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水清清溪水长,溪水两岸好呀么好风光。哥哥呀,你上畈下畈勤插秧,妹妹呀,东山西山采茶忙。”在今年9月举行的G20杭州峰会的文艺晚会上,这首具有浙江特色的民歌《采茶舞曲》,受到了与会的20国领导人与亿万电视观众的热烈欢迎。国庆期间,这首浙江民歌一次次在苏堤边上的“印象西湖”天然剧场上响起,让观众不饮而醉。这首民歌的作者是浙江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我国著名音乐家周大风。笔者曾在杭州朝晖小区的一幢高知楼内探访过他,听他讲述了创作《采茶舞曲》的往事。

采茶舞曲二胡谱_二胡曲谱采茶舞曲_二胡独奏曲谱采茶舞曲

火里逃生并在祖父灵堂里受到音乐启蒙

1923年7月22日,在上海闸北区光裕里1号一幢旧式居民楼里,传来了一阵阵婴儿的啼哭声,这个刚刚降生的孩子就是周大风。他的父亲周六吉,当时公开的身份是上海一所小学的老师,实际是一位中共地下党员,他在闸北鸿兴路开设了一间“雨化社”印刷所,表面上印刷和出售一些普通书刊,实际上常秘密印刷马列主义小册子等进步书籍,分发往全国各地的学校。

在周大风出生的第四天晚上,光裕里1号底楼房东家突然着火,黑色的烟雾夹着火焰很快就升腾到二楼,封住了前门。睡在房中的他被呛得哇哇大哭,不一会儿床也着火了。慌乱中周大风被他的四姨母用绸缎夹被一裹就往楼下跑,谁知绸缎夹被很滑,他从中滑落滚到了楼梯底下,而刚满16岁的四姨母却全然不知。幸好房东小脚老太逃命经过楼梯口,感觉踩着了软物,仔细一看是个孩子,就把他抱起来逃到后门外,让其火里逃生。

周大风出生后的第27天的下午,父母亲和四姨母抱着他乘招商局的客轮回故乡宁波镇海。半夜里,客船航行至大海上,突然底舱起火,烟尘弥漫,引起全船乘客慌乱不安。原来是一位无知的乘客在底舱生石灰堆上小便,生石灰产生反应引燃了旁边纸箱所致。还好,乘客中有位浙大教授查明情况后果断采取了封舱等灭火措施,让他和数百名乘客逃过一劫,回到了镇海县灵岩区(现属宁波市北仑区大碶街道)后洋村的周家。

然而,好景不长。1927年农历五月初八的晚上,祖父因病去世,入殓后停厝1月余。家里每日有几十桌客人来吊唁和吃饭,还请来两班乐队在祖父灵堂里吹吹打打。还不到4周岁的周大风对乐队吹打很感兴趣,常常坐在大鼓上面听音乐,有时甚至偷偷拿起锣钹敲打几下。他特别爱听曲调文静幽雅、优美动听的“四明南词”丝竹演奏。

一个多月沉浸在祖父灵堂的音乐氛围中,让周大风受到了音乐启蒙,让他爱上了音乐。在此后的岁月中,他只要一想起这个情景,美妙的丝竹声便会在耳边隐约响起,激励他在音乐之路上前行。此后,他在叔父的指导和帮助下,还制作了一把简单的二胡常自拉自唱。

17岁创作被全球唱响的《国际反侵略进行曲》

1936年8月,周大风随父母再赴上海,进入道一商科职业中学读书。“七七事变”爆发后,他只好返回故乡。不久,他就与同学和乡民共同组织“扎马民众救亡工作团”(扎马为当时的乡名),这是一个宣传抗战的剧团,共有22名团员,15岁的他被选为团长,乡民喜称他为“小团长”。他还编写了许多抗日话剧和小节目,供剧团排演,并将申奋创作的大型话剧《铁花》改编成歌剧并亲自作曲,这也是他的歌剧处女作。扎马民众救亡工作团在镇海各地乡间巡回演出,影响越来越大,被当时镇海县国民党官员怀疑是共产党领导的组织而被取缔。他只好去往上海租界谋生。

1938年12月,周大风经亲友介绍,进入“上海益丰搪瓷公司”第五分厂打工。1939年春节前,他在一张爱国报纸上看到了蔡元培先生撰写的《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中国分会会歌》,心情激动,立即试唱,唱毕,他总觉得歌词用的是文言文,对一般百姓来说不通俗也不易唱。这天晚上,他鼓起勇气给蔡元培写了一封信,对《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中国分会会歌》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还希望能在报上看到更多国际反侵略歌曲。几天后,他又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征稿启事: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总会在全世界范围内征集总会会歌。他兴奋极了,立即酝酿应征,口中念念有词,铿锵有力的旋律不停地冲击着青春的脉搏。他连夜奋笔疾书,当朝阳升起在黄浦江上空时,他的作品终于诞生了。这首由他独立作词作曲的应征会歌,就取名为《国际反侵略进行曲》。

