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略览

舒伯特与钢琴奏鸣曲

近现代以来,经历了浪漫主义时期著名作曲家舒曼、李斯特等人的竭力推崇介绍,以及20世纪中叶奥地利―英国音乐学家多伊奇(Otto Erich Deutsch 1883―1967)――舒伯特研究方面国际公认的权威,目前舒伯特作品均已根据其专著《舒伯特全部作品主题目录》而采用他的以字母D开始的编号,即多伊奇编号,如D.537;D.760等①――精心严谨的研究整理,舒伯特的音乐创作引起人们日益广泛的关注。而在钢琴领域这一艺术现象也得到普遍而深刻的反映:近几十年来,在钢琴教学、演奏和各种重大比赛以及音乐会中,舒伯特的钢琴作品特别是他的奏鸣曲占有越来越大的比例和日益重要的地位;而一批优秀钢琴家如施纳贝尔(Schnabel 1882一1951,奥地利)、肯普夫(W.Kempff 1895―1991,德国)等人的大力演奏与正确诠释则使这种艺术现象更为广泛;与此同时,各种舒伯特钢琴音乐出版物包括乐谱和音像制品也不断推出,甚至一版再版。

钢琴曲怎么编的_钢琴曲编号_钢琴曲编号代表什么意思

对这种艺术现象,有关专家学者给出了许多不同见解:有的认为这是音乐艺术领域经历了20世纪上半叶现代音乐各种风格流派极其丰富多彩的探索创新发展后,人们对古典主义、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一种怀旧、回归和认同;有的将此归结为对舒伯特音乐作品特别是器乐作品艺术价值的又一次重新认识、挖掘,等等。应当说,上述各方面的社会思潮、观点和本文前面谈到的舒曼、李斯特、多伊奇和施纳贝尔等人的历史性贡献,在形成、拓展这一艺术现象方面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和影响,但我们无疑更应从舒伯特那些具有独特风格、将古典主义奏鸣曲形式和浪漫主义抒情性以及个人音乐语言完美结合而创作的数十首钢琴奏鸣曲本身去寻找根本原因。

对舒伯特钢琴奏鸣曲进行研究,首先要面临的就是搞清他的作品数量与编号问题。长期以来对此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导致了各方面的混乱。即使是一些钢琴家、钢琴教师也对此不甚清楚。本文就此根据自己的考证略述如下,供大家参考并就教于各位专家:多伊奇解决了长期以来众说纷纭的作品编号问题,但他的《舒伯特全部作品主题目录》之X“钢琴奏鸣曲”部分仅列出15首。而其他各类辞书、乐谱和研究舒伯特作品的论著,对此莫衷一是:如2001新版《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大辞典》“舒伯特”条目列出他的钢琴奏鸣曲24首(删除疑为重复的D.994,为23首)。《牛津简明音乐词典》英文版第3版(1980)“舒伯特”条目列出其钢琴奏鸣曲21首,但其中第4首与第9首同为D.537、a小调,属误计重复,即实际为20首;而人民音乐出版社根据其翻译出版的中文版(1991)也同样错误;l996年第4版英文《牛津简明音乐辞典》有关“舒伯特”条目对此作了纠正,并在曲目选择上作了较人的调整改动:如分别用D.566(e小调)、D.567(降D大调)替代了D.568(降E大调)和D.571(升f小调);删除了D.655(升c小调),这样该词典共列有舒伯特钢琴奏鸣曲19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引进、出版的奥地利维也纳原始出版社的被誉称为“净版”、“原始版本”的《舒伯特钢琴奏鸣曲全集》(共3卷),收有舒伯特所有钢琴奏鸣曲共25首(其中第一、二卷收入的D.154、D.277a、D.655、D.769a为乐曲部分片段);另外一些辞书、论著和乐谱及其所附说明等还有认为是2l首、22首,甚至有说33首的,不一而足,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列出②。但有一点意见是基本一致的,即在这20余首钢琴奏鸣曲中,有11首为完整的作品。

