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洛克时期到20世纪

这些作曲家的手竟可以用一幅图来概括

这是一张描绘了八位个性迥异、在各时期极具代表性的作曲家兼钢琴家双手的趣图。其刻画之生动、贴切和传神,令人忍俊不禁又啧啧称奇,无怪乎它曾在以音乐学院师生为代表的朋友圈中长时间刷屏的火热程度了。

先来围观一下学过钢琴的网友们的“神吐槽”吧。

@布丁味儿Loki:肖邦——流动着搅拌如打蛋器;贝多芬——力度,力度,在你心上用力地开枪;拉赫玛尼诺夫——只有触手才能完成;李斯特——《钟》之类的虐裂你的虎口;布列兹——听听sonata便知都是一块一块的;凯奇——哥玩的就是情怀;巴赫——精密如机械;德彪西——你看这月光多美,让我们轻一点,再轻一点……

@Roxanne-Wu:肖邦——刮到你停不下来;贝多芬——有多重砸多重;拉赫玛尼诺夫——为什么不是长了20个手指;李斯特——有多大跨度就写多大;布列兹——音块;凯奇——我玩儿氛围,就不好好弹琴;巴赫——机械化准确到你哭;德彪西——要多软有多软。

@79酱:凯奇有部作品叫《4分33秒》,一个音也没有,就坐在那不动,所以不用弹。

@皆川有希:李斯特那个手……大啊……一手跨十三个音,我们普通人也就八到九……

@浮躁的躁浮躁的浮:我变过锤子,变过打蛋器,变过机械爪,准备进化成羽毛的时候失败了……就此退出了江湖。

@任跳跳快跑:弹贝多芬的《英雄》被老师训斥没有力度,可我当年才六年级,怎么个有力度你告诉我……

如果你还是难以get到精髓,且让我们把图中的手逐一细细扒来。

“流动着的搅拌器”

肖邦

肖邦被公认拥有“最优美的手”。他一生共作有200多首作品,除少部分是钢琴与人声或其他乐器的组合外,其他全部都是钢琴曲——包括3首奏鸣曲、4首叙事曲、4首谐谑曲、4首即兴曲以及24首前奏曲、21首夜曲、27首练习曲、19首波兰舞曲、17首圆舞曲、58首马祖卡、2首幻想曲、2首钢琴协奏曲,此外还有摇篮曲、船歌等。

▲依照肖邦的手所铸的铜像

肖邦的钢琴创作广泛涉猎各种体裁,在这一领域里达到了浪漫主义音乐的最高成就。并且不论哪种形式,都强烈渗透着他精神世界中的个人体验,融合了他的各种“情怀”:最突出的便是单纯质朴的爱国情怀与忧郁伤感的浪漫主义情怀。

肖邦的钢琴作品演奏要求平稳有力、触键匀称。他对和声和旋律的处理都非常精致,他认为要展现柔和的主旋律,伴奏的部分必须尽可能地简洁而单纯。无怪乎他被冠以“钢琴诗人”之誉——这种如女性般细腻敏感略带忧伤、又饱含了内在爆发力的独特曲风,恰如诗歌所抒之情;而乐句中丰富而饱满的音色,又好像诗的韵律。

榔头般砸下来的重音

贝多芬

在贝多芬的音乐创作中,钢琴作品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他的钢琴曲中,力度的对比、高低音的转换、切分音的使用,以及强有力的渐强,都是贝式钢琴风格的基本特征。

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被誉为钢琴作品中的“新约圣经”。整套作品经历着一个发展的过程,前10首接近海顿、莫扎特的奏鸣曲,而其后的构思与手段则在不断地超越传统与自我,并通过作品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理性的追求。

“贝钢奏”中较为重要的是第8首“悲怆”、第14首 “月光”、第17首“暴风雨”、第21首“黎明”、第23首“热情”等,而最后6首则集中体现了其晚期的创作特征,音乐注重更关注内在的自我,以及自由无拘束的形式结构。重视运用对位手法,故意模糊乐章或段落之间的明显界限,乐章之间衔接自然,乐思速度变换频繁,是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先兆。

贝多芬《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巴伦博伊姆演奏版

贝多芬本人认为其作于1804至1806年间的《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即“热情”)是他最好的一首钢琴奏鸣曲,他将其献给了他的崇拜者弗兰茨·勃伦斯维克伯爵。“热情”的名称是汉堡出版商克朗茨所起,由于它确切地说出了该曲的本质,故沿用至今。评论家形容该曲为“火山的爆发”、“火山般的奏鸣曲”。

“章鱼手”

拉赫马尼诺夫

作为钢琴家,拉赫马尼诺夫是俄罗斯钢琴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拥有得天独厚的钢琴家优势——传说他患有一种“马凡氏综合征”的疾病,导致他的双手异常修长,能达到不可思议的跨度。他的手指能跨过12个白键,是迄今为止钢琴演奏手指跨度最大的演奏家。

▲拉赫马尼诺夫的手

拉赫马尼诺夫的作品极富俄罗斯民族色彩,充满激情且旋律优美,其钢琴作品更以技术难度著称,被纳入很多钢琴家的保留曲目中。

在音乐语言上,他综合了俄罗斯民歌、 城市浪漫曲和古老宗教歌曲因素,有异常灵活的节奏、浓郁深沉的和声、丰满厚重的织体、丰富多彩的配器、气息宽广悠长的旋律、强烈的力度对比,因此,他的作品有着独特的、俄罗斯式的忧郁深沉、气势宏大、刚毅果敢的音乐性格。

