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蛋泥儿君

我叫蛋泥儿君,英文名Danny,源自我的偶像陈百强(Danny Chan)。但在注册主播名时发现Danny实在太多,所以才叫蛋泥儿君,更方便识别。

1984年,Beyond成立的第二年,我出生在北京,四岁时移居天津,之后30年,上学、工作、结婚、生子,一直都在这片土地上。学生时期曾有过做职业乐手和创作歌手的梦,如今做着一份与音乐毫无关系的朝九晚五的工作。

出于对音乐难以割舍的热爱,2016年4月我创建了自己的网络电台“蛋泥儿音乐咖啡”,分享我喜爱的音乐,而Beyond是其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电台开播后,每年6月30日我都会更新一期纪念家驹或Beyond的专题节目。由于家驹的忌日就在我生日的后一天,所以最近几年我都是在制作Beyond的节目中过的生日。

随着Beyond专题节目越做越多,我又开设了子电台“深度Beyond”,将所有与Beyond相关的节目放进来,希望给那些初听Beyond的歌迷一个独特的角度。这是作为一个听龄超过20年的老歌迷现在能表达热爱的唯一方式了。

Beyond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意义,是为我的听觉打开了一扇门,门后的世界宽广得无可限量,因为摇滚和原创的精神本就是音乐最纯粹的一种状态。或许这种偏好原本就存在于我的血液中,但如果没有Beyond的激发,这种意识可能还会沉睡多年,也可能永远不会醒来。

幸运的是,我在人生的黄金年龄听到了Beyond。在15—19岁这段确立三观的日子,Beyond是我最重要的音乐组成部分。因为Beyond,之后数年我又重点关注了和Beyond同属于香港第三代Band潮中的很多乐队和组合,太极、达明一派、Blue Jeans、Fundamental等,甚至我非常喜爱的日本乐队“安全地带”都是从《真的Beyond I》中知道的。

我也因此对乐队音乐、乐手、幕后的音乐工作者、唱作歌手、职业作曲人产生了兴趣。我和许多热爱Beyond的歌迷一样,学过吉他,参加过乐队,还创作过几首无人问津的歌谣,曾经梦想成为创作歌手或职业乐手,终极梦想则是出一张自己的创作专辑。

初三毕业前一天,停在学校门口的自行车筐里被塞了一张吉他班广告,于是对吉他一窍不通的我和Alex就去报了名,买了琴。这个班教的是古典吉他,于是我人生的第一把吉他也是古典吉他,学的是五线谱、音阶、《爱的罗曼斯》,而不是六线谱、和弦、弹唱。很久以后才发现“误入歧途”,但之前真的很认真地练了一年多时间,为成立“How Soon”乐队做准备。

2000年秋,高中同学Anchor练琴非常勤奋,在宿舍看到他几乎总是琴不离手,一次他在教室里弹起《命运是你家》,我也跟着唱了起来,引来不少同学的围观,后来正是他叫我一起加入了学校的乐队。

由于高中不在同一个学校,因此乐队只能利用寒暑假进行排练,并用手中仅有的设备——MD和随身听用的麦克风——进行录音。第一次录的是我用电子琴模仿前奏和尾奏的弦乐部分配合Alex弹吉他完成的《祝您愉快》;后来我们又录了《原谅我今天》,不过尾奏处的吉他solo我一直到最后也没练好;高中毕业前,我们总算完成了一张翻唱的demo,并刻录在一张CD里面,算是乐队存在过的一个证明。

电子琴黄家驹歌曲曲谱图片_琴歌歌词_琴艺谱曲谱

我人生唯一一次真正组乐队是在高中的后半段,然而这并不是一支由学生自己组成的乐队,而是一支“校办乐队”,而且没有名称。我高中就读的是天津排名第一的高中——南开中学。在当时的我看来,这是一间学术前沿但校风保守的名校,在这样一所学校里玩乐队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不过,高二时,学校来了一位20多岁刚从音乐学院毕业的音乐老师,姓韩。热爱乐队音乐的韩老师向学校申请资金,买了两把电吉他、一把电贝斯、一架键盘,还在学校内的瑞庭礼堂二楼申请了一间教室,又从学生中招募了乐手和歌手,没有鼓,韩老师就用键盘编排鼓点,由低年级的键盘手也是乐队唯一的女生负责,这支由高一高二两个年级的学生组成的六人乐队就这样成型了。

