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PAGE 1浅析巴拉基列夫钢琴曲《云雀》摘 要米利·阿列克谢耶维奇·巴拉基列夫是俄罗斯的著名的19世纪的作曲家,同时也是出色的钢琴家。他是强力集团的一员,作为领军人物他与居伊等成员为俄罗斯的爱国进步作曲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极大的推动了俄罗斯的民族音乐发展。《云雀》一开始是格林卡乐曲,后来被巴拉基列夫改变成为目前的钢琴变奏曲,他把原声曲中的主体以及歌曲中悲伤的基调采用创作手法加以变化,通过云雀的鸣叫声音来表达,既保留了原有的音乐情感,还使得此乐曲更加的有韵味,达到了前后之间互相呼应的效果。本论文围绕巴拉基列夫创作的背景、旋律所用的特点、对音乐的分析,所使用的方法,展开了深入的分析。关键词:巴拉基列夫;俄罗斯民族音乐;《云雀》;音乐分析AbstractMili·aleksheyevich·barakirev is a famous Russian composer in the 19th century and an outstanding pianist. He is a member of Qiangli group. As a leader, he and other members, such as guy, have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patriotic and progressive composition of Russia and great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Russian folk music Skylark was originally composed by Grinka. Later, it was changed into the current piano variation by Balakirev. He changed the main body of the original soundtrack and the sad tone of the song by means of creative techniques. It was expressed by the song of skylark, which not only retained the original musical emotion, but also made the music more charming and achieved the effect of echo between the front and back fruit.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background of Balakirev's crea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lody, the analysis of music and the methods used.Keywords: Balakirev;Russian folk music; skylark;music analysis 一 绪论西方音乐的发展在十九世纪达到了高潮,浪漫主义这种音乐的风格在大师们不断创作与发展中而形成,在一大批对音乐充满热情和思想超前的青年们的推动下,本民族的音乐得到了极大地发展,巴拉基列夫作为他们之中的一员,推动了“强力集团”的产生,他们用创作的音乐来表达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

他的一生创作了两部十分优秀的交响曲,《伊恩拉美》这首钢琴幻想曲,以及歌剧《李尔王》的配乐,巴拉基列夫凭借着强大的想象力,一举成为了俄罗斯大众的推崇者。巴拉基列夫由于对格林卡民族音乐的喜爱,他用一生去向这位大师学习,最终创作出了改编自格林卡著名声乐作品曲《云雀》的钢琴曲《云雀》。(一)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通过研究并弹奏钢琴曲《云雀》后,我掌握了更多的关于钢琴作品《云雀》的知识,钢琴作品《云雀》的旋律使得听者十分陶醉,巴拉基列夫对于本声乐曲《云雀》进行了升华,提升了演奏手法,展现了他对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强烈热爱与浓厚的民族情怀。钢琴曲《云雀》虽不是当时最出名的钢琴曲,但是它却广泛地被后人弹唱,围绕着美好的大自然,通过鸟叫的声音表达了悲伤,本文章针对钢琴曲《云雀》的音乐与演奏的特性着重进行了分析,通过收集各种文献,查阅资料,发现目前关于本课题的研究仍然较少,因此本文对钢琴曲《云雀》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且对巴拉基列夫及他的创作背景进行了介绍。(二)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米利·阿列克谢耶维奇·巴拉基列夫于1837年1月出生在诺夫哥罗德市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小时候母亲带他来到了俄罗斯,他的母亲是他音乐的启蒙老师。