钢琴曲怎么编的_钢琴曲编号代表什么意思_钢琴曲编号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历程跨越了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后十余年。其初期的钢琴奏鸣曲作品――包括作于1815年的4首作品,即《E大调钢琴奏鸣曲》(D.157)、《C大调钢琴奏鸣曲》(D.279),以及仅存部分片段的《E大调钢琴奏鸣曲》(D.154)和《a小调钢琴奏鸣曲》(D.277a);作于1816年的《E大调钢琴奏鸣曲》(D.459);作于1817年的6(7)首作品;非常遗憾的是仅有两首是完整的,即《a小调钢琴奏鸣曲》(D.537)、《B大调钢琴奏鸣曲》(D.575);而其余的《降A大调钢琴奏鸣曲》(D.557)、《e小调钢琴奏鸣曲》(D.566)、《降D大调钢琴奏鸣曲》(D.567)、《升f小调钢琴奏鸣曲》(D.571)等4(5?)首均为未完成作品,多伊奇编为D.568的《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则又被怀疑是以后的作品――明显具有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特别是贝多芬的影响。如《e小调钢琴奏鸣曲》与贝多芬第27首钢琴奏鸣曲(Op90,同样为e小调)的类似;《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琶音为基础的主题动机和哀歌般的慢板乐章与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的联系,等等。但我们必须历史地看待这个问题,因为在19世纪开始的二三十年里,欧洲大陆几乎所有作曲家的创作都在贝多芬伟大音乐的阴影笼罩之中,据说舒伯特就曾对好友斯帕恩(律师,舒伯特一生挚友)道:“谁还能在贝多芬之后有所作为?!”当然,在这些奏鸣曲中已有一些作品显示出舒伯特音乐创作的独特个性与风格。如1817年创作的最后一首《B大调钢琴奏鸣曲》(D.575),不但结构完整(四个乐章)、形式完美,而且构思严谨、旋律抒情优美、调性自由、富于个性;而三乐章的《a小调钢琴奏鸣曲》(D.537)被认为是舒伯特这一时期钢琴奏鸣曲创作中的杰作,篇幅较短但简洁精炼,表现他已开始摆脱贝多芬等人的影响与束缚,展示出较强烈的个性和独特的个人音乐语言。

钢琴曲编号_钢琴曲怎么编的_钢琴曲编号代表什么意思

1818―1823年之间,舒伯特把精力主要投入到当时最具影响力的音乐艺术形式――歌剧的创作中,梦想成为一位既地位显赫声名卓著又可获丰厚财富,从而跻身上流社会的作曲家。据统计他在此期间共完成了《孪生兄弟》《阿尔夫硕和埃斯德拉》《家变》《费拉布拉斯》《罗沙慕德》等8部歌剧,但都未获得预想中的成功。尽管如此,这一时期他仍创作了《f小调钢琴奏鸣曲》(D.625)、《A大调钢琴奏鸣曲》(D.664)等优秀作品。前者原稿只有三个乐章(无慢板乐章),即“快板”、“谐谑曲”、“快板”,音乐色彩忧郁、情感动人而富于动力,曾获得20世纪德国著名钢琴家肯普夫的高度评价;后者是一首广泛流传经常演奏的奏鸣曲,也为三乐章,但乐曲清新明朗、抒情优美,旋律流畅,结构精炼,其中宁静沉思的行板乐章尤为精彩。此外还有作于1823年2月间的《a小调钢琴奏鸣曲》(D.784),人们认为这部作品反映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创作在形式与情感的平衡统一以及音乐展开、结构布局等各个方面都已日趋成熟并显示出独特个人风格,预示着他已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创作阶段。特别要指出的是这一时期舒伯特创作的《C大调钢琴幻想曲》(D.760,1822年11月创作,由于该曲四个乐章均以舒伯特脍炙人口的艺术歌曲《流浪者之歌》曲调为主要音乐发展素材而被人们称为《流浪者幻想曲》),其重要性在于:

它是舒伯特自1819年中断钢琴奏鸣曲创作而全力专注于歌剧写作近3年后完成的第一部大型钢琴曲; 由于它的曲式结构仍基本遵循古典奏鸣曲规范而被一些钢琴家和研究舒伯特的专家学者列入舒伯特钢琴奏鸣曲范畴(如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舒伯特钢琴奏鸣曲集》即将此曲收入,潘一鸣先生撰写的《关于舒伯特及其钢琴奏鸣曲》一文附在乐谱最后处,文中专门谈及这首乐曲且评价甚高,这也是本文对其关注的主要原因); 有人将其视为第一部浪漫主义大型钢琴作品; 它标志着舒伯特的音乐创作回归至他所擅长的器乐和艺术歌曲领域。

1825―1828年,舒伯特艰难痛苦却又满怀希望与热情的行走在他生命的最后旅程;同时这也是他的歌剧创作幻梦破灭后重新专注于器乐写作,从而使自己的创作生涯绽放出更为绚丽之花、生长出更为丰硕之果的最终阶段。他在钢琴奏鸣曲创作方面的一系列优秀传世之作均完成在这一时期,包括作于1825年的《a小调钢琴奏鸣曲》(D.845)、《C大调钢琴奏鸣曲》(D.840)、《D大调钢琴奏鸣曲》(D.850);作于1826年的《G大调钢琴奏鸣曲》(D.894,舒曼认为“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在气质上”,这首奏鸣曲“似乎是最完美的”③);作于1828年(即舒伯特生命的最后时刻)的《c小调钢琴奏鸣曲》(D.958)、《A大调钢琴奏鸣曲》(D. 959)、《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D.960)等。这些钢琴奏鸣曲篇幅长大,结构严谨,气质崇高而内省,速度从容而富于变化,充满活力与幻想,表现出舒伯特的创作已完全发展成熟至炉火纯青的阶段。特别是他在逝世前创作的最后3首钢琴奏鸣曲,在古典主义严谨形式和浪漫主义丰富情感之间实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使奏鸣曲恢复了传统的四个乐章,但将其规模、内容大大扩展充实,以与自己宽广而极富诗意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思维方式表现方式相适应。而这几首奏鸣曲也因此被誉为代表了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顶峰之作。

