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独奏阿炳_比阿炳好听的二胡曲_二胡名曲阿炳

二胡独奏阿炳_二胡名曲阿炳_比阿炳好听的二胡曲

说起华彦钧这个名字您可能比较陌生,但是要是说起阿炳,那么,对于无锡人来说,那是太熟悉了。

阿炳是一个瘦瘦高高,戴着礼帽、墨镜,拉着胡琴在城里面到处卖唱乞讨的盲人,蛮有风度,人称瞎子阿炳。旧社会过来的无锡人,可以说没有哪一个人不认识阿炳的。

比阿炳好听的二胡曲_二胡独奏阿炳_二胡名曲阿炳

大概在1979年我高中毕业前后,我在夜里喜欢听半导体无锡电台的节目,在那个没有什么娱乐节目的年代,能听听广播就是很大的满足了。到了晚上九点多,九点三刻这个样子,电台广播结束,会播放一首终了曲,就是电台要和我们说再会的时候,会有一种莫名的悲情升起,依依不舍,令人留恋。美妙的乐曲穿越夜空,虚无之间,只觉得好听,那就是著名的《二泉映月》,而此时明月清风,伴人入眠。而当时我只听乐曲,还不会去想,并没有去探究作曲者是谁,他又有什么样的人生和故事?

二胡独奏阿炳_二胡名曲阿炳_比阿炳好听的二胡曲

正是听广播的这个渊源,让我和阿炳、二泉映月结下了缘。1983年,我被分配到无锡锡惠公园工作,这里有大名鼎鼎的天下第二泉,也是二泉映月响起的地方,我成了这个景点的管理者和守护者。而正是同一年的1983年,在离二泉这个景点大概二里路的地方,阿炳墓被迁移到惠山的山脚下,阿炳长眠于二泉之畔,成了一道风景,而我,也成为这个墓园这道风景的看护者。几乎每个月我都会来这个墓地看看,去看那个铜像,和阿炳说说话。

华彦钧出生于1893年8月17日。他的父亲是一个优秀道士,号称铁手琵琶,是无锡城中心崇安寺里面一个叫雷尊殿的当家道长,名叫华清和,也叫华雪梅。而阿炳的母亲本是无锡一家大户人家,一个姓秦的寡妇,她悄悄地爱上了清秀而才华出众的道士华清和,但不幸的是,在阿炳出生后不久,逼于秦家和社会舆论压力就投河离世了。由于封建理教的束缚,阿炳作为一个私生子,一生下来就被华清和送到他老家无锡县东亭镇一个叫小泗房巷的地方,让家里亲戚代为抚养,直到8岁的时候才回到无锡城里父亲身边。

据说,阿炳的大名“华彦钧”颇有来历,是江西龙虎山张天师所起,但我觉得不太可靠。因为据历史资料,只有63代张天师1946年来过无锡,其它张天师并没有来过,张天师年纪也比阿炳小11岁,那么这个名字怎么个起法呢?而阿炳这个小名倒的确是风水先生认为他的五行中缺火而补他一个火字旁的炳。炳字有光明之含义,可是阿炳却偏偏在中年时双目失明,命运真会开玩笑。

在庙里,在公开场合,华清和并没有和阿炳以父子相称,对外,阿炳称华清和为“师傅”,而华清和则对别人说,这孩子是他在乡下领养的小道士。他悄悄地送阿炳去读私塾,教他识字描红并开始教授他道教乐器,比如鼓、笛、萧、二胡、琵琶等等,在学习的过程中,阿炳表现出超强的音乐天斌,只要上手的乐器,吹拉弹唱他样样精通,大人们都很喜欢他。17岁的时候他开始在外面做道场,有一次出会巡游,他站在大车之上,担当鼓手,英姿焕发,沿途百姓叫好鼓掌。由于他年轻有为,道术精湛,人又长得一表人才,大家都夸赞他为“小天师”。。

