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尽管信息传播还比较闭塞,不像如今的互联网可以让某一事件迅速发酵,但即便是主要靠纸媒与民间口口相传,同样不乏“热点”和“大瓜”,成为评论人和吃瓜群众的热议话题。

1980年元旦,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一首歌曲《乡恋》,就曾引起过轩然大波,当时的作曲家张丕基和演唱家李谷一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特别是作为演绎者的李谷一,被音乐界的“大佬”们质问:是谁让你这么唱的,是不是词曲作者让你这么唱的?

思乡酒笛曲简谱_二月里来-钢琴教学曲_思乡曲钢琴谱

但是李谷一并没有屈服,并且天不怕地不怕地硬刚:我是第三方创作者,是我要这么唱的,没有任何人指使!

为什么一首现在看来再普通不过的歌曲,会在当时引起如此强烈的震荡呢,甚至要全国召开文艺座谈会进行批判呢?

七十年代末,是我国社会进行转型的一个历史性时刻,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解放。

但就在变革的过程中,需要一些勇士敢于迈出大胆的一步,冲破守旧思想的牢笼,当然肯定会带来许多质疑甚至否定。

在文艺作品创作方面,七十年代以前具有很强的教育性,内容和形式也比较固定和刻板,一些个人情感的表达比较含蓄与收敛,在演绎风格方面更是比较传统,流行音乐被视为一种靡靡之音之音拒而远之。

所以,当一首《乡恋》这样大胆表达情感思想,并且表演趋于流行音乐风格的作品,在中央电视台这样代表最高权威媒体上出现时,立刻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

二月里来-钢琴教学曲_思乡曲钢琴谱_思乡酒笛曲简谱

七十年代末,百废待兴,改革开放的微风刚准备轻抚中国大地。79年年末,按照惯例每年都要有一个节目以表示辞旧迎新。这时,中央电视台的节目编导和词作者马靖华,找到了作曲家张丕基,请他为艺术片《三峡传说》写一首音乐。

思乡酒笛曲简谱_思乡曲钢琴谱_二月里来-钢琴教学曲

关于三峡题材的作品实在是太多了,内容也都被写烂和拍烂了,于是编导找了一个新的角度,构思非常巧妙,那就是通过拟人化的手法来生动地进行表达,为三峡赋予情感内涵。

编导借助王昭君出塞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用昭君出塞之路来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同时又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那在内容上已经做到创新了,自然对作曲也提出了唯一的要求,便是要“出新”。出新是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喊口号容易,但若真正推陈出新岂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张丕基老师接到任务后,非常认真地进行创作,先后写了六稿,最终将古典音乐与交响音乐融入中国民歌中,写出了一首民歌风的《思乡曲》。经过了前五次的被否定,张老师的作品自然是一次比一次更好,而且他认为这一次已经写得很好了,然后节目组就请来了歌唱家李谷一老师试唱,节目组认为难度这么大的曲子非李谷一演唱莫属。

二月里来-钢琴教学曲_思乡酒笛曲简谱_思乡曲钢琴谱

照往常,音乐录完后,大家都会说几句恭维的话,然后任务也就交差了。可是等大家听完后,没有一个人说话,张丕基一看这局面,心想这首曲子又要凉了。

果不其然,过了一会儿,负责音频部门的领导对张丕基说,这首歌写得不错,但是能不能再写一首新鲜点儿的,有点新意的。

当时的年代,对于出新是件很难的事,不像现在可以天马行空,既要让人觉得耳目一新,但又不能让人觉得怪,接受不了。一直争论到凌晨3点,也没争出个结果和方案,对于如何创新还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

二月里来-钢琴教学曲_思乡酒笛曲简谱_思乡曲钢琴谱

最后领导决定,一切推倒重来,让词作者重新作词,张丕基也重新作曲。

早上七点多钟,张丕基的小女儿跑来找他,说有人找他,拿来一张纸条。张丕基打开一看,是歌曲《乡恋》的歌词。张老师一看歌词,立刻在心中产生了一种共鸣,歌词写得也很有新意,他感觉到自己一定能写出一首好曲子。

感觉一来,张丕基立刻披上衣服来到办公室,不到半个小时,就谱好了曲子。随即张丕基就通知词作者和节目组的领导,让他们过来看一看。

这一次,几位领导觉得和想象当中的曲子很接近,认为非常不错,马上开始筹备配器,第二天又请来了李谷一来进行演唱。

思乡曲钢琴谱_二月里来-钢琴教学曲_思乡酒笛曲简谱

李谷一拿过歌曲一看,感觉歌词写得很人性化,一改往常那种概念化口号式的歌词,以前不敢写的情和爱、美梦等这样的敏感词,都出现在了歌曲里。再一看曲子,和之前试录的《思乡曲》完全是两码事。

