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源于北方胡部的胡琴艺术在近代的江南发扬光大,作为江南文化的传扬者,上海音乐家协会二胡专业委员会以演绎的敏锐、上海音乐学院二胡专业以学术的探新,一直致力于其艺术的旨趣和文化创新的探求,在“2016首届上海二胡艺术周”中,在演奏、新作品评选、理论研究、教学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陈春园.传承 务实 创新——2016首届“上海二胡艺术周”述评[J].人民音乐,2016(11).)此次艺术周选取了地域文化特色——江南文化,对苏、浙、沪等南方民间器乐、民歌、戏曲等传统文化,进行集中挖掘,这对二胡在南方的发展,以及二胡艺术流派周少梅、刘天华、阿炳、孙文明、闵惠芬等艺术家基础上的继续发扬,都是较好的视角。本届艺术周在加强原来作品征集评选、理论研讨的基础上,又加强了地方演奏技术及其教学理念的发展,在艺术实践和理性对话等多方面探索可行性方式。尤其是将二胡艺术置于江南文化环境中作重新审视,探讨在当下“演、编、创、研、教”的二胡艺术生态视域下,探讨地方文化在自觉、自信之中去担当社会发展之责任方面取得了突破,江南题材作用于二胡艺术的发展被集中、放大,而针对闵惠芬、孙文明南派二胡艺术大家进行理论研究,是艺术周寻求特色发展上的新思路。

演绎:韵味与技术的综合显现

演奏是江南二胡发展突破的关键所在,也是近代以来民间音乐快速发展并成为学院派的重要突破口。2019年4月22日晚在贺绿汀音乐厅的开幕式音乐会上,不同形式的演绎带给大家以多样的审美情趣,尤其是对江南音乐题材、体裁的新发展,给人留下了耳目一新的印象。如:“弦之翼”弓弦乐团的弓弦乐合奏《茉莉花》以江苏民歌的同名曲调为基础,经胡琴家霍永刚创编,从而衍展出线条流转的情韵空间;江南丝竹的代表性传承人沈凤泉编曲《慢三六》为二重奏,其儿女沈多米、沈多雷以交织发展的线条,或主奏或衬托,将二胡在江南丝竹中的线条之美进行了多角度诠释;闵惠芬移植的《游园》与昆曲演唱《牡丹亭·游园惊梦》一起,将汤显祖这部经典中的《步步娇》等韵腔进行了两种形态的诠释,顾冠仁的配器在张颋的演唱、吴旭东的二胡、侯捷的竹笛、鲍丹旎的扬琴、史婷的古筝演奏下,展现曲意流转的婉约之美;陆轶文在张诚杰指挥上海当代乐团的协奏下,以线性思维展现了孙文明二胡音乐的意境,温德青为二胡与室内乐而作的《琴声光亮》除了展现了孙文明在二胡新法探索上的特色外,还以现代作曲家的深度参与而赋予作品以时代新锐之力;霍永刚创作的二胡独奏《江畔》在青年教师邢立元的手中展现出沪上民间音乐的线条美感,而扬琴演奏牛矾琼也以其衬托之效而附加作品以美感;王莉莉在李渊清的钢琴伴奏下,将陈耀星、庄汉作曲的二胡独奏《水乡欢歌》中的江南音乐清越、灵动进行了充分展示;二胡家陈春园与古琴家陈雷激、笛箫家范临风以多维之美全新演绎了刘湲编配的华彦钧名作《二泉映月》的艺术空间,陈春园的线条美感给人以新的经典发扬享受;邓建栋新作二胡独奏曲《江南行》在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小乐队的伴奏下展现了轻快、舒展的江南曲调美韵,苏州评弹的核心素材转化为二胡或跳跃或吟腔的技术演绎之美;二胡家段皑皑在陈晓栋指挥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小乐队的协奏下,将金复载作曲二胡与乐队《春江水暖》二、三乐章进行了慢快、舒展、跳跃的二胡技法诠释。最后的二胡齐奏《紫竹调》沪剧曲牌颇具舞台艺术和合、同庆的艺术氛围,既将江南二胡的艺术旨趣进行了展现,也将舞台演绎的情趣尽展开来。音乐会上吴征伍、殷鸣璐、杜宛卿、范瑞佳等制作的多媒体视频,为二胡舞台艺术之美增彩不少,是海派二胡近年来融合多元艺术、跨界发展的新尝试。

