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论坛论丁善德《儿童钢琴曲八首》的艺术特征【摘要】:丁善德是我国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海派”钢琴家.作曲家。他创4忤1987年的《儿童钢琴曲八首》是一部构思精密、结构严谨.设计巧妙的佳作。本文围绕主题音调,曲式结构,和声语言等方面展开分析.以此揭示该作的艺术特征。【关键词】:丁善德;儿童钢琴曲;艺术特征丁善德…是我国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海派”钢琴家、作曲家。他的音乐创作涉猎极广,从艺术歌曲、器乐独奏、室内乐、大合唱到交响乐、协奏曲以及电影音乐等各个方面均卓有建树,是中国老一辈音乐家中当之无愧的杰出代表之一。身兼钢琴家与作曲家的他对于钢琴曲的创作可谓匠心独运、数量尤多:于1945年创作了第一部钢琴组曲《春之旅》旧1之后,相继创作了《E大调钢琴奏鸣曲》、《序曲三首》、《新疆舞曲》(第1、2号)、《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等脍炙人口的钢琴作品。其中值得单独提及的是他对儿童音乐给予了充分的关注,曾为电影《小小英雄》、《神笔》、《夸口的青蛙》,《小梅的梦》等谱曲,还先后创作了大量的优秀的儿童钢琴作品:例如1953年他谱写了题为《快乐的节日》儿童钢琴组曲(即《儿童组曲》[33)、1987年再次创作了组曲《儿童钢琴曲八首》等,为新时期的儿童钢琴曲库留下丰厚的遗产。

与早期创作的组曲《快乐的节日》相比,《儿童钢琴曲八首》除了注重“儿童天真活泼的禀性和幸福美好的生活”的形象描绘之外,另更增添了一份诗意般的幻像与梦想意境的塑造。作者通过八个音乐性格各异而又有机联系的乐曲——标题分别为《疑问》一《游戏》一《晚上的歌》一《铊锣与象脚鼓》一《担忧》一《马帮来了》一《晨曲》一《花龙舞》组成,以“故事情节”的方式将乐曲贯穿起来,塑造了生动的艺术形象,给人以完美的艺术感受。一.多感性的主题音调’《儿童钢琴曲八首》中的八首乐曲均以云南民歌为基调创作而成,主题旋律优美动听,具有深刻的美学内涵。它的旋律虽有很强的民族风格,但又不是简单的民俗性作品,作曲家在原始的民歌素材之上进行再创造一一在旋律中增加了许多变化音,既起到装饰作用,又丰富了旋律的色彩。《疑问》是该组曲的第一首乐曲,其主题旋律的形态与性格乃作为整部作品“开门见山”之代表,个中每个小节都带有变化音,促成了调性多感的特征(见谱例1)。综观主题的形态,它是由一个简洁的动机(第一小节)进行自由模进构成,上下两个声部在节奏上各自保持规律并彼此补充,形成独特的“犹疑”节奏。整体上似构成“c宫一一c羽一一f羽一一c峙,使得“调性的转换”无痕,色彩过渡十分特别而又极为自然。

曲的调性色彩提供了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再如第七首《晨曲》的主题旋律中,首句的末尾形成一个半音下行的姿态,其最后的还原“E”音,改变了旋律原本稳定的bE宫调性随即产生游离而出的语感(见谱例2)。从这些多感性的主题音调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云南少数民族民歌原始音乐那深刻而又独特的内心感受。这些从原材料中提炼而出并经由作曲家重新创造的独特音调,既新颖脱俗、具有现代性,又十分符合儿童的心理易于接受。=.简省精炼的曲式结构八首独立的乐曲在曲式结构上均以简单精炼为主,每个小曲或为最小的乐段结构,或为二段式、(带再现的)三段式组成(见图表1)。图表1:作品疑问游戏晚上担忧马帮来了晨曲花龙舞一级二段式三段式乐段三段式复乐段二段式二段式二段式结构二级引子A+B+AIa+alA+B+A1A+Al结构活泼的很快的行板速度慢板小快板快板快板点。中间部分不乏有同度调(同主音调)、二度调(第五曲《担忧》中就是典型的d—e一4f转调模进)、三度调(平行调)三个种类,虽属于关系较近的调域范畴之内的转调,但由于诸多变化音的参与,为单一调性增添了形形色色的光彩,从而大大增加了与首尾宫调性的对比。再次,组曲在速度方面呈现为“慢一快一慢一快一慢一快一慢一快”的整体布局,具有显著的回旋性质与特点。

