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梅斯曼《F大调意大利协奏曲》完整版

(比赛仅演奏第一乐章

19世纪30、40年代

由于波姆式长笛的出现

长笛的性能得到了空前的提升

这助燃了法国长笛学派的兴起

长笛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

如“雨后春笋” 一般涌出

德梅斯曼 正出于这一时期

因为自己也是长笛演奏家

所以德梅斯曼的创作更佳适合长笛演奏

在音乐与技术完美结合的同时

也极大验证与展现了波姆式长笛的性能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阿伦.马利翁版本

作为法国长笛学派的传承者

20世纪最伟大的长笛演奏家之一

马利翁的精彩演绎自然不容错过

希望大家能够所有帮助,谢谢

2020年中国音乐小金钟

全国中小学生管乐独奏展演

经中国音乐小金钟--第八届全国中小学生管乐独奏展演组委会研究,决定于2020年暑期在日照市举办中国音乐小金钟--第八届全国中小学生管乐独奏展演。

按展演章程规定,参展选手第一轮演奏曲目为自选,时间为5分钟之内。第二、三轮为指定曲目(小学组只有两轮)。选手必须按照本届展演指定曲目的版本演奏,不得擅自更改。第三轮为钢琴伴奏,前两轮不准带钢琴伴奏及音响伴奏。现将各组别、各声部展演第二轮、第三轮必奏曲目公布如下:

长笛组曲目

小学组第二轮:费尔斯协奏曲(第一乐章)费尔斯

初中组第二轮:夏日最后一朵玫瑰小变奏曲库默尔

初中组第三轮: 降B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贝多芬

高中组第二轮:F大调意大利协奏曲(第一乐章)德梅斯曼

高中组第三轮:e小调第七协奏曲(第一乐章)德维安纳

往期回顾

Solo de Concert No.6, Op.82 by Jules Demersseman

优美的萨克斯独奏曲曲谱_优美的萨克斯曲_优美独奏曲曲谱萨克斯视频

阿伦.马利翁

Alain Marion (1938 –1998)

马利翁法国长笛演奏家,被誉为20世纪最优秀的长笛演奏家之一。

马利翁出生在法国马赛市,他从小跟随马赛音乐学院长笛教授约瑟夫.朗帕尔(让.皮埃尔.朗帕尔的父亲)学习长笛。年仅14岁就获得了法国长笛大赛“premier prix de flûte”的头奖。随后他继续跟随老朗帕尔在巴黎音乐学院深造。随着斩获日内瓦国际比赛的大奖,他即刻名声大振。

1964年他作为长笛首席任职于法国国家广播乐团,随后又任职于巴黎管弦乐团。在1972年,他以长笛独奏家的身份,任职于法国国家交响乐团。1977年他加入室内乐团“Ensemble InterContemporain”为皮埃尔.布列兹(Pierre Boulez)工作。

马利翁每个夏天都会在尼斯音乐学院任教,1986年成为负责人。他的魅力吸引着全世界最优秀的音乐家来尼斯任教,其中包括 Jean-Pierre Rampal, Jessye Norman 以及Henryk Szeryng。

优美的萨克斯曲_优美的萨克斯独奏曲曲谱_优美独奏曲曲谱萨克斯视频

朱利斯·德梅斯曼

(Jules Demersseman,1833—1866)

法国作曲家和长笛演奏家

生平经历:出生于靠近比利时边境的法国Hondschoote,11岁进入法国高等巴黎音乐学院(Conservatoire de Paris)学习,师事于Jean-Louis Tulou。12岁时得到首奖并且成为有名的艺术大师(virtuoso),但他并不想获得教授的职位(proferrorship),也不希望被人归类于演奏现代种类的音乐家。32岁时因罹患肺炎(tuberculosis)在巴黎逝世。

作品集:其创作了许多有名的长笛作品,其中最有名的便是Solo de Concert Nr. 6 op. 82,亦被称为Italian Concert,曲中运用那不勒斯民谣(Neapolitan folk )的素材所写,在中间的乐章相当接近于莎尔塔雷罗舞曲(Saltarello),此外,他是法国第一个替当时新发明乐器萨克斯管作曲的作曲家。

