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年 5 月 27 日晚, Beyond(乐队) 全国告别演唱会在北京首都体育馆正式拉开序幕。 这标志着: Beyond——这支香港著名的、 乃至伟大的乐队, 他们 22 年的奋斗历程即将成为一段历史, 成为一个传奇! 有人说, 黄家驹遭遇意外是使 Beyond 在中国内地掀起热潮的客观原因, 主要的理由是: 若不是这样, 那为什么 1988 年 Beyond“北京演唱会” 没有起到多大的轰动效应? 还有, 为什么三人时期的 Beyond 没有四人时期的 Beyond 有名? 在这里, 我姑且把黄家驹融入乐队之中, 从整体上对 Beyond 进行解读, 以让大家对他们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同时, 也对以上观点是否正确来作一个判断。 不过, 要解读 Beyond, 得先简单回顾一下香港乐队兴盛的时期, 以对 Beyond 成立时香港歌坛的状况有个大体的了解。 八十年代初期, 在偶像派占据上风、 情歌泛滥的时候, 有一种不同的声音如惊雷般响起, 乐队迅速成了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其中的代表是太极、 达明一派和 RAIDAS, 也就是一次全港性乐队大赛的前三名获得者。

太极是 1986 年最受欢迎的乐队, 主音是雷有辉和雷有耀两兄弟,他们的歌声势较大, 有一种痛快淋漓的宣泄感, 但非歇斯底里的吼叫, 不过很快就因水平大滑而沉下去。 由刘以达和黄耀明组成的达明一派, 起初受欢迎的程度并不如太极, 不过因演绎新浪漫曲风而逐渐居上。 RAIDAS 的两位成员是主唱陈德彰和作曲黄耀光, 风格较为贴近大众, 吸引人的不仅是颇具个性的电子旋律, 还有填词人林夕营造的意境。 其余乐队中, 有影响力的还有 Beyond、 小岛、 凡风等, 其中 Beyond 的成员黄家驹、 黄家强、 黄贯中、 叶世荣和刘志远被公认为演奏乐器的顶尖高手, 而黄家驹的嗓音颇具感染力, 他们第一首登上流行榜的作品是《昔日舞曲》。 小岛曾以唱片《画匠》 与太极、 达明一派同在“中文歌曲擂台阵”中占一席之地, 不过很快就解散了。 凡风则以民歌风格为主, 他们的《萍水相逢》 等给繁嚣都市中的人们带来了片刻的宁静。 下面, 我将以年表的形式, 把 Beyond 从成立到黄家驹去世的这一段历程作一个简要、 明了的介绍: 1983 年: 黄家驹、 叶世荣和邬林共同组成一支乐队, 参加《吉它杂志》 举办的山叶吉它比赛,并在比赛中获得了“最佳乐队奖” ——自此, Beyond 成立, 不过尚未成型。

在此之前, 黄家驹和叶世荣已各自参加过乐队, 像黄家驹和黄家强、 前太极的邓建明共同组成了“NASA” 乐队, 创作以英文歌曲为主, 曲风走向为 ARTROCK, 比较讲求技术性, 重视音乐上的变化。 1984 年: 香港一家唱片公司集合一些地下乐队灌录了一张名为《香港》 的唱片, 黄家强参与创作该唱片的歌曲后, 正式参加 Beyond。 当时一起进录音棚都是地下音乐分子, 其中还有达明一派的刘以达。 本年, Beyond 大多参与一些酒吧的演出, 并开始尝试创作更多的作品, 不过仍以英文歌曲为主, 如《Long Way Without Friends》、《MYTH》 等, 前者后来被收录在《阿拉伯跳舞女郎》 唱片中, 改为中文版《东方宝藏》, 而英文版则被收录在《孤单一吻》 盒带内。 1985 年: 起初, Beyond 的成员为黄家驹、 黄家强、 叶世荣和陈时安, 他们一起创作了不少作品, 于是打算以一个公开的表演形式, 将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大家认识, 更乐观的想法是: 希望借此机会, 赚取一笔钱来应付之后出版盒带的费用——这在当时而言, 可谓一个大胆而自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