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音乐·

钢琴曲万能结尾_结尾钢琴曲编曲是什么_怎么编钢琴曲的结尾

印象主义音乐是世纪之交在法国兴起的一个音乐流派。印象主义一词最早来自对当时一群画家的作品,尤其是莫奈油画《印象-日出》的批评,德彪西、拉威尔等人均与印象派画家有密切的来往,借鉴他们的作品风格,创造了这种追求感官印象描绘,用音乐来表达作曲家通过听觉、视觉、幻觉甚至是嗅觉所捕捉到的对于自然现象、景观、人物等的感觉和印象的音乐流派。代表作品主要是德彪西的钢琴曲《水中倒影》《月光》《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管弦乐前奏曲《牧神午后》。此外,印象主义也在一系列外国作曲家的作品中留下了痕迹。

印象派音乐反映了一个新时代变化的初步迹象,是新世纪音乐的许多重要特点和精神意境的发端。模糊的轮廓,朦胧的色彩,不易分辨的色调变化,都是印象派音乐的明显标志。

印象派音乐的风格特点和代表人物

印象派音乐风格

《韦氏新世界音乐词典》对音乐中的印象主义是这样定义的:“用丰富变幻的和声与音乐引起的意境,达到描述某种印象为其宗旨的作品风格。”通过以上引论我们可以看出具有“标题性”是印象主义音乐的一大特征。但印象主义作品的标题往往不像浪漫主义音乐那样直白,直接把自己想要表现的内容告诉听众。印象派音乐更多地是描写那些图画给我们的感觉或印象,渲染出一种神秘朦胧、若隐若现的气氛和色调。在乐曲的形式上多采用短小的、不规则的形式,以便更好地体现出印象派音乐较为自由的特点。印象派音乐的作品多以自然景物或诗歌绘画为题材,突出瞬间的主观印象或感受;在音乐语言上突破大小调体系,重视和声、织体和配器的色彩;擅长表现幽静朦胧、飘忽空幻的意境。它深受当时印象主义绘画和象征派诗歌的影响,追求刻画实物周围的色彩与光影在瞬间的迷离变幻。因此,在印象派的音乐中,富有色彩效果的和声远比旋律重要。

钢琴曲万能结尾_结尾钢琴曲编曲是什么_怎么编钢琴曲的结尾

代表人物德彪西、拉威尔

钢琴曲万能结尾_结尾钢琴曲编曲是什么_怎么编钢琴曲的结尾

阿希尔·克洛德·德彪西

(Achille-Claude Debussy,1862—1918)

德彪西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音乐界颇具影响的法国作曲家,被誉为印象派音乐大师。他的音乐虽然是标题性的,但它不企图讲述一个故事或某些特定的情感,而是创造一种符合作品的主题或标题的"情绪"或气氛。他的许多作品已经成为“印象主义”音乐的典范,其中著名的有:歌剧《佩列阿斯和梅丽桑德》,管弦乐曲《牧神午后》、《夜曲》,三首交响素描《大海》,钢琴曲《月光曲》、《版画集》等,此外还有一些声器乐和室内乐作品。

德彪西的和声运用特色

德彪西抛弃传统大小调和声原则,改变了以功能性为中心的音阶、调式、和声和纵向组成,创造了许多与传统形态不同的手法以构成特殊音色和音响,尤其集中在非功能性的和声结构体系上。

1.(音阶调式)他摆脱自然大小调体系的束缚,①引入古老的各种自然调式、东方的五声音阶、人为的全音音阶;/采用非大小调的全音阶、五声音阶、教会音阶和调式等;②作品中不时出现调性在大小调之间的摇摆和远关系调性的对置;

2.(纵向和声)淡化和声功能体系,①扩大和弦范围,使三度音程叠置的九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独立;②用附加音或省略音,以及四度、五度音程叠置的方式,增加一系列特殊和弦等;/使用非三度的四度叠置块状结构和弦、附加音和弦、高叠和弦、全音和弦、五音组合(九和弦);

3.(横向进行)他改变了和声序进、协和不协和、解决和终止原则,用非功能性的和弦进行、不解决的不协和和弦的平行连接和移位,等等。

德彪西在和声运用上的创新使音乐的表现力得到极大的丰富,对西方音乐传统和声技法作出了重大的突破。

钢琴曲万能结尾_怎么编钢琴曲的结尾_结尾钢琴曲编曲是什么

莫里斯·拉威尔

(Maurice Ravel,1875—1937)

拉威尔是世纪之交的法国印象派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音乐创作除了明显地继承了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音乐风格之外,还吸收了传统音乐的成果,并且对各地民间音乐的素材加以运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既是乐曲形式的大师,又赋予音乐丰富的色彩,他追求表现乐思的自由,但他同时几乎总是留在古典形式和严格的艺术规则的框框之内,同古典传统始终保持牢固的联系。他的曲子大多以神话传说、妖魔鬼怪为主题。然而拉威尔公认且自认的还是他杰出的配器技巧,他的每一首钢琴曲都是以管弦乐配器的思路来创作的。他的代表作有成名作钢琴曲《帕凡舞曲》、管弦乐组曲《达芙妮与赫罗埃》、著名的管弦乐《波莱罗舞曲》、钢琴曲《在库波兰墓前》、管弦乐改编曲《展览会上的图画》。