清晨,周大风将创作完毕的《国际反侵略进行曲》词谱装进信封,投入了邮箱。半个多月后的一天,他惊喜地从上海美国商人发行的《正言报》和香港出版的《星岛日报》上,看到了自己创作的《国际反侵略进行曲》。很快主办单位告知,《国际反侵略进行曲》获得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总会颁发的总会会歌征集四等奖(前三等奖被美国、英国、苏联的作者获得)。中国选送的是他创作的《国际反侵略进行曲》,后被定为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总会会歌。此后,当世界各国举办反侵略集会时常会高奏此曲,以壮气势。国际反侵略协会中国分会还给予周大风200块银圆的稿费,他从一位新闻记者那里了解到是蔡元培向国际反侵略协会推荐了他的歌,蔡称赞该曲“全球同声,为国争光”。当时的周大风年仅17岁。

这次创作的成功,让周大风的创作信心更足了。当他在上海火车西站附近看到饿殍遍地的悲惨情景后,又陆续创作了歌曲《白米谣》《孤岛艺术家之歌》《堡垒进行曲》《黄公度军中歌》《黎明之歌》《青年战歌》《妇女战歌》《伟大中国歌》《守住生命园地》等许多抗战歌曲。

1948年以后,周大风在浙江新昌中学教书,教学之余又创作了《破房子》《明日就是春天》《涨价也有歌》等十几首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罪行的歌曲。1949年3月,周大风创作了大型表演歌曲《人民大合唱》。同年6月,他担任宁波“小学音乐教师暑期进修班”老师,指导学员排练了《人民大合唱》,并于8月1日在宁波大光明剧院公演,连演3场,这是宁波解放初规模最大的一次演出。同年9月,他调任宁波二中任音乐教师。

解放初期为浙江地方戏曲谱写新篇

1949年5月25日,宁波解放。这年底,受中共宁波地委书记陈伟达的委托,周大风着手筹备“宁波地委青年文工团”。1950年1月,他被任命为宁波地委文工团团长。

1952年5月17日,文工团被撤销,周大风调往杭州,担任浙江省文工团干事兼乐队队长。他要求演奏西洋乐器的队员必须兼学一件中国乐器,演奏中国乐器的队员必须学会一件西洋乐器,并请著名音乐家贺绿汀先生来团授艺,增强了队员们的演奏技艺。以前的越剧大都由女演员表演,即便是男角色也是女扮男装。他大胆改革越剧表演艺术形式,首创了越剧男女演员同台合唱,让观众耳目一新。这年下半年,周大风与作曲家卢炳蓉合作,为越剧男女合演《罗汉钱》谱写唱腔及全部配器, 1953年春节后在杭公演一炮打响,连演41场。次年,全省各地出现了13个男女合演的越剧团。

1953年2月,浙江省文工团更名为“浙江省歌剧团”,周大风任剧团音乐研究组组长。1954年“浙江省歌剧团”改名为“浙江省越剧团”,他从事越剧男女合演现代剧音乐创作,并开始研究民族音乐。1954年,他担任了浙江省音乐家协会筹备委员。1957年成立“浙江越剧二团”,他被任命为艺术室主任,一边从事越剧男女合演现代剧的创作,一边继续研究民族音乐和全国地方戏曲和曲艺音乐,整整奋斗了14个年头。其间,他为《五姑娘》《金鹰》《两兄弟》《风雪摆渡》《春到草原》《江姐》《血榜记》《斗诗亭》等男女合演越剧现代戏作曲。此外,又为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绍剧)、电影《燕窝岛》(评弹)作曲,还为甬、姚、婺、话剧和广播剧以及十几种曲艺谱曲,撰写了《越剧曲调介绍》《浙江地方戏曲音乐选》《越剧新基调的创作》《越剧唱法研究》等著作,并由中国唱片社出版戏剧唱片26张,其中有3张唱片行销国内外,销售量在80万张以上。

让毛泽东、周恩来等大加赞赏的《采茶舞曲》

《采茶舞曲》是一首旋律优美、歌词动听的浙江民歌,就是周大风一生的最成功之作。说起来还有一段难忘的故事。那是1957年夏天,周大风到浙江省文联副主席、作协浙江分会主席,著名女作家陈学昭家做客。交谈中陈学昭说:“最近,我陪周总理去过梅家坞,总理对龙井茶大加赞赏,并说‘杭州山好、水好、茶好、风景好,就是缺少一支脍炙人口的歌曲来赞美’。”周大风听后把总理的期待铭记在心,准备到茶园体验生活,创作一首与茶有关的歌曲。

