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演奏回旋曲_回旋曲怎么编钢琴曲_钢琴回旋曲视频

〔上半场的音乐

格里格和他的音乐

格里格(Edward Grieg)1843年6月15日出生于挪威卑尔根(Bergen),1858年进入莱比锡音乐学院攻读对位、作曲及钢琴。1863年前往哥本哈根跟从加德(Gade)为师,1871年在奥斯陆创立音乐协会,1880年引退,并回到卑尔根,直到去世。三十六岁那年(1879年),格里格在莱比锡布业商会大厦(Gewandhaus)演奏了今晚大家都会听到的,由他自己创作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即时锋芒毕露,才华四溢,从此名声大震。1888年5月3日首次在英国的音乐会上再次演奏了这首钢琴协奏曲,同样轰动。

格里格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让他名垂乐坛,他的音乐事业并没有遭到可悲的命运,一生虽不富裕,但总能满足他生活上的需要。他人生中最大的考验,也是精神上的考验,是他的身体健康状况一直欠佳,差不多毕生都与疾病搏斗。然而,尽管一生病魔缠身,他的努力创作,仍能成就他成为近代一流作曲家的地位。

格里格早年受到莱比锡浪漫主义传统影响,前往哥本哈根后,开始倾向民族主义精神,终其一生,致力去奠定挪威民族乐派的基础。格里格的音乐带有浓厚北欧风味,洋溢着淳朴、粗犷、沉郁的美感,显现出强烈的乡土色彩,交错着独特的甘美与哀愁情调。他更擅长以亲切的笔触去描绘祖国挪威的风光、农村风情,以及牧歌情调。

格里格不只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他的作品并不是以一个民族的音乐语言来创作,而是采用全人类都懂得的音乐语言来发挥。很明显地,他是要通过音乐去显示挪威民歌独特的优美,和挪威大自然风光的壮丽、俊秀。

格里格能巧妙地将主题用古典结构形式和现实的传统音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真正的民间音乐原貌已难以分辨。他好些作品都表现出惊人而独特的创作意图。他的创作思想很少受到理论束缚,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几个国家中最突出、最重要的其中一位作曲家。

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

德国指挥大师彪罗(H. Von Bulow)曾称誉格里格是“北方的肖邦”,事实上,格里格亦如肖邦那样,不仅创作钢琴曲,同时亦是位杰出的钢琴家。他曾写作许多钢琴小品,但终其一生,仅写下这首精致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

创作背景

这是格里格婚后次年(1868年)夏季,带着妻子妮娜·哈格鲁普(Nina Hagerup)前往丹麦度假时所作。那是在靠近哥本哈根的瑟勒勒(Soelleroed),共有两间房子及钢琴的小别墅,是他两位好友,丹麦作曲家埃米尔·霍内曼(Emil Horneman),和挪威钢琴家埃德蒙·诺伊珀特(Edmund Neupert)为他租下,两人也住在附近。

格里格夫妇把他们两个女儿留给妮娜的双亲,6月上旬到达丹麦。这时,格里格写作一部大型作品的愿望变得激动强烈,当时他忙于教学工作,两年来要创作音乐几乎不可能。这四位当年都只有二十多岁的朋友,大家相约只在晚上到小镇酒吧相聚,白天诺伊珀特常常带着妮娜出去游玩,让格里格独自专心创作。在这个远离挂累和琐事的田园式的夏天,格里格便完成他最大型的作品A小调钢琴协奏曲。