但是好景不长,在共同生活了二十来年后,阿炳的父亲在1928年前后因病不幸去世,而此时的华彦钧35岁,正当壮年,他继承了父亲的职位,担当起主持雷尊殿的工作。由于他名声在外,道场十分红火。但一切的因素都会因人而改变,无人管教的阿炳有了点钱就不学好样,不能自持,交友不慎,和社会上的三教九流混在一起,近墨者黑,不知什么时候,他学会了抽鸦片,还常去花柳场所,可谓吃喝嫖赌,坏毛病不少。1930年左右,正当年壮的阿炳染上了梅毒,双目先后失明,从此以后,家道中落,他走上了下坡路,法事是无法主持了,雷尊殿也不能由他作主了,生活无着的他只能流落在无锡街头,靠卖艺乞讨为生。这也是老一辈知道阿炳底细的无锡人看不起他的原因,他们认为阿炳是自作自受,自讨苦吃,他为自己的荒唐而付出自己生活的代价,毕生受难受罪,不得翻身。而对于这一段历史,后人为尊者讳,一首《二泉映月》掩盖了一切。羞于描述,总是说万恶的旧社会逼得阿炳过上贫苦的路。现在看来,这是不够客观公正的。

二胡独奏阿炳_比阿炳好听的二胡曲_二胡名曲阿炳

病后致盲的阿炳在无锡难于生活,他有过一段漂泊去上海谋生的经历。他在昆曲班仙霓社担任琴师,弹奏三弦,并在电影故事片《七重天》中担任群众演员,扮现盲人。这部影片由著名演员周璇主演,拍摄于1939年。揭露了上海孤岛时期,社会的黑暗和下层人民生活的痛苦。在这部们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阿炳的真实影像。

日寇占据无锡期间,他一度回家乡东亭避难。后来,回到城里后,丢失了道观业务的阿炳为了生计,只能操起乐器上街卖唱。从1930年到1947年这十七年间,阿炳一直在为自己的生计而奔波,事实上他已沦落为一个街头乞丐,常常是饥寒交迫。但正是这一段不平常的人生,显现出他人生的光芒。

阿炳的卖唱不是拉一曲就乞讨,而是自创一套“说新闻”的样式,通过边说边拉的表演形式,表达他的思想情感,显现出他的才华和独特的人格。他随身带的乐器有二把,一把是琵琶,一把是二胡。墨镜和礼帽是他的标志。在表演过程中,他会把胡琴倒过来,用胡琴的柄勾着他的礼帽,人原地不动,用琴转着圈接受街头听众的施舍,非常的有趣。

二胡名曲阿炳_二胡独奏阿炳_比阿炳好听的二胡曲

说新闻,怎么个说法呢?阿炳是盲人,无法看书读报,但他人聪明,常常在茶馆街头卖唱时收集各种道听途说的时事和社会新闻,再将这些有趣的新闻通过自己巧妙的编排变成十分上口押韵的无锡白话,辅以响板和二胡、三弦和琵琶等乐器,寓艺术性、民俗性与文学性、思想性于小品之中,非常动听。

1932年1月日寇攻占上海,十九路军纷力阻击,给日军以沉重打击,阿炳将这一段故事编成说新闻《十九路军英勇抗敌》,在无锡市民中到处传诵。他还在惠山卖唱,将一首跟惠山寺和尚学到的曲子编演成二胡曲,名《听松》,借岳飞抗击金兵来表明与日寇血战到底的决心,一方面表明了阿炳自己的态度,另一方面也宣传了抗日,表达了民众和社会普遍的心态。1935年,上海青年团万余人去南京请愿,滞留无锡火车站,被国民党当局阻拦,阿炳将听来的消息编成说唱,在市中心崇安寺“三万昌”茶馆前表演,遭到无锡警察局一分局局长高崇山冲击,而老百姓支持阿炳,喜欢听他的说新闻。

1938年,日伪统治无锡期间,伪县长高伯飞扬跋扈,为非作歹,被游击队潜入光复门城内处决,一时,无锡全城禁闭,搜查游击队员。阿炳将听到的这一消息绘声绘色地在城中茶馆说唱,老百姓听了都拍手叫好。同年,阿炳还将游击队暗杀汉奸沙壳子吴正荣的事编成《汉奸的下场》沿街演唱,老百姓无不叫好。由于沙壳子黑恶势力敲诈勒索,鱼肉百姓,老百姓敢怒不敢言,所以阿炳的说唱在全城传唱,成为无锡当时最热闹的新闻。阿炳粗中有细,他也担心黑势力报复,在结束演唱时他会说:啥人要去报信害我,叫他绝子绝孙,天诛地灭。