当时刚召开完三中全会不久,国家也号召年轻人要大胆解放思想,李谷一觉得这首歌曲确实是与以往都不一样的曲子。一般演唱者在录歌前,词曲作者都会将歌曲要表达的意境进行交代一番,就像导演给演员讲戏是一个道理。但是李谷一完全读懂了歌曲,大家也非常信任她,所以整首歌曲都是按照李谷一自己的解读进行演唱。

思乡曲钢琴谱_思乡酒笛曲简谱_二月里来-钢琴教学曲

当时录制歌曲都是从头录到尾,而不是像后来的大多数歌手都是一句一句地录,然后再剪辑合成。李谷一没录几遍,就完成了整个录制工作。她用抒情而凄美的内心情感,外加甜美的声音表达,完美诠释了歌曲的主题思想。

歌曲创作在当时来讲,是相当的前卫。歌曲节奏采用的是探戈节奏,在配器方面采用的是电吉他、电子琴,特别是架子鼓,只有在五十年代还允许跳交际舞的时候,在歌厅里才有,当时中央电视台费了好大劲,才从海军歌舞团的仓库里找来了个架子鼓。

节目播出后的第二天,在《文汇报》上出现了一则小新闻,说央视节目里有一首叫《乡恋》的歌曲很好听。张丕基看到后很兴奋,也深感安慰。于是一狠心,尽管没有稿费,还是花了三十多块钱,请几个录音师吃了一顿饭。

这首歌由于大胆地创新,在社会上很快流行起来,当时北京电视台有个栏目《每周一歌》,每个星期天的12点和6点的时候,也就是在饭口的时候教唱歌,就将《乡恋》放了进去,一到中午开饭的时候,满大街都能听到这首歌在传唱。

然而,对于这首歌的评价,并非都是正面的,在许多报刊和媒体上展开了对这首歌曲的评论。对于张丕基来说始料未及,也非常莫名其妙,本来就是一首小小的歌曲,怎么会引发如此大的关注度和舆论压力。

思乡酒笛曲简谱_二月里来-钢琴教学曲_思乡曲钢琴谱

到1980年4月份,全国召开了一个音乐座谈会,聚集了各地的音乐协会主席,将这场批评升级到了顶点,指点参与创作的四个人进行检讨。甚至逼着李谷一交代,是谁“指使”她这么唱的。

此时,改革开放给了敢于探索创新的创作者底气,他们没有向守旧思想与势力低头。这也是历史转折时期所必须经历的。

如今回过头来看,《乡恋》这首歌曲如果不是放在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中,是一首再普通不过的歌曲,但在当时却代表着是要固步自封还是改革创新两种思潮的对抗,通过一首小小的流行歌曲,反映在了艺术领域方面。

思乡酒笛曲简谱_二月里来-钢琴教学曲_思乡曲钢琴谱

历史进步的车轮是无法阻挡的,仅仅过了不到四年,改革创新派就完全赢得了胜利。

1983年,中央电视台举办首届春晚,堪称史上最牛的一届春晚,没有提前准备的节目单和彩排,安排了四部对外电话,观众点播最多呼声最高的节目当场进行表演。

首届春晚导演是黄一鹤,工作人员把观众点播的条子交给他,然后导演安排节目演出。当时,当第一盘子点播条端上来的时候,就有相当多的观众点播歌曲《乡恋》。但是由于这首歌在社会上有比较大的争议,面对这首已经被“禁播”多年的歌曲,导演迟迟不敢决断。就让工作人员拿给正在电视台蹲点的广电部领导看。

很快,茶几上倒满了四盘子点播条,多数都是点播《乡恋》的,最后广电部领导看到群众的呼声如此强烈,便微微跺了跺脚说道:黄一鹤,播。

二月里来-钢琴教学曲_思乡曲钢琴谱_思乡酒笛曲简谱

李谷一从首届春晚演唱《乡恋》开始,连续多次在春晚中登场,这也奠定了这首歌的时代地位,标志着一个改革创新时代的到来,同样给创作者吃下了定心丸,注入了强心剂。

只要是得到人民群众认可的,就一定不会被埋没。同时,我们也要感谢那些真正的人民艺术家,为我们奉献了那么多优秀的好作品。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