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牧童之歌 教 材分 析 1 . 钢琴曲《牧童短笛》  这是一首短小精致、 形象鲜明、 风格清新、 富有田园风味的钢琴曲, 为我国著名音乐家贺绿汀所作。 此曲作于 1 934 年, 参加由欧洲著名作曲家亚历山大· 齐尔品举办的“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 评选, 荣获头奖。 从此, 这首曲子蜚声国内外, 更是我国近代钢琴音乐创作上一个具有创造性的范例。  全曲共分为三段。 第一段描绘了美丽的田园景色, 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全段由六个乐句组成, 每个乐句都从 4/4 拍的第三拍开始。 第二段以欢快的节奏、 快速的速度和跳跃的伴奏, 在情绪上与第一段形成鲜明的对比, 具有民间舞蹈的特点。 乐曲的第三段采用了我国民间音乐“加花变奏” 的手法, 再现了第一段的主题, 旋律显得格外流畅。 乐曲的末尾渐慢渐弱, 音区上升,结束在富有民族风味的和弦上, 给人以余音袅袅、 回味无穷的感觉。 作曲家介绍 贺绿汀(1903~1999) 音乐教育家、 作曲家。 早年即投身于革命并进行音乐创作。 后入上海国立音专, 攻读音乐。 1934 年所作钢琴曲《牧童短笛》 、 《摇篮曲》 在“征求中国风味的钢琴曲” 评选中分别获头奖和名誉二奖。

此后进入电影界, 为进步电影《风云儿女》 、 《十字街头》 、《马路天使》 等创作音乐。 抗日战争期间创作了《游击队歌》 、 《垦春泥》 、 《嘉陵江上》 等歌曲, 广为流传。 解放战争期间, 又创作了管弦乐小品《森吉德玛》 、 《晚会》 等佳作。 解放后,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和中国音协副主席, 主要从事培养音乐人才, 但仍坚持音乐创作园地上的耕耘。  2. 歌曲《孤独的牧羊人》   《音乐之声》 是一部美国好莱坞音乐剧, 叙述了一个发生于 1938 年奥地利的真实故事。 一个退役的海军军官, 家中有七个调皮的孩子, 因丧偶而疏于教育。 为了调教好自己的孩子, 他聘用了一名家庭女教师。 女教师能歌善舞, 并喜爱这些孩子。 女教师通过音乐及生动的教育方法, 对孩子们进行启发及熏陶, 终于使七个孩子对她产生深厚的感情, 同时也赢得男主人公的爱情。 此后, 他们一家组成家庭合唱团, 在被纳粹德国统治下的奥地利, 以巡回演唱奥地利民歌和爱国歌曲的形式, 与纳粹分子进行斗争和周旋。  歌曲《孤独的牧羊人》 是这部影片中的插曲, 但与影片内容并无直接关系。 它是以“戏中戏”的方式出现。

女教师和孩子们一起作木偶戏表演, 歌曲为表演时所唱。 歌曲第一部分的节奏紧促欢快, 旋律活泼跳跃, 大跳(七度、 八度、 九度)音程频频出现, 使歌曲显得十分轻松, 充满活力。第二部分的音调较平稳, 节奏也稍作拉宽。 歌曲的尾声部分是由音阶后四个音( )的上下八度的节奏的变化而成。 歌中的衬词“来咿噢嘟” 可视为牧羊人所唱的歌声, 使歌曲更为诙谐、 有趣。演唱时常常提高嗓音, 用假声突然翻高的方法, 这都是美国乡 村音乐的旋律风格和演唱特点。  3.歌曲《剪羊毛》  这是一首澳大利亚流传甚广的民歌。 歌词以生动的语言、 形象的比喻描绘了“剪羊毛” 这一劳动情景, 以“白云” 、 “冬雪” 、 “丝棉” 夸张地形容工人们劳动而剪下的遍地羊毛, 把“皮袄”比作羊儿身上的绒毛, 富于想像, 很有童趣。 歌曲为 2/4 拍、 大调式、 二段体结构。 第一乐段由四个方整的乐句组成, 前三个乐句节奏基本一致, “ ” 符点八分音符构成的节奏贯穿其中,句末都以“ ” 这一节奏型收尾, 旋律中以分解的主和弦音进行, 使得曲调色彩十分明亮, 情绪轻快活泼, 展示了剪羊毛的工人熟练、 轻捷的动作。

第四乐句从高音“ ” 的附点节奏开始、 连续级进下行到下方八度主音“1 ”。 突然反跳上行八度, 表达了对劳动的热爱和自豪的心情, 坚信劳动能创造幸福的生活。 第二乐段前两个乐句音调高昂, 旋律起伏较大, 节奏明快, 与前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最后两句重复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第三、 第四乐句, 劳动者有节奏的动作和乐观爽朗的性格, 点出了“热爱劳动” 的主题思想。 4. 歌曲《小小羊儿要回家》 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