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公益系列

克劳德·德朗格勒萨克斯独奏音乐会

2017年10月7日 19:30上演

音乐会入场时间:18:30

* 网上购票门票的观众请提前至上海音乐厅售票处取票,公益票观众请凭身份证取票入场

*本场音乐会谢绝1.2米以下儿童入场,已购门票概不退换。

演前导赏讲座

知音30分开场时间:18:50

主讲人简介:

萨克斯狂想曲_中国狂想曲萨克斯示范_曲崑萨克斯

于鑫,现任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萨克斯讲师。10岁起开始学习萨克斯管演奏,曾在2002年获得雅马哈全国管乐比赛二等奖。2004年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师从章啸路副教授。在校期间曾在上海都市萨克斯乐团担任乐团首席。2008年毕业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法国吕埃—马迈松音乐学院(Conservatoire à Rayonnement Régional de Rueil-Malmaison),师从巴黎歌剧院首席、法国著名萨克斯演奏家Daniel Gremelle 教授攻读硕士学位。2010年优异成绩取得硕士研究生学位。其中专业成绩取得了第一名(Premier Prix à l'unanimité avec Felicitation)。留学期间曾在法国参加各种类型的音乐会。

学成回国以后,2011年应聘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留校任教至今一直致力于萨克斯的专业教学和室内乐教学的研究,并且到国内各地讲学。从2013年-2015年兼任苏州大学音乐学院萨克斯任课教师。现任上海萨克斯协会常任理事,雅马哈签约艺术家,vandoran中国地区代言人。

萨克斯演奏家/克劳德•德朗格勒

克劳德•德朗格勒,萨克斯演奏家、学者、教育家,当代最伟大的现代萨克斯演奏家之一,风格突出的法国萨克斯演奏大师。他尤其擅长演绎古典作品,在扩充了古典萨克斯曲库的同时,也鼓励创新和支持年轻人。他和许多知名作曲家合作创作,包括贝里奥、布列兹、武满彻、皮亚佐拉。自1986年开始,他被法国当代乐集(Ensemble Intercontemporain)邀请作为萨克斯独奏成员。他也常与柏林爱乐、伦敦BBC、法国广播交响乐团、芬兰广播交响乐团、科隆西德广播交响乐团等世界著名乐团合作,他合作过的指挥家包括伯恩斯坦、郑明勋、萨洛宁、长野健、罗伯逊、乌特福斯等。

德朗格勒对于萨克斯的热情,让他不仅止于作为巴黎第七大学的音乐声学实验室的独奏家和常客,他对萨克斯的具体声学的研究结果,也成为他和其他作曲家的合作所留下的宝贵财富。

他为BIS、DG、Harmonia Mundi 、Erato、Verany等唱片品牌录制的法国音乐专辑,揭示出新的音乐曙光,其曲目包括从杰出的阿道夫·萨克斯到先锋派的作品,甚至是流行音乐。

在获得巴黎国立音乐学院的几座头奖之后,克劳德·德朗格勒于1988年被任命为教授,并在此创造了世界上最负盛名的萨克斯水准。

钢琴:奥黛丽·卡特琳-德朗格勒

钢琴家奥黛丽·德朗格勒出生在法国亚维农。

她对室内乐的偏爱促成了她和大量演奏家的合作:巴黎歌剧院交响乐团在澳大利亚的巡演中,她与单簧管独奏家Philippe Cuper、大提琴家Alain Meunier、双簧管演奏家David Walter、小提琴家Alexis Galpérine进行了合作;她曾和打击乐演奏家让·夏扶荷、手风琴家Max Bonnay、歌唱家Susanna Moncayo进行多次巡演合作;她和小提琴家Diana Cazaban、Diastema 四重奏合作录制了贝多芬的重奏作品。她的演奏曲目广泛并且显露出对二十世纪音乐的偏好。她曾首演各类新作多达八十次(包括Denisov, Taïra, Nodaïra, Hosokawa, Louvier等人的作品),并且诠释了大量作曲家的经典曲目。她同时也在巴黎高等师范音乐学院任教,她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欧洲、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智利、中国、日本)。她还开设了法国音乐的大师班。