这首属于格里格早期的杰作,虽未挣脱舒曼等德奥浪漫乐派的影响,但曲中扎实的结构,与饱满的内容,令人难以相信是一位二十五岁青年人所作。这部协奏曲题献给诺伊珀特,1869年4月3日由他担任独奏,在哥本哈根首演,由保利(Holger Simon Paulli)指挥(另一说法是作曲家自己指挥),立即轰动乐坛,获得热烈喝彩,大受欢迎。后来又在克里斯蒂安尼亚和斯德哥尔摩演出。 评论家的评价从开始就有分歧。1872年在莱比锡的德国第一次演出,评论冷漠,带有敌意。相反地,1874年4月18日由钢琴家爱德华·丹罗伊特(Edward Dannreuther)在英国水晶宫首场演出,却极受欢迎。1875年5月出版的《音乐纪录月刊》(Monthly Musical Record),将之赞誉是“自舒曼同一调性的协奏曲以来从未出现过的优秀独特的作品”,而且认为这部作品“最终会排在钢琴协奏曲经典曲目之列,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当年丹麦和德国的出版公司都拒绝出版,认为乐曲欠缺生命力。1872年挪威作曲家斯文森(Johan Svendsen, 1840-1911)终于说服他的出版商弗里奇同意在莱比锡出版。 这版本并未定型,十年后弗里奇印刷第二版时配器作了不少修改。格里格晚年先后与包括布索尼(Busoni),以及英国查尔斯·哈利(Charles Halle)爵士在内的十七位钢琴家合作演出该协奏曲,在此期间不断修改配器,最少七次;标出新的重音、表情记号和其他细节,超过三百处。1907年7月21日去世前六个星期,格里格重新整理了一遍,还加进了第三、第四圆号声部,这些校勘在1917年彼得斯公司的新版中都被印了进去。

乐曲内容

乐曲按古典的三个乐章套曲形式写成,曲中充满家庭生活的幸福感觉,洋溢着朝气与青春的狂喜。这部作品直接反映了大自然的印象,听得懂风、雨、云、湖和日落的乐曲的人便能充分欣赏,乐曲中的优美,果敢的情感,不断混和着大自然的景象,避免过分热情,或过分内省。

第一乐章﹕很有节制的快板(Allegro molto moderato),A小调,4/4拍子,奏鸣曲式

抒发激昂感情,在整首作品中内容最为丰富,是在高山和大海之间感受得到的气象,忽而风雨交加,忽而阳光灿烂。

乐曲开始,带着不祥感觉的定音鼓声,愈来愈强的滚奏,整个乐队强而有力的响亮和弦,引入短小但精力充沛的钢琴华彩段落,急剧下行,让人瞩目。主部主题是简朴的民谣风,由木管和圆号奏出,然后由钢琴接奏,包含两个主要乐思,开始的乐思有些机智,凝练有力,第二个乐思变化幅度增大,气息更为宽广。副部主题优美,开始是沉思默想的气氛,由钢琴演奏。发展部全奏开始,强烈灿烂,是对乐曲开始时的回忆。接着是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持续,其余部分主要是主部主题的展开,独奏长笛和独奏圆号都有富吸引力的旋律片段,由钢琴以快速琶音伴奏,发展部结束便按照惯常做法,回到再现部,两个主题的再现,格里格亦将华彩乐段写了出来,以第一主题引伸出来,非常“钢琴化”,无比豪华壮丽,能将钢琴的强大表现力在华彩乐段中以完美、华丽的效果呈现,着迷般的沉思冥想与钢琴的华丽技巧相交替。最终,一个加快疾进的优美尾声,与钢琴开场时的装饰乐句混合,将此乐章结束。

第二乐章﹕柔板(Adagio),降B大调,3/8拍子,三段体

篇幅很短,发挥间奏曲作用,非常精美,充满迷人魅力,有如是斯堪的那维亚夏季落日缓慢变幻的色彩渲染,是民族色彩极为浓厚的音乐,有如柔和的阳光、清新的空气,是带着点忧郁情调的北国秋日。

开始的主题精美迷人,长达二十四小节,是格里格音乐中罕有的旋律主题,加上弱音器的弦乐奏出,带有北欧气息的宁静,随后逐渐进入中段,由钢琴奏出诚挚深思,华丽且带着点哀愁感的音乐。主题旋律的再现,由钢琴沉重地展示,在钢琴和缓的琶音后,立即接到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非常有节制的快板并强调地(Allegro moderato molto e marcato),A小调,2/4拍子,回旋曲式

