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研究《春天奏鸣曲》第一乐章曲式分析【摘要】:《春天奏鸣曲》是贝多芬《第五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的别名,创作于1800年。作品的旋律明亮恬美,轻松活泼如同绚丽灿烂的春光,尤其第一乐章的旋律被人们看作是春天的气氛,春天的象征和代表。本文通过对《春天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曲式分析和研究。为进一步全面地分析音乐作品。正确理解作品内容及其表现方法奠定基础。【关键词】:曲式分析;奏鸣曲式《春天奏鸣曲》是古典乐派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创作的。贝多芬创作了十首“为钢琴与小提琴而作的奏鸣曲”。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小提琴奏鸣曲。在这些作品中并非小提琴占主导地位,钢琴同样没有被忽略。两件乐器是在平等的对话。《春天》的名称并非贝多芬本人所起,而是后人根据作品内容所赋予的。因为这部作品的旋律明亮恬美,轻松活泼如同绚丽灿烂的春光,人们都认为它的旋律是春天的气氛,春天的象征和代表,于是被人们恰当的称为《春天奏鸣曲》。尤其第一乐章保留了古典奏鸣曲的特色,由贝多芬本人最欣赏的一个抒情旋律开始,小提琴与钢琴一唱一和,小提琴的旋律在上行和下行之间作出幅度很小的游曳,是那样悦耳流畅,使人感到温馨。第一乐章是快板,奏鸣曲式,曲式结构图如下:广引入—广—_中心—T准鲁再璃1:L—}——’一II::||’一:‘46ll12{12”16!三I三。

兰lIl46l1212。ll16圜DTT38一。呈示部(1一)奏鸣曲式中的呈示部是整个音乐发展的基础,通过对比主题的陈述表达基本乐思。呈示部包括四个部分即主部、连接部、副部、结束部。主部(卜25):作为基本乐思陈述的开始,主部主题在所有的主题之中往往是最积极的因素,在决定整个音乐性质方面常占有主导地位。此曲主部是复乐段结构,l一10小节为重复材料的非方整性的守调收拢性乐段。乐曲以器乐化的抒情歌唱主题缓缓进入,在钢琴分解和弦衬托下由小提琴奏出,叙述的那么自然,优美流畅至极。主部在F大调上进行陈述,和声终止是D7一T的进行。从第11小节开始至20小节主题旋律由小提琴转入钢琴再次奏出,是这一主题的变化反复。其在调性和声进行与旋律上都无变化,只是后乐句扩充了5个小节,并且转入C和声大调并以s—T的进行结束了主部主题。整个主部让人们感觉到春天的气息,春风拂面使人心旷神怡。连接部(26—38):连接部常以主部的某些材料为基础加以发展和变化。有时连接部中可能出现新的主题,但也往往与前面的材料有密切的联系。此曲连接部由主部材料发展而成,开始转入降A大调。先由钢琴相隔八度下行奏出一连串16分音符,紧接着小提琴进入,与钢琴形成一问一答的形式先在D大调上陈述,后又转入G和声_圆黄河之声2012年第19期大调上陈述一遍,从两者的对话关系上可以看出钢琴声部与小提琴声部是同等重要的。

最后通过一个下行的半音阶进行进入到副部。副部(38—69):副部是一个带反复的扩充展开型乐段,由最初第一主题的柔情进入到一个刚强的第二主题。小提琴在钢琴铿锵有力柱式和弦的伴奏下,用跨小节的切分音演奏,丰富有力,激昂高歌,洋溢着贝多芬式的豪气,与主部主题形成强烈对比。副部主题转入c大调上进行陈述,半终止是D56一T的进行。bl乐句前四小节与b乐句在和声进行、织体等方面都一样,只是最后一个和弦转入c小调并且扩充b乐旬为12小节。其中运用了模进的手法,小提琴声部与钢琴声部交替演奏,一唱~和,充满力量。b1乐旬最后又转入了c大调,和声终止为K46一D7一T的进行。从54小节开始又将副部主题在钢琴上奏出,其调性、和声进行都保持不变。整个副部充满蓬勃的朝气,刚健和充满生机,具有不可阻止的动力性。结束部(70—86):结束部的主要意义是给予呈示部一个收束,也往往是给予已经陈述的基本乐思一个初步的概括。此曲结束部在c大调上进行陈述,巩固了副部调性。前四小节由小提琴奏出一连串的十六分音符,钢琴则为切分音的织体伴奏。紧接着旋律在钢琴声部再重复一遍。之后的几个小节再次将钢琴搬到了重要的位置,两件乐器是在平等的对话。