在巴黎高等师范音乐学院,她在学者Germaine Mounier的指导下进一步深造,同时获得教育专业和音乐表演专业的文凭。在学者Maria Curcio大师班中的学习,培养了她独特的乐感。奥黛丽·德朗格勒还获得了日内瓦和巴塞罗那国际音乐表演比赛的大奖。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她和丈夫、萨克斯演奏家克劳德·德朗格勒一起环游世界各地,并一起为瑞典BIS等唱片公司录制了15张专辑。

姜汉超

被中国老一辈指挥家卞祖善盛赞具有“高超的艺术水准”的旅欧古典萨克斯演奏家 姜汉超1988年生于上海,年仅13岁即获得第19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管乐比赛金奖 。2006年进入法国圣埃蒂安国立音乐学院深造,2009年以国家级评委会一致认定的 最优成绩获得法国音乐家学位,2013年毕业于瑞士日内瓦高等音乐学院,获高等音 乐演奏学士和硕士学位。2012至2013年任教于法国圣沙蒙音乐学院、法国里弗德锡 耶音乐学院,现任上海申城爱乐交响管乐团副团长。姜汉超定期在世界各地巡演, 曾与世界多位知名指挥家、作曲家及乐团合作,首演众多古典浪漫至现当代的交响 和室内乐作品。他也是一位极其活跃的室内乐演奏家,与钢琴家Juan David Molano 自2008年至今长期进行室内乐二重奏合作;2013年与钢琴家Marina Di Giorno 、中提琴家Guillaume Leroy组建了Cézanne三重奏定期演出;2017年5月他又成功地 完成了与指挥大师艾申巴赫创办、巴黎管弦乐团乐手组成的Thymos弦乐四重奏的巡 演。此外,他还热衷于教育事业,曾被授予“中华优秀园丁奖”称号。

曲目单:

安德雷·卡普莱 (1878-1925)

传奇 (1903)

奥利弗·扬为中音萨克斯和钢琴而作版本

拉威尔(1875-1937)

小奏鸣曲(1903-1905)

I.中速的

II.小步舞曲速度

III.急板

大卫·沃特根据钢琴版本改编

保勒·莫利斯(1910-1967)

普罗旺斯风情画组曲,为中音萨克斯和钢琴而作

I.法兰多拉舞曲

II.恋人之歌

III.波西米亚女人

Ⅳ.罗马古墓

Ⅴ.土峰

————————中场休息————————

让巴蒂斯特·三士雷(1812-1875)

双萨克斯协奏曲

I.果断地

II.行板

III.小快板

(与嘉宾姜汉超合作演绎)

德彪西(1862-1918)

牧神午后前奏曲,作品L.86

克劳德和奥蒂勒·德朗格勒改编为高音萨克斯和钢琴

德彪西(1862-1918)

第一狂想曲 L.116 高音萨克斯和钢琴版本

*具体演出曲目以现场为准。

安德雷·卡普莱(1878-1925)

作为德彪西的好友兼助手,法国作曲家和指挥家安德雷·卡普莱因多次为德彪西的作品配器而扬名。1901年他获得罗马大奖,名列拉威尔之前。他为德彪西的许多乐曲作了配器工作,具有代表性的有《塞巴斯蒂安的殉难》、《儿童园地》等。1910年他到波士顿歌剧院任职,“一战”爆发后入伍,在战斗中受到毒气攻击,留下后遗症,1925年死于胸膜炎。卡普莱的作品是典型的印象主义风格,受德彪西影响很大,以艺术歌曲最为出色。其代表作有:宗教合唱《耶稣的镜子》,声乐套曲《拉封丹寓言三首》,《法国叙事曲五首》等。

《传奇》

这是卡普莱于1903年为萨克斯与弦乐而作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印象主义风格。乐曲开头由小提琴和中提琴引入,接连的三度音程下行为乐曲奠定了缥缈迷幻的情感基调。引子结束,萨克斯吹奏的主旋律宛如一位冲出迷雾的少年缓缓走来,旋律美妙动听,给人以幸福之感。弦乐的伴奏织体整体和协稳定,行进中却又融入了很多不协和的音程走向,仿佛是一群骑士,守护着少年在充满迷雾的树林中寻找着方向。曲中第二段速度开始加快,随着不确定的音乐线条,以及弦乐的拨奏技巧,给人营造出几分诡异俏皮的音乐氛围,仿佛是森林中的精灵,耐人寻味。整部作品行进流畅,不协和音程的使用、跌宕起伏的情感使这部作品具有独特的奇幻色彩。本场音乐会中将演奏的由奥利弗·扬为中音萨克斯和钢琴改编的版本,在原作的基础上将弦乐伴奏改为钢琴伴奏,融入些许新的手法,作了一次成功的尝试。