阿炳是有分寸的人,他心中痛恨日本鬼子,也骂日本鬼子,但在具体问题上还是有策略的,好汉不吃眼前亏。他在城外卖唱,要回到城中自己家,必须经过城门,而此时夜已深,城门紧闭。阿炳摸到城脚下,拉起他的二胡,而看城门的往往是二鬼子朝鲜人,可能比较好说话,就不难为阿炳这个盲人,一般会开城门,放他进城,而此时阿炳也会乖巧地用二胡拉起日文阿里阿督,表示谢谢,二鬼子从胡琴中听得懂这个意思,也很开心。

也是因为日本人的关系,阿炳现存唯一的照片就是良民证上他拍的盲人照。说起这张照片的来历还有一个小故事,五十年代初,一天,在无锡市文化系统的钱惠荣先生在办公室工作,突然有一个人来找他,说是在崇安寺小学一堵老墙缝里找到一张照片,可能是阿炳的照片。这张照片就一直躺在钱老师的抽屉里面,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纪念阿炳的时候才得以和大家见面。

而在后来无锡公安局的档案里面,又找到了当时的良民证底册,上有阿炳和他的妻子的照片,照片上的阿炳头戴礼帽,面容清瘦,留浓密胡子,住处是“图书馆路三十四号”,并注明阿炳的职业是“演奏”。在1951年所建的户口登记簿,这一页档案显示了阿炳1892年7月9日出生,1950年12月死亡,私塾文化程度,失盲,职业是道士。另外登记表上还有一行字“华阿炳为全国音乐艺人”,估计是后来加上去的。

二胡名曲阿炳_二胡独奏阿炳_比阿炳好听的二胡曲

抗日战争结束以后,国民党发动内战,政治腐败,经济萧条,物价飞涨,民不聊生。阿炳不满现实,说唱《金圆券满天飞》嘲讽国民党政治腐败,唱词是:“金圆券,满天飞,花花绿绿好东西。早上可以买头牛,晚上只能买只鸡。十万金圆券,只够买升米。”国民党政府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民怨如沸,阿炳编成唱词,辛辣讽刺。如:“印花小,发票长,本来印花贴在发票上;捐税多,印花长,发票只能贴在印花上。”有一次,国民党军阀汤恩伯要阿炳给他的十三姨太唱生日堂会,阿炳断然拒绝,遭到一顿毒打,可阿炳毫不屈服,并编了唱词,拉起二胡痛骂他们。

某种程度上,阿炳在政治上是进步的。据熟事人回忆,抗战胜利后,中共地下党在中国饭店附近开秘密会议,阿炳就坐在门外望风,为地下党看门。

不幸的是,阿炳吃鸦片的恶习一直没有改变。民国36年,也就是1947年,阿炳55岁,昇泉茶馆老板吴大海要收回已经典给他的阿炳的半间住房,阿炳生活日益困难,贫困交迫。阿炳从下半年起,终止晚间卖艺,有时白天也不上街说唱了。肺病发作,卧床吐血,从此不再上街卖艺,在家以修理胡琴为业,艰难度日,度日如年。1948年,阿炳被国民党当局关进“中独山戒烟所”。释放后,无法再行卖艺,百感交集,拉出了二胡曲《寒春风曲》。1949年无锡解放以后,阿炳作为流浪人士,吃鸦片的无业人员一直被管制,直到他后来去世。

比阿炳好听的二胡曲_二胡独奏阿炳_二胡名曲阿炳

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发扬和广大纯属偶然。我亲自听过最重要的当事人,原南京大学教师黎松寿先生的回忆,他说他老家是广东人,父亲是在无锡火车站工作的,当时他们家和阿炳家住得很近,小时候一直去阿炳家玩,还跟他学二胡。学着学着就一直听阿炳拉的乐曲。后来,黎松寿随父亲调到了南京,之后他也就一直在南京工作。