钢琴曲编号_钢琴曲怎么编的_钢琴曲编号代表什么意思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创作,除了以上我们概括讨论的风格、形式、情感表现等方面的艺术特征,在其他方面还存在一些独特的具体特性,主要有:

歌唱性舒伯特非凡的旋律写作天才造就了他在歌曲创作方面的卓越成就,并且确立了艺术歌曲这一表现形式在音乐领域的重要历史地位。而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创作也充分展示了他在旋律构成、发展方面无与伦比的才能。许多独具个性、绵延不绝、优美如歌的旋律,与他新颖的和声语言、大胆转调,以及严谨但又颇具创新意识的曲式结构,共同构成了他不同时期创作的数十首钢琴奏鸣曲。因此,“歌唱性”便成为正确理解体现舒伯特钢琴奏鸣曲作品独特魅力的一个特征。

幻想性舒伯特的一生是不断追求美好理想而理想却不断破灭的过程,且不说他短暂一生付出大量精力写作的十余部歌剧无一成功,就是这数十部钢琴奏鸣曲――虽然有2首在他生前获得出版,即以“第一大奏鸣曲”出版的《a小调钢琴奏鸣曲》(D.845)和以“第二大奏鸣曲”出版的《D大调钢琴奏鸣曲》(D.850)――据说竟没有一首在他生前公开演奏过!尽管如此,舒伯特的作品仍然以充满幻想、热情的音乐语言和形式表达着他深沉的思想与美好情感,并使之成为他的这些钢琴奏鸣曲的又一特征。所以奥地利钢琴家、教育家福格尔(Edith.Vogel 1912一1998)曾充满敬意地说:“舒伯特恰似天堂中的贝多芬”④。而20世纪现代音乐大师斯特拉文斯基对舒伯特音乐的一句非常经典的评价和舒伯特名字的寓意更为这种说法提供了某些依据――据说有人曾询问斯特拉文斯基,舒伯特松散冗长的乐曲是否有使其昏昏欲睡的感觉,他回答:“能在天堂乐园里幻想,怎么会睡着”⑤!而舒伯特的教名弗兰茨・瑟拉夫(Franz Seraph)中的弗兰茨即是“天使”的别称。

钢琴曲编号_钢琴曲怎么编的_钢琴曲编号代表什么意思

抒情性舒伯特的作品(包括他的钢琴奏鸣曲)充满着真挚的情感,体现了他逐步突破古典主义传统而迈向浪漫主义的精神历程。因此,源于舒伯特极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向往以及无常的人生经历的“抒情性”,也必然成为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的一个显著艺术特征。“这种抒情性像泪光中的微笑,在焕发的愉情中仍渗有神秘的痛苦”,使“舒伯特的音乐如此接近天堂”⑥!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所具有的“歌唱性”、“幻想性”无疑对其作品“抒情性”特征的形成也发生了重要作用――那些清新流畅、真诚自然、富于歌唱性的旋律犹如一篇篇优美的诗歌,尽情抒发着他彷徨、渴慕、欢愉、喜悦、懊悔、忧郁、悲哀、绝望等种种丰富情感;而德国音乐史学家史耐德所言“舒伯特无可匹敌的抒情天才根源于朝往另一世界的奋力挣扎”⑦,更是一语中的地道出了舒伯特音乐的抒情性特征与幻想性特征两者之间的渊源关系。

还有一点要指出的是,正是抒情性使舒伯特钢琴奏鸣曲所遵循的古典主义严谨形式与浪漫主义表现情感获得了联系、调和与交融,这体现了舒伯特独特的创作思维表达方式,也是舒伯特的音乐超越时代而被人们誉为“浪漫主义音乐先声”的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国内已出版、并在钢琴教学和演奏方面使用比较广泛、影响较大的舒伯特钢琴奏鸣曲乐谱版本,主要有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8月出版的《舒伯特钢琴奏鸣曲集》(分一、二共2册,据悉该乐谱已8次再版),收入舒伯特钢琴奏鸣曲11首和《流浪者幻想曲》共12首乐曲;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的《舒伯特钢琴奏鸣曲集》(分Ⅰ、Ⅱ、Ⅲ共3册,该乐谱经麦克斯・鲍威尔校订,由德国布赖特科普夫与黑泰尔公司授权在华出版),收入舒伯特钢琴奏鸣曲16首。此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的《舒伯特钢琴奏鸣曲全集》(分一、二、三共3卷),收入舒伯特全部钢琴奏鸣曲25首,该乐谱虽出版时间较短,但确实是到目前为止国内出版的收入已知的舒伯特全部钢琴奏鸣曲的乐谱,无疑具有其特殊的学术意义和参考价值。(本文写于2007年,注释略)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