这是六月的音乐,仲夏的阳光绚丽多彩,乡村景色明亮鲜艳,是民间节日的舞蹈,并没有破坏整个作品的抒情构思。曲中的音乐,可以让人感受得到北国高原牧场上的刺骨寒风,目睹高耸海边的断崖绝壁、光芒闪烁的海湾与湖泊,深邃坚韧的松林幽谷,和散发芳香的北国花丛,到处洋溢着幸福与希望。

开始时钢琴主奏的回旋曲主题,这一主题由独奏和乐团进行了极大的展开和陈述,是民谣风格的欢乐音乐,是整个乐章的中心,夹杂其间的第一副题,速度较慢,是最强奏的,无比堂皇的进行曲风音乐,第二副题则是由长笛主奏的抒情乐曲,前后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中间还有主题的变奏、华彩乐段、狂想曲风格的发展部,配器玲珑剔透,最后跃入欢乐绚烂的高潮结尾。

〔下半场的音乐〕

拉威尔和他的音乐

拉威尔1875年3月7日生于接近西班牙边境、法国南方的锡布尔(Ciboure),1937年12月28日逝世于巴黎。在巴黎音乐学院求学时,师承福雷(Fauré)。六十二岁去世前,一直过着自由的创作生涯。

拉威尔是继德彪西后影响力最大的法国作曲家,他的音乐虽然受到印象乐派很强烈的影响,但大多具有明确的,但自由的节奏,大胆而富有色彩性的和声,清楚的曲式但却不会因袭,典雅纤巧且优美的特性,在古典精神中焕发出生命活力。留下不少至今仍历演不衰的作品,如《为悼念公主帕凡舞曲》、《西班牙狂想曲》、《哈巴涅拉舞曲》、《波莱罗舞曲》、《高贵而伤感的圆舞曲》、《鹅妈妈组曲》、《茨冈》、钢琴套曲《镜子》、《水之嬉戏》、芭蕾舞剧《达夫尼斯与克洛埃》、F大调弦乐四重奏、小奏鸣曲,和两首钢琴协奏曲。

关于拉威尔的舞剧《达夫尼斯与克洛埃》

拉威尔许多作品都和舞蹈有着密切关系。可以说他写过四部舞剧:《达夫尼斯与克洛埃》、《鹅妈妈的故事》、《阿德拉伊达》和《波莱罗》。但只有《达夫尼斯与克洛埃》是采用真正的舞剧体裁,可以说是他唯一的一部独幕舞剧。

拉威尔把这部一幕三场的舞剧称为“三个乐章的舞蹈交响曲”(symphonie chorégraphique),他说:“我只是意图去创作一幅大型的音乐壁画,而非要去做考古学领域的学术研究。我的目的是去寻找符合我梦幻中的古希腊形象,即近似十八世纪末法国艺术家的想象和描绘的希腊形象。这部作品的结构符合交响曲的原则,它有非常严格的调性布局,借助为数不多的动机来发展,也就得以完整和统一。”事实上,拉威尔一生不仅并未到访过希腊,对古希腊的文化亦无深入认识,这部舞蹈作品的音乐可说完全是按他对古希腊的印象想象出来的。

这部舞剧在1907年间开始构思,1909年由当年活跃于欧洲舞坛的名人迪阿吉列夫(Sergei Diaghilev)委约,拉威尔随即动笔,舞剧脚本由著名编舞家福金(Mikhail Fokine)根据公元二世纪的希腊作家隆古斯(Longus)的田园诗写成。但因拉威尔和福金对舞剧的创作有不同的看法,加上两人在语言上的沟通问题(福金不懂法语),拉威尔的芭蕾舞剧音乐经过多次改写,1911年间完成,1912年4月5日才全部配器完毕,并于该年6月8日于巴黎查特里德剧院(Théâtre du Châtelet)首演,由福金编舞,尼金斯基(Vaslav Nijinsky)与卡萨维娜(Tamara Karsavina)分别演出男女主角达夫尼斯和克洛埃,采用的布景由巴克斯特(Léon Bakst)设计,由贾吉列夫的俄罗斯芭蕾舞团(Ballets Russes)演出,乐队指挥是法国大指挥家蒙特(Pierre Monteux),确是一次明星级的组合制作。