虐裂你的虎口的跨度

李斯特

李斯特是一位技艺超凡的钢琴演奏家,在当时地位卓著。他的钢琴作品显示出惊人的演奏技艺,力求发挥各个音区的音色作用,追求不同音色之间的对比效果,在踏板运用和演奏形体概念方面都有创见,大大扩展了钢琴艺术的表现力。并且,他还十分注意用高度完美的技巧来表达诗意的形象和内容。

李斯特的钢琴音乐受肖邦影响颇深。他吸收融化了肖邦的创作,在炫技性演奏上更为发展,其中引入了交响性和歌唱性因素,以及模仿小提琴跳弓,大量运用大音程跳跃,两手交织弹奏歌唱性的内声部,模仿民间乐器快速的同音反复等因素。

“木铲般的音块”

布列兹

布列兹是整体序列音乐的鼓吹者。他将20世纪的声音和传统音乐有机结合在一起,不断尝试制造新的结构与美感。他的一些作品有很强的即兴成分,各乐章之间的顺序在演奏时可以任意调整,常常对文本进行分割、重构,然后从原来的文本中抽取出新的意义,由于不同部分的组合形成不同的结构、制造出不同的文本,使得音乐孕育了无限的诠释可能,同时,不同部分在各种结构和系统中也重新获得意义。

弹的不是琴,是“情怀”

凯奇

约翰·凯奇(John Cage,1912~1992)是美国实验音乐作曲家、作家、视觉艺术家。他在1940年代中后期接触并接受了佛教禅宗思想的熏陶,这种充满思辨色彩的东方哲学思想在凯奇一生的音乐创作中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凯奇许多音乐思想和实践的基础,并且是凯奇背离传统音乐道路的主要精神动力之一。

约翰·凯奇的《4分33秒》

凯奇提出了“空的节奏结构”概念,即在作曲家划定的时间结构内,任何声音都可以投入到空的时间框架之中。他在著名的“关于一无所有的演讲”中反复强调禅宗中的“空”、“懵懂”的境界,基于这些理论,他构想一部实验性的作品《4分33秒》,在音乐史上首次将“silence”这个概念在音乐舞台上得以实现。凯奇在这部作品想要做的就是清空节奏结构,让它在一无所有的状态下,坦然地拥抱所有最纯粹的、自然发生的音,在空的结构框架内所有的声音,包括无声,都能成为音乐。

逻辑严谨入精密的机械

巴赫

巴赫《哥德堡变奏曲》,朱晓玫演奏版

巴赫是巴洛克音乐的集大成者。他崇尚理性、尊重科学,每一部作品都包含一定的哲学伦理,但表现形式却不是抽象的、教条的,而是和抒情、写景密切结合。

他继承了16世纪以来德国声乐和器乐的传统,吸收了意大利和法国音乐的技法,把复调音乐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包括提琴这样的主调性乐器,他都能赋予极其美妙的复调对位。同时,他又表现出创作主题旋律的巨大才能,他的旋律更加器乐化、个性鲜明而精练,他的旋律常与对位结合,将丰富的和声、调性的转换,融入赋格曲这类复杂的高级复调形式之中。他是复调音乐艺术的继承者和发展者,高度的复调思维与新颖生动的主调手法并用的成就,使巴赫成为音乐史上一位继往开来的关键人物。

巴赫的作品博大精深,浩如烟海。除歌剧外,各种声乐和器乐体裁无不涉猎。巴赫的两卷《平均律钢琴曲集》各24首,是钢琴文献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被世人称为钢琴音乐的“旧约圣经”。整套曲集以C大调开始,根据各音为主音的12种大调及12种小调分别写成前奏曲与赋格,按调性发展而排列。

柔软如丝绸,轻盈似羽毛

德彪西

德彪西是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典型的印象主义音乐追求感官印象的描绘,用音乐来表现作曲家通过听觉、视觉、幻觉甚至是嗅觉所捕捉到的对于自然现象、景物、人物等的感觉和印象。印象派音乐喜欢反映微妙和难以捉摸的东西,而不喜欢堂皇、不朽的雄伟气派。

印象主义音乐喜欢暗示和隐喻,而不喜欢过分夸张、直率和毫无保留。模糊的轮廓、朦胧的色彩、不易分辨的色调变化,都是印象派音乐的明显标志,它所塑造的种种幻境、印象和气氛,都同莫奈的模糊印象、塞尚的奇异梦境、雷诺阿的美妙温柔、修拉的眩目精巧相对应。

▲莫奈-日出

就像印象主义绘画一样,印象主义音乐主要体现在“色彩”上。印象主义作曲家为了突出音乐的恬淡、纤巧、妩媚,甚至带点伤感等情调,而爱用弱奏和极弱奏,乐曲中的力度高潮大多只是短暂的闪现。在旋律方面,旋律不具备传统观念的悠长线条,而是片断、零碎的形态,其器乐作品也没有大段的旋律,而是一些互不连贯的短小动机的瞬息自由飘浮,其中变化多于稳定,旋律的连绵进行从不被任何东西打断,调式虽未脱离大、小调体系,但广泛使用了全音音阶、五声音阶及中古调式等。

“手图”终极版——各时期代表作曲家的手

钢琴家的手在键盘上的跨度——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文 _ 编辑 _ E.L. | 图片来自网络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