最后两小节转入F大调,和声终止为卜T的进行。然后乐曲将呈示部反复了一遍,最后和声终止转入A大调的主和弦并进入展开部。=、展开部(87—123)展开部是音乐形象矛盾冲突的中心,是基本乐思进行发展的最重要的部分。它由引入、中心、准备再现三个阶段组成。展开部自由选取呈示部中的素材交替或交织发展,且调性自由多变,以频繁的调性展开推动乐思的发展使音乐进入高潮。展开部前四小节是引入,其规模短小,材料单一,运用了主部主题头部动机,在A大调上进行陈述。从91小节到116小节为中心,其规模较大,多种主题材料交织发展。中心引用了呈示部副部的主题材料动机进行展开,由小提琴和钢琴交替演奏出来,并于98小节起出现三连音的跑动且以强有力的切分节奏贯穿其中,给人以积极、奋发向上的感觉。展开部的中心在降B大调上陈述四小节后又在降b小调上陈述一遍,和声保持不变。接着又是频繁的转调,转入f小调、c小调、g小调、d小调这样一个向上的五度循环转调将音乐推向了高潮。其运用的是同~材料并且和声进行为D~T。第117小节为准备再现,一直在d小调的属功能上陈述,以微弱的颤音在两种乐器间交替进行,为进入再现部做色彩性的准备。三,再现部(124—2)再现部使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之下的展开部的音乐趋于稳定,为乐思的发展做出明确的结论。

奏鸣曲式的再现部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变化的再现部,它必须按照奏鸣原则将副部与结束部的调性回归投稿热线:01o一63585731\63583013投稿邮箱hhz8zz8@8Inacom胡协奏曲《长城随想》音乐学分析二胡曲《长城随想》是我国著名作曲家刘文金先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完成的一部大型民族器乐协奏曲,被我国音乐界誉为“自刘天华以来二胡作品的又一里程碑”。这部作品的构思起于70年代末刘文金先生与二胡演奏家闵惠芬在访美期间,参观联合国大厦,面对墙上悬挂着的巨幅壁毯——万里长城,胸中不禁涌现出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他们感到,应该创作一首以饱经沧桑的长城为背景的乐曲,来叙述我们民族奋勇不息、前仆后继并最终走向光明的二胡作品。回国后,刘文金先生从1979年开始构思,直到1982年由闵惠芬首演成功,历时4年的创作,使这首作品在二胡的演奏艺术技巧、民族器乐表现力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突破,至今这首二胡曲在众多的二胡作品中也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此曲描绘了万里长城的伟大景观,从登临长城的畅想开始,慢慢发展到对伟大祖国美好未来的憧憬,整首乐曲都洋溢着作者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一部成功的作品,不仅要分析它的音乐本体,也要分析它背后的文化内涵,正如于润洋先生所说“一部比较严肃、深刻的音乐作品在我们的听觉感知能够直接把握的音乐本体后面,总是潜藏着某种精神内涵。