2019年4月25日晚举行的闭幕式音乐会在二胡的独奏、合奏、重奏演绎上再有新的举措,较之于开幕音乐会不同之处,它更注意传统的挖掘。如:上海国乐研究会演奏的江南丝竹传统曲目《中花六板》、上海音乐学院江南丝竹教师组演奏的传统曲目《行街》,特别注意细节的把握,韵味淳厚,“老戏骨”们的经验积累,满足了观众全面的审美情趣;上海音乐学院昕悦组合的江南丝竹《阳八曲》,孙瑶琦与俞虹以二胡、扬琴的组合形式演奏的邓建栋《姑苏春晓》,是小处着眼的精致探索,演绎突出了江南丝竹的书卷气和妙趣横生的音乐特点;薛辰茜、张亦佳、王驰、陈奕初将刘灏改编的孙文明代表作《弹乐》予以了重奏形式的展现,演奏注重原作线条的多样形式发展,将支声复调进行了空间衍展。演奏还特地遴选此次“2019 江南风格二胡作品征集”比赛前三名的作品《南浦》《江南意韵》《桃花坞》,演绎也是当时参赛者,其中,陆轶文的演奏既有大开大合的舒展,又有细腻的灵动,展示她作为此次比赛演奏获奖者的技艺风采;高韶青一直以新法而在国内外享有赞誉,他此次改编演奏《回旋花六板》而作的现场即兴,除了展现江南二胡的曲调外,还引入电声叠加,将二胡的创作与演绎合二为一,让人眼前一亮;“弦之翼”弓弦乐团将李墨改编的《光明行》进行合奏艺术美涵的诠释,刘天华原曲的明朗音调在乐队多声部音响变奏下更为丰富,也预示着江南二胡视域的光明之路。此外,两场音乐会的主持人王勇、张民权分别以或轻松或庄重的风格,而将演绎中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长进行了评介,是艺术周演绎的补益。

演绎将江南二胡艺术进行外化、衍展,凸显音调特色的基础上,再将现场的艺术感染力进行了别样的推展,凸显了谱面之内的内涵和芳华。

创作:传统与现代的协同发展

创作是音乐发展的内在动力,这是既往同类艺术节或学科发展达成的共识,首届的征集与评比中,已有部分作品在舞台之中受欢迎。因此,此次“2019江南风格二胡作品征集”的决赛音乐会在2019年4月23日受到关注,赵季平、刘锡津、王建民、何占豪、段皑皑、邓建栋、宋飞、王永德等10余人组成的评审组,对入选决赛的13首作品进行了现场展演的评选。其中,李渊清的《桃花坞》获一等奖,楼嘉的《江南意象》、张梦的《南浦》获二等奖,高白的《三笑》、李陆源的《上春五则》、高烨虹的《则水牌随记》获三等奖。

二胡音乐作品_二胡音乐会曲目_二胡音乐

2019第二届上海二胡艺术周

《桃花坞》是以著名画家唐伯虎诗《桃花庵歌》为审美对象表达,以曲作者李渊清自小生活的苏州市桃花坞街市为空间,以苏州评弹音乐为元素,运用现代创作技术进行发展。李渊清介绍,他所展现的桃花坞既有江南的有形艺术形象,如街市热闹与安静的桃花坞,也有无形的苏州文化韵味,而曲中长段的二胡华彩乐段则是想象中的艺术境界表达。其主题的涉及巧妙地抓住了直观鲜明的苏州评弹音调形态,五声音阶旖旎婉转,旋律的上下起伏及走向,都是指向性明确的形态。曲调的发展,也非常注意原有骨架的加花变奏这一传统手法,所不同的是其加花更加注意现代和声框架的效果。

《江南意象》以传统曲牌《老六板》为素材,将江南意象的细腻精致之中加入了大气热闹的景象,这也是年轻人对于江南繁花的现代解读,而非仅止于娴静、文雅、静谧等传统认识上的意象。在大气的序奏背景烘托下,作品引入的主要主题却是“老六板”核心素材,只不过在每句的后段部分,以装饰音将其进行扩展,加强其现代性的衍展感,空间感。

入选决赛音乐会的10余部作品多有着新奇的新法,王建民对其给予了鼓励,但也有何占豪等作曲家对有些作品附会江南之处予以了劝诫。正如张梦、何佳宁、高白、李陆源、高烨虹等人所言,在现有教育条件下,年青一代对民间音乐文化的认知确实受到束缚,朱晓谷等老师也坦言,始终在进行补充性的“下生活”式的工作,尤其建议学生在寒暑假多做探索。

理论:研究与教学的双重发展

2019年4月24日在上海音乐学院教学楼贵宾室举行作品征集研讨会,对其中参赛的2019江南风格二胡作品(独奏、重奏)进行针对性的“面对面”交流,王建民、沈叶、刘锡津、金复载、何占豪、乔建中、鲁日融等先后发言,针对此次征集之作的技术特色及潜在问题进行了讨论。如王建民对《桃花坞》中间华彩部分过长的问题给予了修改建议,何占豪对《南浦》的取材范畴提供了建议,徐景新对有些作品的取名随意性及江南音乐素材的问题直接谈及了看法,刘锡津对此次参赛的作品新奇之法给予了鼓励,鲁日融对地方音乐风格的发展给予了自己的见解,朱晓谷对今后如何取材民间音乐等具体问题提供了想法。随后的青年论坛《向前辈致敬》——二胡艺术青年论坛,也在主持人王建民激励下而吸引年轻人进行了讨论,其中,李渊清对自己作品的音调及想法进行了全面的解释,高白对其“三笑”、李陆源对《上春五则》的文献进行了解说,高烨虹对其《则水牌随记》手法进行了具体阐释,何佳宁对《深巷酒醉》中所想到的“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意味进行了解说。可以说,理论研讨使专家与学生更好地认识了此次比赛乃至今后二胡音乐发展的问题,辩明事理,明确思路,相信这样的针对性理论研讨将会为创作提供直接的参考价值,而这恰是海派二胡音乐发展一直以来的成功理念和行之有效的门径。

