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独奏曲谱采茶舞曲_二胡采茶舞曲简谱视唱_采茶舞曲二胡谱

采茶舞曲

1958年5月4日,浙江剧作家周大风完成了九场大型现代剧《雨前曲》的剧本,即交男女合演的浙江越剧二团排演,于6月6日首场在上海瑞金剧院正式公演,获得好评。之后又在青岛、天津、北京公演。

说起《雨前曲》的创作,周大风还是受了周恩来为梅家坞勾画的发展蓝图的影响呢。

采茶舞曲二胡谱_二胡独奏曲谱采茶舞曲_二胡采茶舞曲简谱视唱

梅家坞茶山

1957年,周大风为了想写一个反映茶农生活的剧本,曾到西湖茶乡梅家坞去参观。去了几次,但每次都是走马观花,所以脑子里一直也没有一个谱,于是,周大风就去找老作家陈学昭。陈学昭告诉周大风,她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在梅家坞体验生活,才写了小说《春花》。她又告诉周大风,周恩来总理也去过梅家坞,作了很多指示,希望周大风多与茶农谈谈,然后再构思剧本。但不久,陈学昭被错划成了“右派”,当周大风再去看她时,她依然鼓励周大风去梅家坞,并说“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

于是周大风又去梅家坞多次,虽然还是走马观花似的,但是在与茶农接触交谈时,却得到了很多启发,特别是茶农谈到周恩来总理多次去梅家坞,提出了茶叶生产要机械化、电气化,要走技术革新的道路,描绘了多采茶叶支援国家经济建设的美好蓝图。茶农们还回忆起周恩来的话:“七吨苹果一吨钢,一吨茶叶百吨钢(指与苏联换钢铁的大致比例)。”茶农们还有声有色地谈到周恩来的风度神情,对茶区建设远景的关怀。

二胡采茶舞曲简谱视唱_二胡独奏曲谱采茶舞曲_采茶舞曲二胡谱

周总理在梅家坞

听了茶农们描述周恩来关心茶乡发展的事,周大风的脑海中不断地泛起波澜。他好像突然开了窍,脑子里不断地涌现茶乡建设的美好远景。渐渐地,周大风捕捉到了剧本的主题: 他想以技术革新为主题,通过多侧面地描写采茶、炒茶,来反映如何逐步走上机械化的道路;用茶农如何与传统生产及传统观念决裂,来反映人物内心及其相互之间的思想矛盾。于是,周大风决定到茶区去生活一个时期,把剧本写出来。

1958年春天,周大风抱着高涨的创作热情到浙南茶区深入生活,这里的茶区与梅家坞情况差不多,都是用传统方式采茶和炒茶,如果有人试制了土机器炒茶,就会遭到传统势力的反对。因此,在旺茶要摘、水稻要插秧的季节性极强的春天,茶粮互争劳动力的矛盾极其尖锐,而茶农们又不愿进行技术革新,采用机器炒茶。这样,男劳动力白天插秧,晚上炒茶,一天要干上20个小时。有几天,还点起汽灯,通宵插秧,为的是赶在立夏以前插好秧。

周大风感到,处在这样一种矛盾下,出路在技术革新,要采用机器及改造旧式茶园。周大风更感到周恩来指出的方向是解决茶区矛盾的关键,从而更增强了他创作以茶区人民生活为背景、以开展技术革新为主题的剧本的信心。周大风一面与茶农共同劳动,一面构思剧本。

剧本的故事梗概和思想发展脉络尚在酝酿之中,周大风已为茶农的劳动热情所感动,在“因感而作,由情而生”的创作规律下,周大风突然创作激情涌动,只花了一个多小时,就写成了一首歌的歌词和曲谱,当晚便请刚采茶回来的小学教师学唱。周大风用学校里仅有的一架风琴伴奏,哪知她们唱几遍就能背,并且还手舞足蹈地跳起采茶的舞蹈,来反映她们的劳动生活,这使周大风高兴极了。七嘴八舌地,大家就定歌名为《采茶舞曲》。

歌词是这样的:

溪水清清溪水长,

溪水两岸好风光。

哥儿们上畈下畈勤插秧,

姐妹们东山西山采茶忙。

插秧插到大天光,

采茶采到月儿上。

插得秧来密又匀,

采得茶来满山香。

你追我赶不觉累,

敢与老天争春光。

溪水清清溪水长,

溪水两岸好风光。

姐姐呀,你采茶好比凤点头,

妹妹呀,你摘青好如鱼跃网。

一行一行又一行,

摘下的青叶篓里装。

千篓百篓千万篓,

篓篓嫩茶发清香。

多快好省来采茶,

好换机器好换钢。

在曲调上,周大风采用移宫频繁的越剧,在曲体上采用江南滩簧的起平叠落体,再加上在调式上的对比等手法,使其具有浓厚的江南风味及活泼清新的时代气息,便于广泛传唱。

二胡采茶舞曲简谱视唱_采茶舞曲二胡谱_二胡独奏曲谱采茶舞曲

采茶舞曲

《采茶舞曲》在现代剧《雨前曲》中出现5次,成为该剧的主题词曲并很快流传全国。6月初,还在上海录制了《采茶舞曲》的第一张唱片,发行全国。

《雨前曲》的创作,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剧本是根据周恩来在梅家坞多次指示的精神构思的,突出了技术革新,改进了生产方式及生产工具,并展示了茶叶生产的远景,其哲学思想是写平衡到不平衡,又从不平衡到再平衡,再不平衡,永无止境,使生产生活能逐步进步。