德梅斯曼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为长笛写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使用那不勒斯民谣为主题写作的《音乐会独奏曲Op. 82 No. 6》,也被称作《意大利协奏曲》。除了长笛作品外,他也为萨克斯与钢琴写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包括主题幻想曲(Fantaisie sur Un theme original)

优美的萨克斯独奏曲曲谱_优美独奏曲曲谱萨克斯视频_优美的萨克斯曲

协奏曲

Concerto

Concerto一词源自拉丁文collcertaye,原意是在一起比赛,协奏曲也就是两种因素既竞争又协作的意思。 Concerto最早是作为一种声乐体裁出现的,大约在十七世纪的意大利,是经文歌的一种,直到18世纪早期,巴赫在创作他的早期康塔塔(如创作于魏玛时期的BWV.4)的时候,仍然按照意大利的习惯称之为Concerto。

巴洛克时期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作曲家确定了协奏曲的形式,并创作了大量的大协奏曲(如科列里的Concertogrosso in g minor, op.6 no.8),和以小提琴协奏曲为代表的独奏乐器协奏曲(如维瓦尔蒂的四季协奏曲concertofor violin and strings, the four seasons)。巴赫给出了处理独奏乐器和乐队的不同方式。协奏曲在意大利由当时流行的三重奏鸣曲作为基础改进而来的。最先出现的是大协奏曲,作曲家托列里以乐队中的两组乐器分别担任“主奏部”、“协奏部”,替代原来三重奏鸣曲三声部之中的两个高音部,突出了“主奏部”和“协奏部”这两个声部之间的对比。科列里将这一尝试真正变成了音乐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巴洛克时期的协奏曲格式分为所谓的教堂协奏曲(cancertida chiesa)和室内协奏曲(concerti da camera即宫廷风格协奏曲的意思)。教堂协奏曲通常有慢板序曲作为前导,其后跟随快板赋格乐段,快慢乐章交替,较为庄重;室内协奏曲通常用阿拉曼德,库朗,小步舞曲,萨拉班德,吉格等舞曲作为乐章,风格较为轻快,其实后来的创作中二者的差别并不大。

古典主义时期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莫扎特大幅度提升了独奏乐器的地位,同时为自己的协奏曲创作了华彩,他最终确立了C.P.E.巴赫开创的第一乐章采用双呈示部的奏鸣曲式这一规则,把第三乐章写成回旋曲式,确定了协奏曲的形式(如第20钢琴协奏曲,Concerto for piano andorchestra no.20, KV.466),而贝多芬则把协奏曲作为整体加以构思,开创了乐章间不间断过渡,以及作曲家事先写定华彩的先例(如第5钢琴协奏曲,Concerto for piano andorchestra no.5, op.73),他也提升了独奏乐器的地位,并进一步加强第一乐章的分量(如小提琴协奏曲,Concerto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op.61)。浪漫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的协奏曲更加注重独奏乐器技巧的展现,后来出现了大量炫技性的协奏曲作品,独奏乐器和乐队的平衡逐渐被打破(如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协奏曲Concerto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no.1&2, op.6&7)。

浪漫主义作曲家的协奏曲也更注意旋律的优美可歌,注意乐曲的技巧性以及对于内心世界的表达。贝多芬在他的创作中加强了协奏曲的戏剧表现力,强化了独奏乐器与乐队之间的联系以及对音乐素材的分享,特别是使主题得到了真正的交响发展,这些努力都在勃拉姆斯那里得到了继承和进一步的发扬(如勃拉姆斯的Concertofor piano and orchestra no.2, op.83)。

20世纪之后进入20世纪之后,协奏曲的创作变得越发多样,既有新古典主义者按照传统模式,追求古老精神的作品(如斯特拉文斯基的Concertofor piano and wind instruments),也有完全打破传统结构的作品(如普朗克的Concertofor Organ, Strings and Timpani),甚至还出现了为声乐和乐队创作的声乐协奏曲(如格里埃尔的Concertofor Coloratura Soprano and Orchestra, op.82)。

高中组第二轮:F大调意大利协奏曲(第一乐章)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