由此可见,作曲家对于该组曲的结构、调性、速度布局方面赋予了精致、严谨的构思。三.游移性的和声语言(一)平行和弦如《担忧》中,主题旋律句式对称规整,aN调性十分明确,然而,作曲家在和声配置方面却下足了功夫,采取平行三度的音程做横向的线性运动,并通过变化半音的手法,促使大小三度的音程直接对置在一起(如下例中第一、三、四小节的bD与还原D、第二小节的bB与还原B),形成极有个性的音响。各音程在平稳的运动中不断变更色彩,和声游离不定,此举不仅“干扰”了主题的调性,使其变得很不稳定,其“块状”式平移所造成的小幅波动更为主题加浓了犹豫、不安的情绪,形象地刻画了“担忧”之情,还起到点题的作用,可谓是妙笔生花(见谱例3)。投稿热线010--635830i3\6358573投稿邮箱:hhzszzs@sin&corn(四)非三度叠置和弦非三度叠置的和弦是我国民族调性和声配置的常用之法,这部组曲也不例外,其主要的建构方式是四度与二度和弦。例如《游戏》的A段与A1段,全部采用四度叠置和弦的平行进行一气呵成(见^7己又如第六首《马帮来了》,全曲皆运用了二度结构、或是二度与四度相结合的和弦,来模拟民间打击乐器的音响。

并搭配诙谐而充满活力的节奏型,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一幅儿童民族舞蹈的动态画面四,结语总而言之,这部组曲是一部构思精密、结构严谨、设计巧妙的佳作。作曲家在创作中注重把儿童的生活、游戏、梦想等画面展现出来。乐曲所采用的和声语言大胆、新颖、丰富,创作手法独到,旋律优美感人,音乐优雅朴素,足可见作曲家追求民族风格与现代创作技法的统一。再有就是创作中既强调钢琴音色上的瑰丽、圆润、晶莹透亮,又追求宏大、饱满、灿烂辉煌的和弦音响,更是让听众尽享了钢琴这一乐器之王的神韵。这一切都是与作曲家深厚的文学底蕴、丰富的生活阅历和良好的音乐感知力密不可分的。注释:[i]丁善德(19i1-1995),作曲家,钢琴家、音乐教育家。1928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总院(后改为国立音专)钢琴系,1934年,凭借演奏贺绿汀的两首钢琴曲《牧童短笛》及《摇篮曲》,在俄籍作曲家齐尔品征求“有中国风格的钢琴曲”比赛中获奖,并因此成为中国音乐史上第一位录制唱片的钢琴家而载入史册。1947年赴法国巴黎音乐院学习作曲,1949年回国后,长期在上海音乐学院执教,历任作曲系主任、副院长。先后担任中国音协上海分会副主席、上海音乐出版社社长、中国音协副主席等职。

[2]该曲由《待曙》、《舟中》、《杨柳岸》和《晓风之舞》四首小曲组成。作品创作动机源于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丁善德及像他那样栖身于“孤岛”的普通人日夜盼望抗战胜利的心情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儿童组曲》作品以儿童生活的五个侧面作为切入点,描绘了新中国儿童天真可爱、聪敏伶俐、健康活泼的形象。五首小曲的标题分别为:(1)郊外去:(2)扑蝴蝶:(3)跳绳;(4)捉迷藏:(5)节日舞。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海派”钢琴音乐文化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1YJC760075。作者简介:涂致洁,女,出生于1972年11月,现为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作曲 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作曲技术理论。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黄河之声2014年第8期田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