记得2002年3月第一次排练时,乐器巨大的声音响起,我根本听不见自己的歌声,如此熟悉的《不再犹豫》居然连调都找不到了。之后我试弹了bass,这是我第一次终于可以扮演家强的角色。现在想来,这恐怕是摇滚音乐中最简单的一段bass弹奏了。排练过《不再犹豫》的朋友们都知道,这其实是一首很简单的歌曲,唯一有难度的是吉他间奏、尾奏的速度很快,没有较强的技术很难完成好,幸好我们的主音吉他手实力很强。

之后,我们每周用两个中午每次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加紧排练,目标直指即将在2002年5月25日晚举办的学校时隔多年重启的“红五月大联欢”。

乐队第一次演出就是户外演出,地点是南开中学南院操场,当年还有真草的操场上搭建起一个舞台。我从自己不算多的衣服里找了一身自认为最像1991年演唱会时家强打扮的服装上台。

作为bass手,我先弹了一段很短的开场曲,之后Anchor上台担任bass手,我和关关一起作为主唱合唱《不再犹豫》。当时天已经黑了,灯光打在脸上,根本看不清观众,更顾不得台下的反应。演出顺利结束,转天照片就登上了《今晚报》,我在最左侧,可惜照片没能把所有乐队成员拍全。

琴歌歌词_电子琴黄家驹歌曲曲谱图片_琴艺谱曲谱

之后我们又排练了《真的爱你》,在9月初学校礼堂举办的新生欢迎会上演出。记得主持人报出歌名时,台下的高一新生一阵骚动。现在想来,当年的学生还是很闭塞的,听见“爱”这样的字眼就会激动,他们显然不知道这首歌唱的是什么。

开始演奏后,台下反而安静了。但直到歌曲结束,台下也没出现我以为会有的高亢情绪。我们这些人都以为Beyond是代表青春的最好的音乐,但对于广大同龄的学生群体,Beyond其实已经是一种很陌生甚至“古老”的音乐了,尤其我们唱的还是粤语。

上了高三,出于学业考虑,学校不再安排我们几个参加乐队的排练,韩老师又从新生中招募了乐手顶替。2002年11月,我们几个学长还去排练室探班,和新一代乐队成员合影留念。2003年5月23日,高考前夕,学校为我们这届毕业生举办成人仪式暨毕业典礼,除了全体上台大合唱校歌以外,就是我们电声乐队的谢幕演出了。我们再次唱起《不再犹豫》,除了无法替代的主音吉他和键盘是由学弟担纲,其他乐手和歌手全由我们这届学生担任。

现在想来,这段我人生中唯一的乐队经历,因为是由老师指挥、教学,曲目也由老师选定,所以大家依然是学生的位置,没有过多乐队成员之间对于音乐的碰撞与切磋,也没有试过到校外进行演出和比赛,所以并不能真的体会到夹band的酸甜苦辣。不过,对于经历并不算丰富的我来说,这已然是一段非常宝贵的回忆了。

2002年12月的一个晚上,在高三物理老师补课中途,灵感突发,人生第一段属于自己的旋律降临。由于怕忘记,后半节课我就一直在脑中不断重复这段旋律,下课后飞奔回教室,拿了放在课桌里的随身听,跑到学校广场,在寒风中哼唱着记录下这段旋律。由于满脑子都是当时暗恋的同班一位钢琴弹得很好的女孩,我就给自己的处女作命名为《Piano Girl》。

之后的几年,我断断续续写了一些歌,每当写出一段满意的旋律,那种快乐是其他任何事情都无法比拟的。但写词一直是我的弱项,由于偏爱粤语歌,国语歌词反而不太会写,所以很多歌最终都只有旋律或一半歌词。

