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yue)辩(一)

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源自于我与挚友在路上关于音乐的辩论

主要的观点是“好音乐的是指用心创作的音乐”,另一个观点是“好音乐是指经过很长时间仍有不少人听的音乐”。

在这个辩论中谈到许多,我用回忆尽力地写下这些吧!

一个舞台搭在街边的万达广场上,与旁边的大蹦床与儿童蹦极设施比较除了光更亮些并不是特别突兀。台上一个少女正在BGM《少年》(梦然演唱)的环绕中更激情的演唱。挚友说她跑调了,我没大听出来。

吉他曲忆_吉他忆_忆吉他曲

梦然《少年》

这歌怎么样呢?当年单曲出来后,因杨坤对《惊雷》的点评而更加闻名。我觉得非常不错,豆瓣现在的评价是5.5。低分的原因在哪呢?听太多了,就觉廉价了。旁人终日在播放,还是惹人反感的,可能它进入大众认知不在抖音的话,分可能会高一点。

这几年这样的歌很多,《芒种》、《绿色》、《无人之岛》、《错位时空》,概括起来,他们共有的特点是:一个唱歌好听的歌手+重复两遍的不复杂的歌词+混音/编曲/和声+抖音流行+XX发行/XX传媒+伴奏不会突出(很少有古典乐器的演奏,吉他、架子鼓、节奏点是基本必不可少的).....在大多数评价中火之前人们非常喜悦,火之后却羞于启齿自己爱听。流量与评价是成反比的。

吉他忆_吉他曲忆_忆吉他曲

音阙诗听《芒种》

过去我是很喜欢一个专辑一个专辑的找自己心动的歌的,超反感抖音快手平台上的流行口水歌,现在逐渐接受了,并且对慢歌逐渐不耐烦了起来,手不受控制的拉进度。这或许是一种严重的退步,也没准是一种进步(对刻薄的改变?)呢。

挚友还保留对口水歌的鄙视,因我们所有人也承认,这确实是华语乐坛崩溃的原因之一。

我们的歌单不再是一水的职业歌手(盛名歌手),突然在某一刻多了网络红人,与突然爆火、之前从未出现的名字。

18年出现了陈逗逗、冯提莫、花粥、李袁杰、卖辣椒也用券(我敢把这个名字放在上面就是因为我不全认为这些歌手是不好的)。专辑由几年前的多歌一辑演变成一歌一辑,曲风从流行为主到DJ、吉他编曲、民谣、rap,一定还有很多......还有一个不得不提,“喊麦”曾经赫赫有名,几乎大多数人还是持有批判的意见,可是有少数人追求过吧!

吉他曲忆_忆吉他曲_吉他忆

MC六道《惊雷》

《惊雷》是2018的产物,可是我总觉得在之前的校园/网络就听过,或许是曼德拉效应了吧!哈哈!这歌怎么样呢?我想我也同许多人一样,反感,无比反感。从词来看,只有押韵,表述毫无逻辑,感觉也不是一个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写出来的,几个名词的堆叠,你也不能说这是列锦,要不然恐怕辛弃疾能挑着灯过来骂街。原作者说自己读了《道德经》,我想《道德经》恐怕没有这样的戾气吧。

“喊麦”的流行源自于文学文化的缺失,真的,我到现在还这么认为!

证明一下吧,翻开过去昙花一现的喊麦代表作:“一人我饮酒醉”“惊雷这通天修为天塌地陷紫金锤”“提笔在画西游,山外青山楼外楼”,哪一个不带着对古代仙侠的幻想,可哪一个带着逻辑与文字的底蕴呢?

可是别的形式也不该庆幸,我华语乐坛的其他所谓国风歌曲又都逃得出“底蕴的审问”吗?对西游的“改造”、对江湖的“遐想”真的就合适吗?

吉他曲忆_吉他忆_忆吉他曲

关于音乐

而这还只是词......构成歌曲的一部分。。。。。。

这个与挚友的辩论以及对音乐的反思成一个系列吧,多谈一些,我也有点累了。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