这部舞剧中的男主角达夫尼斯是古希腊神话宙斯的信使赫尔梅斯的儿子,由山林水泽的仙女们抚养成人的牧羊人,潘神(god Pan,即牧神)教他吹笛子,克洛埃是牧民中美丽的姑娘。《达夫尼斯与克洛埃》是田园诗中最早的一首,作者已无法稽考,但人认为是公元二世纪的隆古斯,但后人对隆古斯亦一无所知。舞剧的故事情节十分简单,全剧共分三场,描写古代小亚细亚弗里吉安牧民安闲自在的田园生活,达夫尼斯与克洛埃的爱情,当中插入达夫尼斯与其情敌——赶牛人多尔孔(Dorkon)为争取克洛埃进行竞技,和海盗抢走克洛埃的骚动场面,最后是达夫尼斯在潘神的助力下,从海盗手中救出被抢走的情人,结局是两人的美满结合,和对保护牧民的潘神的赞颂,以节庆欢乐的辉煌场面结束。

这部舞剧所用的乐队配器之大,在二十世纪初来说,是从未有过的,乐曲为三管编制,弦乐分为十个声部(一般五个),单是打击乐器便用了十五种,包括很独特的“造风机”,此外还有双竖琴,在舞台后演奏的圆号,和小号,同时并用上一个在舞台后演唱无词歌曲的混声四部合唱团。

整部芭蕾舞剧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共由六首乐曲组成,第二、第三部分则各有三首,合共十二首,演出时间约为一小时。在舞剧中弦乐器往往演奏出特殊效果,还有闪烁着银光的钢片琴音响,浪花翻滚般的竖琴滑奏,装上弱音器的圆号奏出低声私语般的效果等,都很有魅力。

拉威尔:《达夫尼斯与克洛埃》第一组曲

拉威尔根据芭蕾舞剧《达夫尼斯和克洛埃》的音乐改编成两套组曲,现时不时会独立在音乐会上演出。两套组曲的改编背景不同, 第一组曲选自第一及第二部分的音乐,于1911年4月2日由皮埃内(Gabriel Pierné)指挥科隆管弦乐团(Orchestre Colonne)首演,其时整部舞剧的音乐仍未全部完稿,为此,贾吉列夫对此颇有怨言。第二组曲则在整部舞剧首演面世后,取用第三部分的音乐编成。两套组曲均包括三首乐曲,不间断连续演奏。

第一组曲包括《夜曲》(Nocturne)、间奏曲(Interlude)及《战斗舞曲》(Danse guerrière)。

1.夜曲﹕

描绘在一束细小并非来自人间的灯光投射下,可爱的水泽精灵的石像,一位接一位慢慢动起来,并自祭坛走下来,开始跳起神秘而优美的舞蹈,及后惊见达夫尼斯倒卧地上,便马上将他脸上的泪水擦去,并将他扶到潘神的洞穴去求救,潘神显形,达夫尼斯苏醒过来;海盗抢去克洛埃,水泽精灵和达夫尼斯齐齐向潘神乞灵,让克洛埃平安回来。

乐曲开始在弦乐细碎乐音拱托下,长笛奏出迷人的主题旋律,描绘水泽精灵从石像活起来跳起优美舞蹈的情景,圆号拱托着宁静无比的音乐,惊见倒卧地上的达夫尼斯后,木管加上吹风机,音乐的情绪逐渐提升,长笛等木管乐器成为这段音乐很好的调色画笔;原曲最后在幕后传来无词的四部合唱歌声,并不断接近,但现时一般演出都已删去合唱部分。

2.间奏曲﹕

这是将演出的场景从山岩洞穴,转移到海盗在海岛上的巢穴时的音乐。以长笛、圆号等

乐器奏出抒缓慢速的音乐,木管主导,加上弱音器的小号、长号插入后,弦乐与铜管增强力度,最后以乐队全奏的乐音带进以大海为背景的海盗基地。

3.战斗舞曲:

海盗首领带着喽啰和抢掠得来的战利品疯狂起舞庆祝,随后并将双手被反绑的克洛埃带进来,命她跳舞来娱乐各人;克洛埃无奈用舞蹈来哀求,并待机逃跑,然随即被捉回来,绝望地继续将舞跳下去……正当克洛埃被海盗首领步步进逼,陷于绝境时,天上亮起耀目强光,海盗还发现四周被无数山羊包围着,巨大的潘神幻影在云雾中出现,怒目睁视,海盗只能放掉克洛埃,让潘神将她救走。

这段音乐节奏强烈,在舞蹈节奏中带有进行曲味道。铜管色彩鲜明,弦乐同样富有猛烈节奏感,是充满动感及舞蹈形象变化丰富的音乐。中段高亢的短笛与拨弦,还有木管跳跃性节奏的旋律,改变了原来紧张的情绪,舞蹈节奏亦变得轻快,且有点神秘。力度在铜管加入后再变得强烈,打击乐增添鲜明色彩,音乐一度回落,但很快全乐队齐奏上高潮结束。

拉威尔:《达夫尼斯与克洛埃》第二组曲

第二组曲亦由三首乐曲组成,包括:日出(Lever du jour)、哑剧(Pantomime),及群舞(Danse générale),较第一组曲流行,更常演出。

1.日出:

拉威尔在总谱上标有文字说明﹕“四周一片寂静,只闻悬崖上滴落露珠的声响。达夫尼斯依然横躺在山林水泽的仙女们的洞口。天渐亮,小鸟歌唱起来,远处牧人赶着畜群走过。舞台深处另有一群牧人进来,寻找达夫尼斯和克洛埃,看到达夫尼斯便把他唤醒。达夫尼斯用焦虑不安的眼神找寻克洛埃,克洛埃终于出现,被牧民团团围住。牧民互相拥抱。达夫尼斯为克洛埃戴上花冠。他的梦带着预言性的幻象,这显然是潘神出力相助……”。

这段内容,在音乐中运用管弦乐音响,鲜明的旋律与和声色彩等手法,富于诗意地准确描划出来。乐曲开始时,描写祭奉潘神的洞穴天亮时的情景。由朦朦胧胧、隐约可以听到的声音开始,由装上弱音器的弦乐器与竖琴演奏分解和弦,小提琴和长笛的旋律预示着太阳升起。从山上滴下由露珠汇成的涓涓水流和弥漫着朝雾的晨景,用木管乐器(长笛与单簧管)窃窃私语般轻盈快速流动音调、钢片琴和两架竖琴滑奏的快速乐句,圆号轻微的持续和弦以及低音弦乐器上勉强能听出的半音阶音型来表达,小鸟的啁啾则用短笛和三个独奏小提琴的泛音来模仿。在这背景上(低音提琴、大管和低音单簧管)轻声奏出,纯朴而富有表情,宽广而流畅的基本旋律,完整的形貌在稍后才由单簧管和中提琴奏出。

牧羊人登场,发现了沉睡的达夫尼斯,他们告诉他潘神搭救了克洛埃,两人的爱情主题逐渐高昂。从一个乐器转到另一个乐器,音乐的浪潮不断反复,经过两次起伏,随着音响的逐渐增强,音域也逐步拓宽,从低音区逐渐升向高音区,进入弦乐器和高音木管乐器……最后天完全亮了,音乐导入辉煌的高潮,大地沐浴在太阳的金色光辉之中,同时也象征着达夫尼斯和克洛埃重逢的喜悦,以及光明、爱情与欢乐的胜利;在营造出激烈壮观的场景后,力度立即消退,随即安静地转入组曲的第二段《哑剧》。

2.哑剧:

拉威尔对这段音乐,曾在总谱上标示了以下的一段文字:“老牧人解释说﹕‘如果是潘神救了克洛埃,那是为纪念他和山林水泽仙女西琳克丝的相爱,潘神很爱西琳克丝。’达夫尼斯和克洛埃便以哑剧的方式来表达潘神和西琳克丝的相爱;克洛埃扮演在草原上流浪的年轻的山林水泽仙女。达夫尼斯扮演潘神,并向她表白自己的爱情,西琳克丝拒绝他,潘神变得更加恳切。她隐没在芦苇丛中,他很失望,拨了几根芦苇杆,做成一根笛子,吹出忧郁的曲调。克洛埃又再出现,跟着笛子旋律翩翩起舞,舞蹈越来越活跃,终于在狂热的旋转中,投入达夫尼斯的怀抱。他在山林水泽仙女的祭坛前祭献两只羔羊,发誓忠心不渝。一群年轻少女走来,扮成酒神的女祭司,手摇着铃鼓。达夫尼斯和克洛埃温情地搂抱在一起。一群年轻人拥上舞台,进入欢乐的喧闹的《群舞》音乐”。

在这段音乐中采用了同一主题来描述于哑剧中扮演潘神与西琳克丝的达夫尼斯与克洛埃,首先出现的是克洛埃的主题,用双簧管和英国管的演奏来陈述,具有牧歌风味。 在双簧管起起落落的音型和潘神的动机交织中呈现,老牧人开始讲述潘神的恋爱故事。紧接主题转由第一小提琴奏出,音程扩展了变成潘神表达爱情的主题,带有苦苦央求的神情。还穿插新的乐句(双簧管和单簧管),和瞬间的休止,以表示西琳克丝拒绝潘神的爱情的波折。音乐的描写篇幅虽短,但很耐人寻味。接下来便是一段著名的潘神华彩性长笛独奏旋律,用古代和东方的调式写成;开始时速度很慢,后来逐渐转为戏谑式卖弄风情的活跃舞蹈,一个独特的爱情场面。最后,克洛埃完全忘了自己是在扮演西琳克丝,在急剧旋转的舞蹈动作中投入达夫尼斯的怀抱,然后爱情主题的主导动机由中音长笛轻声奏出,音乐极为温柔。这段音乐具有极其美妙的管弦乐配器,以长笛为主奏,是一首非常美丽的间奏曲。尾声旋律余音未尽,铃鼓的声音随即闯入,进入最后一段《群舞》。

3.群舞:

感谢潘神为二人结成情侣而兴高采烈,在爱情的主题下,展开了一场充满热情的酒神节狂欢舞蹈。这部分的打击乐演奏把西班牙、日本、还有俄罗斯的异国情调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是一个节奏性很强、异常热闹的终乐章。

乐曲开始是刚健有力的舞蹈动作,音乐极富动力。达夫尼斯在爱情主题的主导动机短暂插入时,为克洛埃戴上花冠。接着出现一个新的短小乐句。只出现两次(单簧管和中提琴,然后是长笛和小提琴),但立即掀起一个小高潮,充满着欢乐的喧闹声。

紧接着音乐进入酒神祭的群舞场面,这个场面可分成三小段;开始时小单簧管的大段独奏,为喧闹的音乐进行增添了不少动力,单簧管的独奏乐句,只有开头的动机同组曲最初的主题相近,实际上是由一系列乐句组成;引入乐队全奏的新主题,很像合唱的回声,用以模仿群舞中合唱的欢呼声;高潮过后,四个小号奏出辉煌号声,接着克洛埃的简短动机不断反复再现,然后是达夫尼斯的情敌,赶牛人多尔孔(Dorcon)的动机,他似乎完全忘记了先前与达夫尼斯为争取克洛埃的欢心而进行过的舞蹈较量,兴高采烈地和其他人一起跳舞。

群舞的旋风经过一系列移调变化后,音乐的进行转为三拍子,爱情的主题最后一次由铜管乐器和中提琴奏出,在木管乐器高音区的活跃音型拱托下,宣示爱情力量战胜了所有挫折。乐曲的尾声,用小鼓轻声节奏引入;在群舞开始前只是短暂出现的新乐句,在这里发挥最大威力,随后加入合唱大力渲染酒神祭的欢乐呼喊。这段合唱在舞剧中非常重要,顿时活跃了剧情的气氛,但组曲中常被删去,因为非常难唱。在最后一段音乐中,节奏情绪虽有起伏,但不断推向更高的高潮,最后全曲在无比耀目的太阳光辉中结束。

撰文:周凡夫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