怎么编钢琴曲的结尾_钢琴曲万能结尾_结尾钢琴曲编曲是什么

作品欣赏

代表作品有:

《牧神午后》前奏曲:《牧神午后》是十九世纪末由法国作曲家德彪西创作的管弦乐前奏曲,取材于法国象征派诗人马拉美的同名诗篇,大致情节为:在炎热夏日的中午,牧神梦见自己和仙女拥抱,然后懒洋洋地苏醒过来,回想梦中的情景,有迷迷糊糊地进入梦乡。这是反应德彪西接受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美学思想和艺术原则而创作的第一部管弦乐作品,其中除了基本上确立了印象主义的音乐风格外,还流露出浪漫主义音乐的传统尚未泯灭。

《水中倒影》:该曲是德彪西作于1905年的《意象》第一集中的第一曲。当作者追忆那荒无人烟的原野时,变得坐立不安,即刻产生了创作的愿望,于是用此作品记载了他一瞬间的强烈印象。尽管作品在某些方面还留有即兴的、动荡的气氛,但还是成功的。开始时,浮动的和弦犹如潺潺流水,中间的旋律预示着水中倒影;一系列滑音和弦像一阵柔和的微风,使水面泛起粼粼银光。缓慢的主旋律在不断变幻的和声衬托中,纤细地刻划出水中倒影的清澈轮廓。

《达芙妮与克罗埃》:拉威尔为俄罗斯芭蕾舞团创作的一部音乐,作于1909—1911年。其中以第二组曲为最佳,在世界上也最为著名。

第二组曲共分为三部分:

1、日出:音乐表现了迷朦的朝雾、岩石上滴下的露水珠和淙淙流水声;长笛与三把小提琴模拟出小鸟的鸣叫声;远方的牧羊人赶着羊群,吹着牧笛走过来。太阳升高了,大地沐浴着金色的光辉;昏睡中的达芙妮终于苏醒过来。接着,音乐描写了达芙妮和克罗埃重逢时的喜悦心情。

2、哑剧:以长笛独奏为主,乐曲开始奏出具有异国情调的伤感旋律,表示克罗埃跳起典雅舞蹈。接下去,音乐描写达芙妮与克罗埃拥抱在一起,回忆起他们曲折的经历等等;最后,一群姑娘拿着铃鼓上场,男青年们也闯了进来。结尾的情绪极为热烈、沸腾。

3、群舞:先出现的是舞蹈性的主题,随后是群舞,音乐对欢笑喧闹的场面进行了描绘和渲染,之后,小提琴奏出爱的主题。这个主题不断发展,在各种乐器上变化对比,将乐曲欢乐的情绪推向最高潮。

《波莱罗舞曲》:波莱罗舞曲是一种西班牙舞蹈音乐。拉威尔的《波莱罗舞曲》所以出名,因为它的结构特别,这个结构从开始到末了只有一个乐句,一个节奏,变化完全靠音量和配器。

开始的时候,音量微弱,旋律由长笛吹出。然后同一旋律,同一节奏,换由不同的乐器奏出:单簧管、巴松管、低音巴松管、双簧管、抑音喇叭、萨克斯;音量越来越大,伴奏也越来越繁复,但旋律一音不易,节奏的徐疾也丝毫未改。最后伸缩喇叭、提琴、高音管乐器和铜管乐合奏主题,宏大的音量把乐曲带到高潮。忽然音乐转了E大调,持续了八小节,伸缩喇叭的滑音把音乐带回原来的C大调和弦,全曲告终。

《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G大调、拍、广板、回旋曲式。帕凡舞曲又名孔雀舞曲,起源于16世纪后半叶的西班牙,是一种二拍子的慢速宫廷舞曲,其旋律优美婉动人。这首乐曲也是拉威尔的练习作品,也是成名作,其中调性与和声十分有特点,中部出现了五声调式,具有浓郁的东方色彩

它的曲式结构为回旋曲式,没有前奏,主题开门见山,非常流畅,像是一曲悲歌,钢琴伴奏手法也较简单,仅用八分音符的分解和弦在每一拍上轻轻点一下;第一插部转成了D大调,乐谱用的临时升降号。在和弦的伴奏下,旋律显得很微弱,它从高音一直向低音滑去,似悲伤情感越来越折磨着他的心;然后主题再现。这一次,伴奏和声织体加厚了,显得更激动一些。结尾时,用较强的力度,引出了第二插部;然后主题第二次再现,伴奏采用分解和弦,优郁的情绪有些缓和。最后,乐曲用保持音强调其乐思,然后用有力的演奏,引出琶音、属和弦和主和弦,结束全曲。

END

*部分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