1958年5月,周大风随浙江越剧二团50多人奔赴温州泰顺山区巡回演出。剧团来到了泰顺县东溪乡后,他就住在东溪乡大队部的办公楼里。泰顺盛产茶叶,在演出之余,他常与当地村民一道上山采茶。云雾飘渺的山峦、泉水叮咚的溪流以及欢声笑语的采茶人,一派独特迷人的江南风光,他很快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他想,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是否能通过戏曲的形式来反映山区群众的生活?5月11日晚,他通宵未眠,在房间里一气呵成写出了反映采茶生产的《采茶舞曲》。乐曲采用了越剧音调,融进滩簧叠板“多上一下”的曲式,又吸收了浙东民间器乐曲“四则”的音调作引子,并采用有江南丝竹风格的多声部伴奏,他觉得这种形式易于被群众接受。第二天,他找到东溪小学,让该小学的学生学唱《采茶舞曲》。没想到,一节课下来,小学生们就会唱这首歌了。有的学生还随着欢快的节奏开始手舞足蹈,模拟采茶动作,甚至边唱边跳,舞到校门外的茶蓬中去……《采茶舞曲》创作完成后,周大风一鼓作气,只用了3天时间就创作了9场大型越剧《雨前曲》,《采茶舞曲》就成为该剧的主题曲。

周大风巡演结束回杭后,即排练大型越剧《雨前曲》。1958年6月赴上海首次公演,获得成功。中国唱片公司录制了《采茶舞曲》的第一版唱片,浙江人民广播电台还把《采茶舞曲》列为开始曲。同年9月,剧团进京参加“现代剧汇报演出周”,在长安剧场公演《雨前曲》。这一天,当大幕徐徐降落,观众掌声如潮。在场看戏的周总理高兴地走上舞台与演职员们亲切握手、合影,并鼓励大家说:“男女合演越剧要像人民公社一样蓬勃发展,你们也要继续向女子越剧和老演员学习。该剧反映茶农生活是好的,今后还要多汲取传统戏曲的营养。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不断推陈出新。”他特别亲切地对该剧的编剧、舞美设计、作曲周大风说:“这个《采茶舞曲》曲调很不错,不仅有越剧味,也有时代特点。只是歌词中有两句需要修改。‘插秧插到大天亮’,这不符合党的劳逸结合的政策;‘采茶采到月儿上’也不好,露水茶是不香的。说明你缺少生活,还应补课,我希望你到龙井茶产地杭州梅家坞去生活一段时期,把这两句歌词改好。”周大风当即表示一定按照总理指示修改。

回到杭州,周大风就去了梅家坞体验生活。但总找不到恰当的修改词。一天,他正走到梅家坞村口大路边,忽然一辆“红旗”轿车停在了他身旁,周总理神采奕奕地从车中走出就问他:“小周,你的歌词改好没有?”周大风回答:“还没有找到恰当的词句。”周总理笑道:“要写心情,不要写现象。我建议改为‘插秧插得喜洋洋,采茶采得心花放’。为什么这样改?‘喜洋洋’‘心花放’让唱的人、听的人自己去想。说得太直了就不是文艺作品,你看如何?供你参考,你有什么更好的词句还可以改嘛。”说罢,周总理要去接见外宾,上车时紧紧地握了握周大风的手并嘱咐说:“好的作品往往是改出来的,当然也有出口成章的,那是奇才。希望你把歌词改得更好。”周大风望着远去的轿车,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总理多么谦逊,多么亲切热情,才思如此敏捷,记忆力如此惊人!他觉得就按周总理说的改吧,改其他词都没有这么贴切。《采茶舞曲》修改后经重新录音,迅速在全国流行,被浙江越剧二团、中央歌舞团、中央实验歌舞团、东方歌舞团等23家文艺团体作为保留节目,一时风靡城乡,并多次到国外演出,成为知名度最高、最为观众喜闻乐见的茶歌茶舞。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71年9月3日,毛泽东主席南巡乘专列从江西南昌来到杭州,在召见时任浙江省委第一书记南萍时,点名要看《采茶舞曲》。南萍称:“《采茶舞曲》是大毒草。”毛泽东生气地驳斥:“毒在哪里?我看是好的,出了新的。”南萍只好安排毛泽东观看。后来,陈毅等中央领导来浙江时,也观看了《采茶舞曲》的演出,并给予赞赏。1972年,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到杭州访问,也点名要看《采茶舞曲》,周总理便指示浙江省组织演员在西湖国宾馆前广场上演出,坐在宾馆阳台上观摩的周总理和西哈努克亲王拍手击节唱和,其乐融融。《采茶舞曲》后经著名歌唱家朱逢博、吕薇,著名越剧演员陶慧敏等演唱后,红遍了全国。1983年,《采茶舞曲》还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亚太地区风格的优秀教材”。至今,已有100多种唱片、磁带、CD片等流传海内外。但在文革前,大多数出版物上均未署上作者名,而只署“浙江越剧二团创作”,周大风也从未拿过一分稿酬,真是为音乐和戏剧事业作贡献了。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音乐家,周大风用音乐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祖国和人民也给了他很多职位和荣誉。他曾任浙江省政协第三至七届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常委。

2015年10月11日,周大风先生因病在杭州去世。他的《采茶舞曲》至今仍在传唱,优美的旋律依然激动人心。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