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月16日,俞逊发先生在北京民族宫举行了“俞逊发笛子独奏音乐会”。本次音乐会,是建国以来第一次真正公开的、以演奏笛子音乐为目的的独奏音乐会。俞逊发先生不仅将《三五七》和《喜相逢》等具有传统的南北方特色的乐曲一并搬上了舞台,笛曲《秋湖月夜》、《汇流》等一批新作品的展示,诠释了他对当时笛子音乐发展的前瞻性。同时,音乐会还掀起了人们对笛子音乐艺术的思考,为后来的演奏家能够举办不同风格、不同设想的独奏音乐会,和为此而创作大量的曲目开辟了先河,为竹笛艺术在创作、演奏等方面的科学系统性的发展,特别是南北演奏技术的交融起到了率先垂范的作用。俞逊发先生曾说:“艺术必须以民族魂为根基,才不容易被异化”。为此,他常深入到民间,学习昆曲、婺剧、绍剧、河南梆子、京剧、囊玛、花儿、信天游、二人台等各种戏曲和民歌,了解乡土文化,使他的音乐始终保存着浓郁的民族风味。同时,俞逊发不时汲取西方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他演奏的朱践耳先生作曲的《第四交响乐》,于1990年秋荣获第十六届瑞士“玛丽-何塞皇后国际交响乐作品”大赛奖,这是中国人乃至亚洲人有史以来第一次荣获该项大奖。该曲灵活地运用西方现代作曲的技法,并借鉴吸收了中国民族音乐的表现手法。俞逊发先生将竹笛极富民族特色的韵味发挥的淋漓尽致,且与西洋弦乐器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副大千世界丰富与深奥的画面,使整部作品具有极强的哲理性、民族性和国际性。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