约瑟夫·莫里斯·拉威尔(1875-1937)

著名法国作曲家,印象派代表人物之一,七岁学习钢琴,十四岁进入巴黎音乐学院。拉威尔的创作十分注重音乐的明暗及色彩对比,对于一些不协和织体的运用更使其音乐暗藏着光影般的神秘力量,大大发展了印象派音乐的表现力。同时,拉威尔一方面严格遵守着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戒律,同时又赋予音乐丰富的色彩,其音乐的表达依附于情感的流动,细腻而真诚,由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和作品形式。他的代表有《达芙妮与克罗埃》、《鹅妈妈》、《茨冈》和《波莱罗舞曲》等。另外,由他配器的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的管弦乐版本更是广为流传。

《小奏鸣曲》(1903-1905)

拉威尔的这部《小奏鸣曲》完成于1905年,是作曲家早期重要的钢琴作品之一。本场音乐会将上演大卫·沃特为萨克斯改编的版本。

这首建立在古典的调性及结构基础上的印象派作品,展示了“拉威尔式音乐语言”的趋于成熟。三个乐章都采用严谨而简洁的传统曲式与优美流畅的旋律交织而成,且大量使用中古调式,隐隐散发着17、18世纪法国钢琴作品那种高雅清晰的特色。

下行四度的主题旋律贯穿三个乐章,变化多端。第一乐章采用奏鸣曲式写成,两个主题中不同的伴奏音型清晰衬托出主题旋律,法国式的典雅韵味油然而生;第二乐章采用小步舞曲的形式;第三乐章是一个华丽的炫技乐章,将全曲推向高潮,第一乐章中的主题在这里变成了上行五度的动机,犹如号角一般。整部作品无论技巧还是情感都变化丰富,主题处理清晰细腻,韵味十足。

保勒·莫利斯(1910-1967)

保勒·莫利斯是一名法国作曲家,毕业于巴黎国立高等音乐舞蹈学院。她最著名的作品便是《普罗旺斯风情画组画》,写于1948-1955年,于1958年12月9日首演。她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曲家,同时也是一位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教授,在巴黎音乐学院任职25年直到57岁去世。莫利斯的音乐创作领域涉及戏剧、芭蕾、萨克斯、钢琴、长笛等等。

《普罗旺斯风情组画》

莫利斯的这部作品写于1948-1955年间,是为中音萨克斯和乐队所作,但通常演奏的为钢琴伴奏版本。作品描绘了普罗旺斯的文化和美丽的风景,这是莫利斯与她的丈夫一起度假的地方,位于法国南部。

这部作品由五首标题小曲组成,分别是:1、法兰多拉舞曲;2、恋人之歌;3、波西米亚女人;4、罗马古墓;5、土峰。第一乐章中,描绘的是法国年轻姑娘们在普罗旺斯翩翩起舞的画面,欢快而活泼;第二乐章“伊始,安静的和弦营造了夜曲一般的浪漫场景;第三乐章类似节奏的独白;第四乐章是一曲空灵的哀歌,叹息夜幕深处的灵魂,在哀歌中徘徊,表达悲伤之情;而最后的乐章描绘的是一只在普罗旺斯旋转飞行迷失方向的生物,经过困难,最后飞出了山谷。这部作品中不同的情感对比充满了灵动的魅力,被认为是莫利斯最好的作品之一。

让-巴蒂斯特·三士雷(1812-1875)

让-巴蒂斯特·三士雷是浪漫主义时期的比利时作曲家。出生于布鲁塞尔,并在那里的皇家艺术学院学习,三士雷是最早把萨克斯作为一种严肃的古典乐器的作曲家之一,他在巴黎音乐学院为学生们所作的萨克斯独奏作品超过30首。作为萨克斯的发明者阿道夫·萨克斯的老友,他鼓励阿道夫开发了四个萨克斯家族的主要成员。除了萨克斯,三士雷还创作了12首协奏曲,许多小提琴和其他乐器独奏,以及芭蕾音乐。

