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出来了

月亮出来了。

刽子手手持大刀砍向为求婚而猜谜失败的波斯王子,在杀气腾腾的气氛中,远方悠然地流淌出童声合唱《在东方山顶上有鹳鸟在歌唱》,旋律的灵感来自中国民歌《茉莉花》。

这是普契尼歌剧《图兰朵》开场第一幕,美丽而冷傲的中国公主图兰朵上场之前的场景。

巴罗的《中国旅行记》出版后的120年,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1924年创作了自己生前的最后一部歌剧《图兰朵》,讲述的是中国元代北京城里的一位公主图兰朵,为了复仇,她给各国求婚者提了个条件,谁能猜出她的三个谜语,就招他为驸马,并将皇位给他,如果答不出,就被砍头。这部三幕歌剧用《茉莉花》为音乐主题,使此歌更加风靡世界,成为代表东方中国的文化符号之一。

普契尼只是运用《茉莉花》最为有名的作曲家之一。在他之前,还有很多西方人在传播《茉莉花》,仅在19世纪末,就有大量的民歌集、歌曲选和音乐史论著里都引用了《茉莉花》,比如德国人卡尔·恩格尔1864年编写的《最古老国家的音乐》、丹麦人安德烈·彼得·贝尔格林1870年所著的《民间歌曲和旋律》、英国人格兰维尔·班托克的《两首中国民歌》、《各国民歌100首》、波希米亚人安布罗斯的《音乐史》等。

现在,人们很容易理解《茉莉花》的西传。音乐理论家钱仁康认为,在19世纪中叶以后,外国入侵、洋务运动使得中国民歌通过各种渠道西传有了更多的机会,“而《茉莉花》在西方的广泛传播,则得益于其自身的特点:一方面,它的五声音阶曲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它的流畅的旋律和包含着周期性反复的匀称的结构,又能与西方的审美习惯相适应。”就像班托克所说的,《茉莉花》“包含着同时能为西方人和东方人的耳朵所接受的优越性”。《茉莉花》的流传绝不是偶然的。

进入20世纪,《茉莉花》在西方进一步流传。钱仁康撰文说,1911年,英国作曲家班托克出版了《各国民歌一百首》,把《茉莉花》的钢琴伴奏写成一首二部卡农,并先后编入了《两首中国歌曲》、《七首中国歌曲》而广为流传。在美国,1922年博茨福德编的《各族民歌集》和1937年格林编的《各国歌曲集》都收入了《茉莉花》,显示这首歌已经成为中国民歌的代表。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世界推荐《茉莉花》,并将其确定为亚太地区的音乐教材,《茉莉花》更是被各国艺术家广为传唱。法国歌手米哈伊,具有极高的国际声望,是法国歌曲在全世界的使者,在她多次访问中国时,都唱《茉莉花》。在美国萨克斯演奏家凯利·金的动人乐曲中,他改编演奏的《茉莉花》长达8分钟,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也演绎过清新活泼的《茉莉花》。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