电子琴黄家驹歌曲曲谱图片_琴歌歌词_琴艺谱曲谱

2005年,为了参加一个创作比赛,我挑出几首歌填上词,用FL Studio简单完成了编曲,在家录唱,并找Anchor帮忙完成了混音。《Piano Girl》也在那时候终于填好了歌词,并改成了男女对唱版,找了高中同学丸子一起合唱。

那个比赛自然是毫无结果,不过没想到的是,两个月后,Anchor给我发来一个新版的《Piano Girl》,原来他非常喜欢这首歌,就自己重新编了曲。另一首我比较满意的歌是以bass line为创作基础的摇滚风格的《怪》,想来能写出这首歌完全是因为我偏爱家强,平时听歌都会注意听bass部分的结果。

后来,我发现相比创作音乐,我还是更喜欢欣赏音乐。曾有一段时间,感觉似乎找不到值得一听的音乐了,属于我的音乐时代已经过去,而且在自媒体越来越发达的当下,网络上散布着很多不靠谱的观点,更甚者是对于历史事件的错误描述。我感觉有很多话想说,但又不知在哪里说、向谁说。直到发现了网络电台,我才终于找到一个可以说出自己想法并播放自己喜欢的音乐的渠道。

我是一个不太善于社交的人,现实和网上均如此,就像村上春树笔下的主人公一样,只喜欢关在家里看书、听音乐(但没有那些主人公一样的女人缘)。因为Beyond,我结实了很多网友,大家因为对Beyond的热爱而有了相互沟通的纽带。

几年前,我加入了一个Beyond唱片收藏交流群——“Beyond正版之家”。群主开光是一位Beyond收藏大神,致力于Beyond正版唱片的梳理,并在公众号制作了唱片索引,供网友免费查询。我在群里不仅了解了很多关于Beyond的信息——诸如《睡不着》《Run free》这样的歌曲我就是从这个群里知道的,还了解了许多关于收藏唱片的知识。看着群里每天聊得热火朝天,我感觉Beyond的热度从来没有减退,Beyond的精神也一直在延续。

其中有一位歌迷蓝姐,经常去香港,拜访过曾经担任Beyond吉他助理、后来在Anodize和LMF乐队担任bass手的麦文威——老占。因此,蓝姐能拿到Beyond乐评的免费杂志《Re:Spect 纸弹音乐》,她知道我有兴趣,就寄给我很多本,还不要邮费。在如今这个什么都可以在闲鱼上卖了赚钱的年代,蓝姐这份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情怀,仅仅是出于对Beyond的热爱。

琴歌歌词_琴艺谱曲谱_电子琴黄家驹歌曲曲谱图片

我在2018年6月30日制作过一期汇集了包括我在内的十位Beyond歌迷讲述“我心中的Beyond”的纪念节目,参与的朋友中大部分都是通过网络认识的。其中一位叫康Sir的网友,在我做电台的过程中,不厌其烦地为我提供音频技术方面的支持。这些朋友至今都未曾谋面,以后也可能没什么机会见面,但因为Beyond这个纽带,大家沟通起来就像认识很久的朋友。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坚定地认为Beyond是中国最成功的乐队,没有之一。其作品的数量(除了Beyond、太极,我没发现中国哪支乐队完整的录音室专辑数量超过十张)、销量、奖项(仅在香港地区,21世纪前,香港乐队共拿到五首香港电台十大中文金曲,Beyond有四首)、影响力(作品被华人世界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反复传唱),其他乐队难以比肩。

但最近几年,我的想法发生了改变,看着温拿、太极、达明一派,这些成军超过30年甚至40年的乐队依然时常重组开演唱会,尤其是2018年6月,太极乐队成员刚在7日、8日协助邓建明、阿Paul等五个摇滚明星在香港开完“摇滚大侠奏”演唱会,又在10日全队飞到北京助演家强的“祝您愉快:纪念黄家驹25周年”演唱会,不仅作为嘉宾乐队,而且几位成员还作为整场的乐手,这种团结、专业、不计个人得失的表现,令我感动,也让我开始思考乐队究竟是什么?乐队与创作歌手的区别在哪里?什么样的乐队才算是“成功”的?