当年9月13日晚,浙江越剧二团在北京长安剧场公演《雨前曲》。开幕前,周恩来同邓颖超悄悄地来看戏了,他们坐在第六排,无保卫人员跟随,观众也未发现,因为他俩的穿着非常普通,都是棉布制服(干部服)。幕间休息,周恩来也不到贵宾室去,只坐在剧场里看说明书。戏结束了,周恩来走上舞台,与演员们一一握手,并与大家非常亲切地交谈起来。

周恩来说,《采茶舞曲》很好听,有浙江风味,也有时代气息。只是内中有两句歌词还不够妥帖。“采茶采到月儿上”,露水茶不香味淡,似脱离了生活;“插秧插到大天光”,不能这样提,我们要注意劳逸安排合理,这也是党的政策。当他知道周大风是作词作曲编剧时,就叮咛说:“希望你再到梅家坞去生活一个时期,把这两句词改好。”

周恩来又对演员们说:“你们舞蹈时,在树蓬下采茶似不合生活;用手在高处摘,茶树也不会这样高,也不合乎生活。艺术夸张是可以的,但要有分寸。”

周恩来还对《雨前曲》的剧本、人物性格、矛盾起伏提了一些意见。然后,周恩来和大家谈了越剧要男女合演,要表现现代题材等问题,并认为浙江越剧二团的实验方向是正确的,希望扩大男女合演越剧的影响和队伍。

周恩来大约和大家谈了一个小时。最后,周恩来与全体同志合影留念。周恩来一天的工作是多么繁重,但他却是那么精神,谈笑风生,亲切热诚。

过了两年,周大风遵循周恩来指示,又到梅家坞去了。周大风脑子里念念不忘的就是想改那两句歌词。他征求了茶农的意见,但始终没能改成,大有“有心栽花花不开”之慨。省文化局局长及浙江越剧二团团长几次催促周大风,问他这两句歌词有否改出来,还为此召开了一个座谈会,请大家出主意,供周大风参考,但改来改去始终不够理想。大家为不能落实周恩来的指示而心焦,也为周大风着急,因为此曲的流传面越来越大,浙江人民广播电台还把它作为开始曲,中央歌剧舞剧院也正在排演这个舞蹈,还要再度录制唱片。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天,因改不出歌词而极为苦闷的周大风正在梅家坞村口徘徊,突见迎面来了一辆小轿车,为了让路,他便退至公路旁的树荫下,哪知小轿车也停了下来。车门打开,走下来的竟是周恩来总理。

周恩来见到周大风,第一句话就是:“你究竟来了,歌词改出来没有?”

周大风为周恩来的记忆力而惊奇,因为周大风只在50年代见过周恩来两面,周恩来的记忆力如此好,令周大风钦佩。当时,周大风回答说:“还没有找到适当的词句。”

周恩来闻听,就叫身旁的一位秘书记下来,他说:“要写心情,不要写现象,我建议改为‘插秧插得喜洋洋,采茶采得心花放’。为什么喜洋洋,为什么心花放,让唱的人自己去想,说得太直了就不是文艺作品,你看如何?有什么新的看法?”

周大风听到周恩来谦虚又热情的话,更感到周恩来才思敏捷,概括性极强,内心自是高兴,就从秘书手中接过这两句歌词,连声向周恩来道谢。周恩来却说:“供参考嘛,有再好的词句还可再换上去,好的作品往往是改出来的,当然也有出口成章的好作品,那是奇才了。”接着,他匆匆上车,说:“我还有接待外宾的任务,希望你把歌词改得更好。”他向周大风招招手,车子开走了。

周大风望着远去的周总理,心里感慨万千: 时隔两年后,在这样宝贵的几分钟里,周恩来还关心着那两句歌词的修改,且才思这样敏捷,怎能不使人钦佩!

以后,在《采茶舞曲》再次录制唱片和盒带时,在许多省市歌舞团及中国歌舞团出国演出时,在歌曲的多次刊行,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集此曲为教材时,采用的都是经周恩来修改过的歌词。

可是,在周恩来修改歌词的6年之后,“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别有用心者把《采茶舞曲》打成“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来批判,并且在梅家坞和杭州的几个工厂多次召开批判会。1972年春天,周恩来陪美国总统尼克松来杭,事先点了《采茶舞曲》作为招待外宾的文艺节目,并要求在外宾下榻的迎宾馆前舞蹈。周恩来无形中解放了这支歌曲及舞蹈。以后,在几次广交会文艺节目中,都由浙江歌舞团带此歌舞去演出,几个业余文艺团体也恢复了这个节目。

1975年,中国歌舞团要出国访问演出。当时,周恩来已身患重病,但他还是抱病审查了歌舞团的节目,并提出要把《采茶舞曲》带去。这是周恩来最后一次关心《采茶舞曲》。几个月后,他离开了挚爱的国家和人民,与世长辞了。但是他的品德、作风、学问及对人民的贡献,永远使人怀念。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