1949年,黎松寿在音乐学院老师杨荫浏家玩,偶然间,操起二胡拉了起来,无意拉了一个乐曲,杨荫浏留意起来,就问,松官,你刚才这首乐曲这么好听,我好像在哪里听到过,叫啥名字呀。黎松寿就说,哦,这首曲前早先在无锡的时候常听阿炳拉过。杨说,阿炳是不是那个瞎子阿炳?黎说,是呀。

二胡独奏阿炳_二胡名曲阿炳_比阿炳好听的二胡曲

黎松寿夫妇(作者左面),右四为王木东、右五为钱惠荣

黎松寿年轻时候也随阿炳学过二胡,但他家门第高,父亲不许他和阿炳交往,也就作罢。杨荫浏听了黎松寿的乐曲后当即来了兴趣,他布置黎松寿到无锡看看阿炳怎么样,以便来年去录这首曲子。黎松寿当年在音乐研究所工作,以抢救民族音乐为课题。

二胡名曲阿炳_比阿炳好听的二胡曲_二胡独奏阿炳

作者与黎松寿先生

1950年9月,杨荫浏、曹安和、黎松寿等人找到了阿炳,阿炳长期生病,没有精神,二胡也不知哪里去了。在一般布置后,在崇安寺的三圣阁上,他们请阿炳拉二胡,并用当时最先进的钢丝录音机作了现场录音。在阿炳完成了乐曲的演奏后当即进行了回放。阿炳听到从机器中播放他刚才演奏的二胡曲后激动地说,好仙呀,好仙,我的曲子跑到机器里面去了……

杨荫浏问阿炳刚才拉的曲子叫什么名字,阿炳说没有名。杨荫浏又问那么这曲子你常在哪里拉呢,他说在城里拉,也到泉上拉。泉上就是惠山著名的天下第二泉。杨荫浏就说那我帮他起个名,就叫二泉印月吧,因为广东音乐中有一曲名叫三潭印月,为了表示不同,城中有一条河叫映山河,就改叫二泉映月。阿炳说,杨老师你是读书人,学问大,就依你的,就叫二泉映月吧。

二胡名曲阿炳_比阿炳好听的二胡曲_二胡独奏阿炳

阿炳一共录了六首曲子,三首二胡曲,分别是《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三首琵琶《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据说阿炳会200多首曲子。由于钢丝用完,这次只能录六首曲子。杨荫浏他们和阿炳约好,来年再来无锡录音。之后,杨荫浏又写信要阿炳去天津中国音乐学院教授二胡,由于阿炳生病等原因,一直没有实现。仅过了几个月,1950年12月,阿炳就因病去世。被葬于青山湾的道士墓地。享年57岁。

二胡名曲阿炳_二胡独奏阿炳_比阿炳好听的二胡曲

1978年6月,小泽征尔造访中央音乐学院,他指挥交响乐团演奏了《二泉映月》。第二天,在听了17岁的姜建华现场演奏的《二泉映月》后。他说:二胡甚至比小提琴、大提琴更具有感动心灵的力量,你的二胡最能表现那种无言的痛楚和失落。他说:如果我听了这次演奏,我昨天绝对不敢指挥这个曲目,因为我并没有理解这首乐曲。这种音乐只应该跪着听,站着坐着都是不恭敬的。说话间,他真的顺势要跪下来。他的眼中闪动着感动的泪光。对此他在报纸上说,用“断肠”这个词是最贴切的。后来,日本《朝日新闻》发表了一篇文章:主标题:“一首优美断肠的乐曲——《二泉映月》”副标题:“深深地被中国作曲家阿炳所打动”由于名人效应,阿炳的《二泉映月》从此名扬全世界。据说,美国人还将这首乐曲刻录在白金唱片上,随卫星飘荡在太空中。

阿炳是近百年来最杰出的民间音乐家,《二泉映月》是震撼人心的音乐,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钱仁康在纪念阿炳诞生一百周年纪念会上说:阿炳的名字应该用黄金写在中国的音乐史上。这是目前对阿炳音乐人生最高的评价。小泽征尔说:“我泪流满面,不能说这支曲子本身是悲凉的,(而是因为)它有着积极的精神,却流露出哀婉的情感。这种感觉是无形的,发自内心的,全人类共有的。”

二胡名曲阿炳_二胡独奏阿炳_比阿炳好听的二胡曲

二零二零年七月十二日

文/金石声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