而的因素,造成音乐的内在动感。从体裁上看,它采用了西洋的协奏曲形式,但却没有拘泥在西洋音乐的框架内,在旋律写作上,更多运用了主题音调内在因素的不断延展,使其自然衍生出结构中所需要的新旋律,思维的展开畅达且富有个性。乐曲中还采用了一种很有民族精神的特性音调,使乐章之间有了更加深刻的联系。作曲家 很好地将外来的作曲技法与本民族的音乐传统因素结合,形成新的 民族音乐风格和民族气派。 《长城随想》共分为四个乐章,作者通过对伟大建筑长城的描 绘,借景抒情,以独特的艺术格调,讴歌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 畅想了中华民族美好的未来。饱含沧桑、浮想联翩的“关山行”; 铁骑驰骋、奋勇杀敌的“烽火操”;怀念战士、如泣如诉的“忠魂 祭”;高瞻远瞩、展望未来的“遥望篇”。每个乐章都具有相对的 独立性,各具特色,而这四个乐章又 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作者以真挚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诗人歌 手的风度气质,来抒发对古老长城的感受、讴歌中华民族伟大精神 和光辉灿烂的历史。 这种精神内涵应该是音乐学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从社会、历 第一乐章关山行 史的角度进行考察,才能真正揭示它的本质。” 本乐章采用单段体的写法,全曲共分有六个乐段(见右图), 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在音乐构思上并不强调对于万里长 具有主题呈示的结构功能。

城本身形态、景色的描绘,也不具体回顾历史上某次或几次激战的 序曲 窘乐段 第.二乐段 第一i乐段 第四乐段 尾声 场景,而是借助抒情和歌唱的二胡音色,从几个不同的侧面,去抒 发人们登临长城时的种种感受,并使之带有比较自由的“随想”性(116)小节(27~小节(49I_78)小静(79—105)小节(106~129)小节(13卜155)小节 no,同时注入作者对伟大长城的深切感受抒发爱国主义情怀。其结 构布局方面运用西洋协奏曲乐章间的对比原则,考虑到速度、力乐曲在倍大提琴和大提琴的低音主和弦G音的伴奏下开始,由弱 度、调式、调性等方面的变化,采用我国传统乐曲中常见的单主题 渐强,高声部以新笛摸进的形式自由展开,钟、磬、方响、云锣则 连绵不断地自由发展方式,在主题变奏、更新的过程中逐渐赋予新 奏出低沉的三连音节奏型并持续推进,逐次强烈,在云雾缭绕中, 主调,在主调上结束全曲。这与呈示部相比明显的获得了稳定的结D大调的主功能上陈述,然后转入降E大调,后又转入F大调、降B大 主部(124—149):再现部属于动力再现。再现部的主部又回到了主调F大调上。再现时角色对调,由钢琴先奏出这一主题,其调性 与和声进行与呈示部中的主部一样。

之后由小提琴再次陈述这一主 题,但是和声进行与呈示部相比有所变化,从14l小节开始转入降B 大调,四小节之后又转入C大调,和声终止是卜T的进行。 连接部(150一162):再现部中连接部的材料与呈示部中连接部 的材料相同,只是调性有所变化,由原来的降A调、D调、G调转入了 其下方大二度的降G调、c调、F调上进行陈述。其和声进行也相同。 副部与结束部(162一194)(194—209):副部与结束部均回归 主调再现,材料与和声进行和呈示部中的副部与结束部一样。调性 回归正体现了副部调性对主部的服从原则。 四,尾声(210—247) 由于通过奏鸣曲式表达的内容及乐思发展日益丰富,因此尾声 在奏鸣曲式中的重要性不断增长,以达到比较稳定的结束全曲的目 此曲尾声是一个规模长大的展开性尾声,也被称为第二展开部。这是贝多芬创作手法上的一大特点。尾声频繁转调,刚开始在 调,最后又转入主调上,其和声终止是D7一T的迸行。尾声运用了呈 示部、展开部和一些新材料,主部材料和副部材料相互穿插其间, 极具戏剧性。217小节运用了模进的手法,之后是上行半音阶的进行 进入一个新的材料,在降B大调上先由钢琴奏出两小节的旋律,接着 小提琴低八度又重复了这一弦律。

233小节后运用了主部材料,在钢 琴和小提琴上交替奏出,最后在两个乐器十六分音符急促的齐奏中 结束了这一乐章。 《春天奏鸣曲》不论是艺术性还是思想性都是经典音乐中的珍 品。本文对其第一乐章的曲式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希望可以为后三 个乐章的曲式分析及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祖强编.曲式与作品分析.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2]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3]斯波索宾.和声学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邓懿:出生于1982年,女,硕士研究生,现在太原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系工作。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系) 黄河之声2012年第19期田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