在2019年4月23日的主题发言环节,胡志平《江南托音胡琴的技法与风格——兼谈阿炳二胡艺术意境之创造》、朱昌耀《二胡艺术的传承发展与江南历史文化的关系》分别就具体的演奏方法和二胡流派发展进行了或微观或宏观的梳理。论坛对话中,乔建中、鲁日融、刘长福、王永德以地域文化的视角而南北二胡的艺术特点进行了谈话,《一统之中各具风气——南北二胡艺术家“四人谈”》中有着鲜活的事例供今后参考。刘红、瞿春泉、汤良兴、邓建栋以《戏曲唱腔地方音乐——江南戏曲、丝竹与二胡的对话》,胡志平、宋飞、沈凤泉以《丝柔南北竹润音绕——“慢三六”应该怎么拉》进行了谈、拉、演的生动诠释,现场艺术的演绎为其理论阐释提供鲜活的认知。钱仁平、肖梅、汝艺就孙文明的二胡艺术进行了交流,他们从创作、理论、实践上对孙文明在艺术发展上新法给予了民族音乐系、历史学、创作技术的解读。在开放论坛环节,欧光勋《江南二胡音乐在台湾》、余乐夫《粤乐双城记》的讲谈,事实上是他们自己的艺术实践心得,也很有参考价值。

在教学环节,江南风格二胡乐曲的教学是此次艺术周的特色之举,它具有具体指导价值,对学院派教学是极大的补充。如:王永德《中花六板》(示范学生:章若琪)、朱昌耀《江南春色》(示范学生:朱婧)、张尊连《汉宫秋月》(示范学生:沈锦薇)、霍永刚《二泉映月》(示范学生:殷一航)。此外,还有二胡工作坊,沈正国的《何为中国二胡的好声音?——二胡百年个案回顾与品鉴》,高韶青的《依心弄乐——高韶青二胡音乐之旅》很有艺术体验的情味。在系主任论坛环节,刘红以《民族音乐教学的责任与担当》为题而邀请全国音乐艺术院校民族音乐系主任对教学、办学、成就进行各自的介绍。论坛之前,刘英副院长还对民乐的学科发展进行了上音新发展的介绍,他高度赞扬了此次论坛在当下教学环境中的突出作用,也对有些观念表达了他的态度。

在传承方面,此次艺术周将已故二胡艺术大赛闵惠芬的成就进行专题研讨,乔建中主持《追忆致敬传承——感悟闵惠芬二胡演奏艺术》中,先由其本人以《弓弦上的瑰丽人生——闵惠芬与20世纪二胡艺术》开讲,其后,方立平的《不朽的丰碑不朽的旗帜——纪念闵惠芬逝世五周年暨五论“闵惠芬时代”》、刘光宇的《从新时代看闵惠芬艺术》、张丽的《闵惠芬与新中国二胡艺术发展研究》、费爱能的《一次灿烂的日出》、刘长福的《闵惠芬对艺术的追求》、鲁日融的《我和闵惠芬之友谊追思》、李肇芳的《她的艺术人文精神永远与我们同在》、欧景星的《闵惠芬“规定情景”演奏表情模式研究》、张尊连的《偶像、灯塔、坐标——闵惠芬的琴艺对我从艺、教学的影响》、段皑皑的《学艺·悟道——感念与闵老师一起度过的宝贵时光》、梁云江的《德高艺精、平易近人——回忆闵惠芬先生二三事》、汝艺的《论闵惠芬二胡演奏艺术之“器乐演奏声腔化”》、陈春园的《永远的一课——与闵老师的第一次课及一次采访》、邢立元的《大师的背影——回忆跟闵先生学习的温馨点滴》等,都从自己所认识的闵惠芬在艺术上的特色、教学方法、情感历程等不同角度进行学理阐释。如:陈春园讲到闵老师教学方法中的因材施教的针对性,段皑皑对其见识的对艺术、对生活不同态度的闵惠芬,汝艺从声腔手法的器乐化特色来评介闵惠芬。论坛后,还由闵惠芬的再传弟子陆轶文演奏闵氏的代表作《长城随想》(二、四乐章)以致怀念。

艺术周是以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一直以来坚持的演、创、研三位一体的学科发展路线为基础,(王安潮.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的历史研究[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6(4).)注重基础的构建和学术的前沿探新,为国内外民乐同行搭建平台,全面交流,推动学术与学科的综合发展,将开放的民乐发展理念尽展开来。

作者哈尔滨音乐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