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梁 辰/文 王 雷/图

谭盾来了。

昨晚,青岛市人民会堂,作为指挥家的谭盾背对着观众席,剧场的顶光照着他有些发青的头皮,年轻的青岛交响乐团在他的引领中,进入了充满哲学意味的忘我境界里,连乐章中“水滴”(水正是本次演出的关键元素之一)的声音都纤细可闻,终究汇流成崂山的溪水、中国的河流,终于漫过整个演奏厅。这是谭盾的气场。

1999年因歌剧《马可波罗》获得格莱美作曲大奖,2001年以电影《卧虎藏龙》配乐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配乐奖”,2007年任张艺谋导演歌剧《秦始皇》作曲,2017年在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上获得终身成就奖——金狮奖……早已功成名就的谭盾还仍然保持着自己的先锋性,他的水乐、石乐乃至充满巫气的音符,依然延承着他几十年来大胆、狂妄甚至有些离经叛道的音乐表达。

就在演出前,谭盾还在青岛举行了一场名为《音药与音乐·乐药的未来与古考》的公益讲座,谈着自己对音乐新的理解:交响乐团就像是一个药铺,演奏员、指挥则像是药剂师,音以抒怀,乐以疗伤——心伤……

面对这位湖南鬼才,你永远不要提前猜测他又悟到了什么。

似是故人来

“在与青岛交响乐团合作的舞台上,谭盾执棒,目光时而顾及纵情拉着小提琴的青岛籍小提琴家孙恩美,她是已故老友的血脉与音乐信仰的延续。演奏厅的顶光下,似是故人归来。”

谭盾和青岛是有缘的。

1977年,高考恢复了,谭盾以“农民音乐家”的身份被推荐参加了考试,谭盾把他的那把小提琴当成二胡拉,给主考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最终进入了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文革”刚刚结束不久,即便是身处中国音乐最高学府的天之骄子们,对于西方音乐也知之甚少。

有一位青岛同学在闲谈时说到了巴赫。谭盾纳闷,巴赫是谁?他联想到李义山的“却话巴山夜雨时”,心想这人或许是四川人吧。

当这位青岛同学将这位“西方近代音乐之父”的来头和成就和盘托出时,周围人都感到惊讶。这位青岛同学叫孙谊,他会比较中西方音乐乃至文化的差异,对古典交响乐有着自己的见解,时常会成为同学们在一起聊天时的中心。谭盾与孙谊成为挚友,这位青岛才子对音乐的理解也影响了谭盾日后的创作之路。

1986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奖学金的谭盾来到了纽约,而孙谊则去了澳大利亚留学,他们的理想远大甚至在外人看来有些狂妄,想着把中国音乐带到世界并实现对传统音乐革新,同样踏着激情驱使的步子,他们相信即便天各一方也会殊途同归,两条暂时平行的线总有一天会交汇在一起。

谭盾当时没有想到,自己走上的是一条异常陡峭的路途,即便他走进了心目中的殿堂——林肯中心,《纽约时报》对谭盾中西融合的音乐尝试大加讽刺:“谭盾根本不会写交响乐,他还是回中国写二胡吧。”不过对于现在的谭盾来说这不过是小插曲,十年后,同样是《纽约时报》,把他评为“全球十大音乐家”之一。

他也没想到,在这段艰难的跋涉中,会听到孙谊因车祸去世的消息。“他是非常善良而慈悲的人。”谭盾记得当初孙谊对巴赫的评价“在他的音符中流着人类的信仰”,也认为孙谊是生命给予他的馈赠。

“音乐是我和孙谊共同的信仰,音乐可以养心,可以抒怀,浇心中块垒,在创作中我时常想起他的话,音乐是可以滋养生命、治疗心伤的。”谭盾说,就如米兰·昆德拉那部传世之作所说,生命中有太多不可承受之痛,于他而言,音乐是最好的疗伤药,而音乐家也应该将这种感悟传递给观众,给予他们最大的心灵抚慰。

这次谭盾与青岛交响乐团合作的“青岛之情——琴岛之音”音乐会的演出名单中,有一位叫孙恩美的小提琴家,她正是孙谊的女儿。孙谊在故去前,曾与谭盾有过深谈,说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女儿成为小提琴家”。后来曾执念“不婚主义”的谭盾也成为人父,他让儿子去弹钢琴,有时候都想哭,因为觉得孩子那么小实在是太艰苦了,但他和儿子说,“你爸从小到大,四十几年了,每天早上都是六点半到八点半进行音乐训练,从不间断,除了旅行以外。所以我的音乐是信仰,我的音乐是打坐,我的音乐好像是闭关一样。”