开启了他学习音乐与演奏的生涯,巴拉基列夫自幼便展现出了非凡的音乐记忆力。为了获得正确的方法与演奏习惯,他开始跟卡尔学习钢琴方面的知识,在这他认识了乌里贝雪夫,他是一位出色的音乐评论家,不仅在学习和机会提升上给了巴拉基列夫很大的灵感,并且把对于民族音乐的理想带给了巴拉基列夫,从此巴拉基列夫开始进行创作音乐。巴拉基列夫一心发展民族音乐,他在喀山大学学习期间因为卓著的演奏水平为人们所知,格林卡带给了巴拉基列夫极大的学习动力与激情,他在这时期创作出了《#f小调钢琴协奏曲》,而且在一场盛大隆重的音乐会上,亲自演奏了第一乐章。格林卡作为“俄罗斯音乐之父”把巴拉基列夫视作自己的继承人,巴拉基列夫对格林卡十分尊 崇,一生的时间都在追随这位老师。(三)创作背景十九世纪的六十年代在俄罗斯社会运动形式高涨中,产生了“强力集团”而巴拉基列夫正是强力集团的中心人物,强力集团又被称为五人强力集团是俄罗斯民族音乐艺术创作的一支主力军,他们在音乐领域做着摸索、探求独立性与民族性的音乐发展方向。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追求着内在思想内容与音乐演奏形式相结合,专业艺术的丰富表现力和音乐的质朴相结合,革新创造和忠实于民间创作的固有的传统的结合。

1812年俄法战争的胜利人民得到自由,随着浪漫主义乐派的传入,以民族性音乐为题材的作品得到了发展。作曲家们也逐渐的重视本民族爱抒发国之情的作品成为了当时最为流行的表现形式。巴拉基列夫根据格林卡一首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声乐作品《云雀》改编了一首同名的钢琴变奏曲,其中运用了非常多的民族音乐创作手法以及绚丽的音乐演奏形式,对格林卡作品做出了更为深刻的诠释,更为体现了俄罗斯民族性音乐的风格。二 格林卡音乐思想米哈伊尔·伊万诺维齐·格林卡是俄罗斯音乐发展道路上的奠基人,常被后人称为“俄罗斯古典音乐之父”。格林卡出生在一个幸福且富裕的庄园主家庭中长大,在乡村的生活中成长的经历促使着格林卡体会到了俄罗斯的生活习俗与俄罗斯美丽的风光,并且庄园里有着农奴乐队演奏着有关民间生活的音乐。这些成长中的经历与熏陶,使格林卡对民族民间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是他后期创作音乐的素材与源泉。艺术歌曲的创作是格林卡创作作品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云雀》则是众多的艺术歌曲中让人们广为流传的一首,该作品源于声乐套曲《向彼得堡告别》其中的第九首。本作品全曲运用了简单而又含蓄的表现手法描绘出带有俄罗斯本土曲调的音乐风格,更展现了俄罗斯美好的自然风光。

