一个主题,五次变奏和一个尾声,而是心灵倾诉出来的音符,无意之间走进了音乐的艺术规制。由音乐学者所分析与归纳出来的阿炳曲式,未必为阿炳所知悉。实际上,这就是一首心灵的随想与抒发。诚如阿炳所说:“这支曲子是没有名字的,信手拉来,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收集民间音乐遗产,北京中央音乐学院专家杨荫浏、曹安和,以及祝世匡等人,在无锡找到阿炳,为已双目失明的他录音。当回放出这首乐曲时,阿炳第一次听到自己演奏的作品,兴奋莫名。他脑中浮起了在“天下第二泉”惠山泉附近拉琴卖艺景况,阿炳想起了“三潭印月”,为这乐曲定名“二泉映月”。其实,名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阿炳的旖旎旋律,刻画出了直击人心、引人共鸣的心灵之音。

此后,这曲有了命名的二胡曲,广为传播。人们惊叹于这阕音乐直接拨动了人们的情弦,遂又从二胡走向了西洋乐器的弦乐,以及人声咏唱等多样的演绎。这乐曲传布世界,并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之誉。1985年美国评出10首最受西方人欢迎的乐曲,《二泉映月》名列榜首。

当小泽征尔跪聆《二泉映月》的佳话流传开来,1978年,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初始之年。《二泉映月》从音乐这个艺术视野,推开了中国音乐走向世界的大门。

1991年,一位英国音乐家在美国的一场音乐会上听了《二泉映月》,激动地对一位贝多芬的故乡人说:这是“中国的贝多芬!中国的《命运》!”说到这首名作的艺术魅力根由,就在于阿炳一曲《二泉映月》与贝多芬一样,是自己人生遭际和可叹哀情的音乐记录。

和贝多芬一样,阿炳也只活到57岁。东方和西方两位音乐巨擘,同样留下不朽的音乐经典。这个“不朽”,正是音乐表达了人的情感的共同性、相通性和共鸣性。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