我想,夹Band是成员之间一种独特的缘分与羁绊,几个互不相识的年轻人,因为共同的爱好走到一起,整日厮混,比和家人相处的时间还长。之后共同经历风风雨雨,挨过艰辛岁月,互相看着对方成长,从少年意气到中年危机,一起肩负事业与生活的双重压力,一起经历人生的各个阶段,这是solo歌手所无法体会到的情谊。

虽然为了各自的前途分开过,但多年后,依然能够为了音乐,为了情分,抛下家事与私事,不计得失,聚在一起。从年轻,一直夹band夹到老,这何尝不是一支乐队最大的成功?因此,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Beyond就算不上是最成功的。

2017年1月,太极乐队领取了香港乐坛最高奖项——香港电台十大中文金曲金针奖,不仅七子聚齐,而且邀请了陪伴太极30多年并为了给太极作经理人而放弃自己组乐队梦想的“乐队第八人”邓祖德上台,共享这份荣光。当他们站在舞台上接受全场观众起立鼓掌致敬的时候,30多年共同经历的艰辛与挫折在此时都已不算什么。

许多人说,在温拿(1988年获奖)、太极(2017年获奖)、达明一派(2018年获奖)先后都已获颁金针奖之后,香港乐坛还欠Beyond一个奖。其实十大中文金曲评审委员会一直有成人之美的习惯,这三次颁奖都是在乐队重组之际,这也能对乐队的新专辑或演唱会产生宣传的作用。或许在十大中文金曲评审委员会看来,2003—2005年重组时的Beyond还不够格获此终身成就奖。但时至今日,金针奖一定是随时为Beyond准备好的,只待Beyond重组受赏。

15年来,关于Beyond重组,我的心态发生了很大改变。从最初的每一年都热切期盼,到近两年已经逐渐释怀。随着自己人到中年,懂得音乐固然重要,但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三子再走到一起,却无法碰撞出“今天的火花”,那还不如相忘于江湖,过好自己的生活、照顾好各自的家人,这样对彼此都好。

在过往的记忆中,美好的日子一定伴随着许多好音乐,而如果一段时间没找到新的(不代表发表的时代,仅指我没听过的)好音乐,那段日子就是灰暗的。聊以自慰的是,当年身边很多非常喜爱音乐的朋友,慢慢地都不再听音乐,或者对新的音乐失去了兴趣,但我对音乐的热爱并没有因年龄的增长和生活压力的增加而减退。

如今的我,Beyond很少听了,但每年6月都会再听,并制作纪念家驹和Beyond的节目。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能将“蛋泥儿音乐咖啡”坚持下去,继续扮演“音乐传播者”的角色,让更多的人听到包括Beyond在内的更多的好音乐。

(本文选自许金晶所著《海阔天空:beyond与我的人生故事》,由南京大学出版社授权发布。)

华文好书选读

琴歌歌词_琴艺谱曲谱_电子琴黄家驹歌曲曲谱图片

《海阔天空:beyond与我的人生故事》

许金晶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2年6月

本书讲述了17位中国人与华语乐坛殿堂级乐队Beyond音乐相伴的人生故事。讲述者中,既有杨早、郑嘉励等学者,也有菠萝大哥、居莱提、段同愿等音乐人,更多的则是包括发型设计师、小店店主在内的普通中国人。通过多元化的作者组合,展现Beyond音乐超越职业、阶层、教育背景的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力,并用鲜活的一手资料,揭示Beyond乐队在中国内地的传播史、接受史与阐释史。

这17个故事,有的跌宕细腻,有的生猛粗粝,但文字背后站立的是17个独特而坚韧的生命个体,散发着岁月的光辉。

琴艺谱曲谱_琴歌歌词_电子琴黄家驹歌曲曲谱图片

华文好书

ID:ihaoshu233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