《双萨克斯协奏曲》

这部让-巴蒂斯特·三士雷所作的双萨克斯协奏曲共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情感果断坚定,一开始,两把萨克斯同时吹奏的下行乐句,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之后两把萨克斯开始交错,在这一乐章中,它们犹如两条涌动的河流朝着共同的方向前行,时而交织,时而相融,欢快而又坚定,之后两把萨克斯开始了短暂的二重奏,并运用了很多模仿织体,在其自然而巧妙的衔接交融中将音乐推向高潮;第二乐章行板,音乐缓慢而歌唱,较之前一乐章更加静谧动听,音乐的行进婉转而细腻,仿佛是两个人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让人凝思;第三乐章为快板,整体欢快活泼,仿佛是一群跳舞的精灵,在这里两把萨克斯互相配合,就像是两个旋转的舞者,围绕在奔腾的河水边欢快舞动,十分美好。这部作品旋律线条非常清晰,两把萨克斯的合作时而交织时而相衬,给人以幸福之感。

阿希尔-克洛德·德彪西(1986-1918)

被认为是法国印象派音乐风格的杰出代表,其作品《牧神午后前奏曲》、《大海》、《意象集》、《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等影响深远。印象主义的作品认为美必须诉诸感官,通过令人愉悦而自然的手段寻求伟大的美,没有宏大的构筑,但精于细节。在德彪西的作品中,大胆地运用了许多创新手段:旋律线条细微短小,常以历尽数次变形的警句式主题手法,无论是器乐还是声乐都贯以不连续的、难以捕捉的、感性的片段连接成片,且音色精致,配器及演奏手法变化多样,层次丰富,结构自由。虽然德彪西本人并不同意其作品代表着印象派风格这一说,但由于他自幼便受到印象派艺术的熏陶,加之其探索创新的性格,使他的作品别具一格,影响深远。

《牧神午后前奏曲》

管弦乐曲《牧神午后前奏曲》是德彪西创作于1982-1984年的作品,取材于马拉美的同名诗作《牧神午后》,是印象主义音乐的经典之作。此次演奏的为克劳德和奥蒂勒·德朗格勒为高音萨克斯和钢琴改编的版本。

这首乐曲描绘了半神半兽的牧神在午后昏沉入梦的情景。德彪西原本打算写一部有三首乐曲组成的套曲,但在写完第一首《前奏曲》之后,放弃了另外两个乐章,于是留下了这首《牧神午后前奏曲》,这是德彪西所有管弦乐作品中最短的一部作品。德彪西的音乐带有着印象派的朦胧意象,又融合了象征主义的情感想象。乐曲开头长笛独奏的旋律线条清晰,宛若马拉美手中的画笔,一笔笔勾勒出牧神的模样,又仿佛是一轮旭日缓缓升起,渐渐地,长笛开始融入有着天鹅绒般质感的圆号与木管以及一串有如淙淙流水般的竖琴声中……整部作品的音乐表达手法细腻,变化多端,将牧神的梦境缓缓道来,奇幻又迷离,让人迷失其中。这次由高音萨克斯与钢琴合作的版本,也将为这场迷幻梦境更添别样的风采。

《第一狂想曲》

本是德彪西为单簧管而作,是他全盛时代的代表作之一。乐曲旋律迷人,结构紧凑、一气呵成,音响色彩时而薄如蝉翼,时而又如湖面般波光粼粼,闪耀着迷人的光辉。

乐曲开始时,单簧管的主部主题安详、平静、悠扬,旋律线条绵长不断,柔和而具有穿透力,钢琴声部如迷雾一般深邃而迷人。副部主题不同于主部主题的朦胧,优美而流畅,犹如天空拨云见日,色调由冷变暖,豁然开朗,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自然衔接,没有休止,也给人以抑扬顿挫,细腻流畅之感。再现部的音乐缥缈朦胧,穿透有力的弱奏带领着我们再一次步入更为虚幻的迷雾,这一段的演奏十分考验演奏者的技巧以及对声音的掌控。这部作品十分鲜明地体现了德彪西所特有的“虚幻”与“现实”相互交织的印象主义风格,将自然景色赋予诗情画意,着实是一部让人反复回味的经典之作。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