该作品采用了多段并列曲式结构,主题旋律是单主题旋律。从引子部分模仿鸟叫声音的婉转清脆,通过运用富有俄罗斯民歌风味的音乐色彩,使旋律悠扬且动人。通过歌词可以看出作者想要表达云雀找不到知心伴侣,最终落入大自然怀抱对美好自然风光的向往,乐曲开始于云雀的叫声中结束也结束在云雀清脆的歌声中。从格林卡的声乐作品《云雀》中让我们感受到了旋律的优美宽广和曲中的和曲中的深远寓意。三 巴拉基列夫《云雀》作品分析(一)钢琴作品《云雀》创作手法及旋律特征钢琴作品《云雀》的创作手法是非常丰富且多样的,本曲巴拉基列夫采用了鸟鸣式音型,鸟鸣音型贯穿了本曲的前引子变奏以及尾声。尾声处的鸟鸣音型保留了引子的基本音给人一种首尾遥相呼应之感,调性随之转为了大调使全曲结束在一片温暖祥和的场景中,整体上看来乐曲布局非常的精巧。在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们也采用过鸟鸣式,因此本曲有着非常明显的浪漫主义时期的演奏风格。变奏的手法则是本曲的主要创作手法,其中本曲虽然为改编曲但是仍保留了原曲的固定结构以及分节形式,本曲的主题结构为主体、变奏一、变奏二。该作品中变奏手法运用最为丰富的部分是该曲的变奏一,结构与和声的走向延续了主体部分,但通过八度主旋律与32分音符大篇幅跑动将音乐的情绪推向了高潮,这与简洁的主体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该曲的创作手法上看,华彩乐段与浪漫主义时期肖邦的华彩乐段创作技巧极为相似。变奏二则充当了华彩部分与尾声的缓冲,音乐情绪较为舒缓使用了大量的离调与和弦外音,将原曲的和声走向打破,通过渐弱的处理方式结束变奏二。尾声部分运用了颤音等简单的单音与八度对主体部分进行了重复,使乐曲得到了统一。(二)曲式结构巴拉基列夫钢琴作品《云雀》是一首改编自格林卡同名声乐作品《云雀》的一首变奏曲,该作品的调式为降b小调,拍,其曲式结构为引子主体变奏一变奏二尾声。表1 曲式结构引子主体变奏一变奏二尾声1-1213-3334-4950-5455-70该作品从引子部分就紧扣主题,运用排比的手法使作品更加能从听觉上体会云雀的声音悠远而又近在咫尺的感觉。引子部分可以分为三个乐句,三句都使用了倚音琶音等装饰音由低向高跑动,来模仿出云雀的声音,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该作品主题部分完美的体现了作者改编灵感以及整部作品主题的体现,共五个乐句每个乐句都采用了同头异尾的创作手法。在第四乐句是调性由将G大调转致降e小调,运用颤音与琶音的跑动将整个作品推向高潮。该作品变奏部分采用了多声部和声织体,仍然是主题旋律。通过左右手分别弹奏主旋律配合右手不断跑动的音阶与左手的分解和弦配合,使乐曲的音乐听起来更加的辉煌宏伟,运用了保持音与强弱的对比是主题在音乐的表现中非常的鲜明。

变奏一与变奏二之间用了音阶上行的走向作为衔接,该曲变奏二部分右手的八度与左手柱式和弦, 力度为强使变奏二给人更加的气宇轩昂的感觉。该作品尾声处对引子部分做出了再现,再次出现了引子部分的材料。使整个作品的开头结尾相互呼应,非常完美的做到了主题的统一尊重了原作者的创作理念。四 巴拉基列夫《云雀》作品演奏启示钢琴曲《云雀》从演奏的风格可以发现整个乐曲受原曲的影响非常大,可以感受到巴拉基列夫对格林卡的崇 拜,和对俄罗斯民间音乐的热爱。通过聆听音乐既能感受到情感洒脱的情绪也有宽广宏伟的感觉,在弹奏中会发现富有歌唱性的演奏,对后来俄罗斯学派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一)具有歌唱性的演奏巴拉基列夫的《云雀》虽然是钢琴作品,但由于是声乐作品改编而来,在演奏时一定要注意其歌唱性的表达。该作品通过使用大篇幅的连音线来表达乐句的歌唱性,所以在演奏时一定注意连音的演奏。以引子部分为例,演奏者应注意每一个音下键前手指应做好充分的准备,手指肚贴着琴键慢触键演奏。演奏者还需注意注意句子力度的变化,每一乐句都应像说话一样有着强弱的语气,左手的琶音要轻巧带过,主要凸显右手的主题旋律。图1 巴拉基列夫的《云雀》谱例1(二)多声部演奏的控制钢琴曲《云雀》从变奏部分开始,便运用了多声部多层次的和声织体,来为乐曲增添色彩。