感同身受,谭盾太了解老友的心思了,他虽然没有太多和小恩美接触的机会,但一直默默地关注着她:从孙恩美获得澳洲青少年比赛的小提琴第一名,并斩获杨波尔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布隆斯格罗夫国际比赛、皇家海外联盟音乐比赛的重要奖项;到成为英皇音乐学院助理副教授,在英国白金汉宫与大名鼎鼎的马克西姆·文格洛夫合作演出《双小提琴协奏曲》……谭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将孙恩美的成绩一一罗列,就像一位家长骄傲地夸着自家的孩子。

人生的兜兜转转,必会如当年所想的那样“殊途同归”。

在与青岛交响乐团合作的舞台上,谭盾执棒,目光时而顾及纵情拉着小提琴的孙恩美,她是老友的血脉与音乐信仰的延续。演奏厅的顶光下,似是故人归来。

水为乐之魂

“谭盾爱水已成痴,几乎到了不疯魔不成活的地步,而青岛的海、崂山的溪流乃至崂山矿泉水、青岛啤酒,皆可融入他的创作灵感中。”

谭盾爱青岛的“水”——了解谭盾的人,会明白这是很高的评价。在他的眼中,水代表了中国的文化精髓。

与文学家沈从文一样,谭盾对于湘西文化也有一种彻骨的迷恋,这种迷恋的载体,就是水,这是一种关于故土乃至“母体”就存在的情怀。“我们所有的人都是在妈妈的肚子里面就听到了水声,那么第一次听到妈妈肚子里的水声的时候,也许正好奠定了你一生中的这个道。水使你想到你从哪里来,要去哪里。”谭盾曾提到,水是故乡的音乐,让他回到灵感的源头。

同时水对于谭盾来说又是“世界的”,他热爱莫扎特,“我觉得在大自然万物中间,如果我们说雷电是摇滚的话,那么清澈的流水、溪声就是莫扎特。”当年他在纽约指挥排练《水乐》,纽约爱乐乐团的首席跟他开玩笑,“你可千万别加那么多的水‘元素’,我害怕把乐队给淹了”,谭盾大笑,依然如故。后来他的作品《永恒的水》是由五十多种与水有关的装置来演奏的多媒体协奏曲,作品《少林禅宗·音乐大典》则是从嵩山采集大量水的声音后完成的作品。他还曾经包下上海体育馆整个游泳池,请了十几个跳水运动员用各种姿势跳入水中,研究水的形状、水的颜色和水的力度。

2017年,在世界最具影响和威望的威尼斯艺术双年展,谭盾获得了终身成就奖——金狮奖(Golden Lion Award for lifetime achievement),颁奖词中有一条令人印象深刻——“为世界水资源的保护及世界环境的再生,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谭盾爱水已成痴,几乎到了不疯魔不成活的地步,青岛的海、崂山的溪流乃至崂山矿泉水、青岛啤酒,皆可融入他的创作灵感中。

他曾在崂山聆听过北九水的溪流撞击岩石的回响声,曾在青岛的海边见证过大海“看似平静的表面下,波涛汹涌”的激情,他认为青岛的水让这里的啤酒成为世间少有的佳酿。在2014年来青时,谭盾就提到,他生活中很少喝酒,但在青岛却难过啤酒这一关,“平时五瓶啤酒就会把我搞醉,但在青岛喝啤酒能喝六七瓶。我的朋友吕思清(著名青岛籍小提琴家)是青岛人,喝啤酒一向没问题,跟他调侃时我就把这个笑话跟他说了。”

“青岛的水很有灵性,我认为这也是这里出音乐家的原因之一。”谭盾说,如果说吕思清、王亮这些成名已久的青岛籍音乐家证明了青岛的音乐底蕴,这次加入音乐会的青年小提琴家孙恩美、打击乐家林喆则代表着青岛音乐的未来。在这次他与青岛交响乐团合作的音乐会中,开场从斯美塔那的《沃尔塔瓦河》奏响,接入孙恩美演奏的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从河水自然的流淌进入到心声的传递;下半场则由打击乐演奏家林喆挑大梁演出谭盾本人的作品《定音鼓协奏曲》。

打击乐独奏家林喆小时候就读于青岛上清路小学,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毕业之后,考入了德国斯特加特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之后获得了德国世界级马林巴大赛大奖。“这是华人第一次在规模最大、级别最顶尖的马林巴大赛上获得认可,是了不起的荣誉。”谭盾在介绍后起之秀时,总带着巨大的热忱。

为了演奏《定音鼓协奏曲》,在谭盾的建议下,林喆专门到海边收集了一些海石,放在太阳下晒干,当作演奏乐器构成的一部分。“这是为了寻找属于青岛的声音,这些海石经历了岁月的冲刷和磨砺,拥有独特的味道,青岛的味道。”林喆说,谭盾先生对于演出细节的把控,已经细致入肌理。

“我在国外生活了很长的时间,也读过很多西方哲学方面的书,但经历得越多越感觉自己的根在中国,我也认为水是这种文化认同感的根源所在。”谭盾如是说。

就如同谭盾所欣赏的沈从文为妻子写下的那句名言,“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水之意蕴,就是他心中的洛神。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