多声部的作品对于演奏者的触觉与听觉的要求都是非常的高的,演奏者应在初练习时将主旋律的音从众多音中拆分出来,不断练习锻炼听觉与肌肉的记忆。在变奏部分主旋律的音上方都有保持音记号,演奏时应把音符的时值充分弹满,使主旋律在演奏时可以清晰连贯,变奏部分属于该曲的难点,一定要多加练习。图2 巴拉基列夫的《云雀》谱例2(三)装饰音与音阶的跑动钢琴曲《云雀》采用了大量的装饰音,而这些装饰音的演奏,则对演奏者手指的独立性有着一定的要求。本曲中出现较多的是鸟鸣音型的倚音和颤音,在练习这些装饰音是建议演奏者将倚音与颤音单独练习,从慢速一点点加速逐渐锻炼手指的灵活独立性。通过积少成多的练习,指尖的灵活度得到提高,就可以熟练的掌握本曲弹奏装饰音的技巧。本曲从33小节处开始便有了大篇幅的跑动,跑动的速度不仅和手指的能力有着极大的关系,也和合理的指法有着很大的关系,在确定指法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练习有了肌肉的记忆在可以快准的下键,从而在演奏跑动时的速度得意达到标准。音阶的演奏一定注意上行减强下行减弱的原则,演奏时每一个音都是有准备的落键,手指积极主动且快速的落键。本曲的琶音部分在演奏时也是非常值得注意的,由于是左右手交替且近距离的演奏,演奏是一定注意不可以粘连,要保证每一个音的颗粒性。

掌关节在弹奏的之后要积极主动的挥动,使琶音部分清晰连贯的跑动。图3 巴拉基列夫的《云雀》谱例3(四)速度与力度钢琴曲《云雀》在引子部分是Andante行板速度为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分钟63拍,该处的节奏自由,因此演奏时一定控制速度注意本曲的歌唱性与流动性。到了主题与变奏的部分则从行板转为小行板Andantion,其速度比行板略快一点,但整体感觉走向不变。在主题与变奏一的链接部分出现了32音符的跑动,该处的速度加快是为了将作品推向辉煌部分。变奏到尾声的过度部分速度的变化较多,特别是在54小节处由快速的跑动在后两拍处速度减慢。尾声部分的速度是poco meno soddo为稍放慢的意思,可以与引子部分行板的速度一致。在演奏时注意速度是尤为重要的, 一首曲子的基调与其速度有着非常总要的联系。本曲的力度引子部分每一句的前两小节都是弱渐强渐弱,像轻轻的诉说一样,每一句都是圆滑的抛物线,每一句的后三小节鸟鸣音型都是pp,此处给人一种伴奏的感觉为了强调前两小节,也模仿了鸟儿的叫声。主题旋律部分每四小节为一句话,此处的歌唱性是及强的,所以演奏时必须掌握好每一句的起伏,33小节的音阶跑动一定注意上行渐强下行减弱的原则,33小节的强弱处理是非常丰富的既要保证跑动的速度也要将力度进行的明显。

到了54小节后两拍处在渐慢的基础上将力度渐弱,接入尾声力度的走向为,弱奏能带有结束感有着美好浪漫的憧憬与想象。结论综上所述,巴拉基列夫钢琴曲《云雀》通过改编格林卡同名声乐作品,本曲改编的成功之处在于他不仅保留了原曲浓郁的俄罗斯民族音乐风格,还加入了独特的变奏、华彩等手法赋予钢琴歌唱性与抒情性,使整个乐曲更加辉煌。在钢琴曲《云雀》中演奏者在演奏前应对原作者的创作背景、思想理念有所了解,并通过对原作的主题思想去分析改编曲的理念。演奏者还需对乐句的划分与音乐的内容有着明确的认识,注意乐曲的流畅性与变奏时主旋律的突出,演奏者要认真处理该曲的力度记号,这对本曲情绪的表达是极为重要的。通过对钢琴曲《云雀》的学习,使我更加的了解民族性音乐的爱国精神,并在查阅资料的同时对本曲理论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本曲也使我学习到了非常多的演奏技巧。钢琴曲《云雀》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民族性作品,我相 信,随着社会对民族性的重视,会有更多优秀的民族性音乐被创作。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